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成为世界论文,工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国外的一些评论认为,以加入WTO为契机,中 国的工业出口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工厂。什么 是世界的工厂?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世界的工厂?

在我们能见到的经济学辞典或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没有对世界的工厂下过定义或作过解释 ,通常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例如,一些文献中曾经把18世纪完成工业革 命后的英国称之为世界的工厂。因为英国当时已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国,其工业制成品 及其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英国机器大工业制造的商品重炮,轰塌了一座又一座自给自 足的庄园和闭关自守的国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高速 增长,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居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顺利实现了 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即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附加价值高、消耗能源少的机械、电子 产品为主导。在此后的20多年里,日本的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引导着世界的潮流。于是,日本则成了这个时期的“世界工 厂”。“日本第一”、“日本制造”、“有路必有丰田车”等正是对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一 种概括和描绘。

根据英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世界工厂的涵义,即一个国家 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成为世界的工厂,应 当达到下述要求: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是有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 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 排 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 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 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目前中国只是在劳动密集 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 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而在资本密集 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

二、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评论

尽管我们自己认为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的工厂,但在国际上却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在全 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惟独中国GDP保持着7%以上的增长速度,保持着出口增长的态 势。2001年7月日本《产经新闻》连续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今年将加盟世贸组织,巨大的 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在信息技术等最尖 端的领域,中国也在摸索‘世界标准’,将在国内外与日美欧展开争夺战,其前哨战业已开 始 ”。最具代表性的评论是2001年8月2日新加坡出版的《海峡时报》发表的麦金西日本公司董 事长大前研一的文章,题为《亚洲的下一个危机:中国制造》。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制 造业将以越来越充沛的活力迅猛发展,而世界其他国家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文章认为,中 国大量闲置的低工资和极具可塑性的工人是这个国家一个非常大的竞争优势。文章认为 ,还有另外3个因素促使中国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发展。一是政治体制,由于通过解除 对经济的控制,中国已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经济管理自主权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广东、 江苏、浙江、大连、天津、苏州等,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马来西亚、泰国、韩 国和台 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中国这些地区的企业所受的制约更远远小于日本、法国和瑞典 等国家的国有企业所受的制约;二是中国的企业家渴望学习,没有沾染自满情绪。中国正在 迅速取代其他亚洲国家花费15年甚至更长时间建立的企业;三是中国的货币稳定,没有出现 困扰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的币值波动问题。文章认为,其他国家将 面临与在创新和其他方面占竞争优势的中国相较量,世界各国的人民很快将更加信赖中国 产品。

2001年9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公司的扩展》的文章,认为新一代大型和 具有信誉的中国公司正在电子、电器,甚至在高技术领域崛起。韩国《经济先驱报》发表的 文章认为,中国已经接替韩国成为工业制造方面的地区性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每2台空调 中就有1台是中国提交的,电视机和洗衣机也分别占了国际市场的1/3和1/4,到2010年,它 会在所有重要的工业领域超过汉城。

上面引述的这些评论,是局外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夸张性的判 断,还是确实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此我们自己需要有清醒的估计,既 要 看到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也要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

有一种判断认为,中国现阶段工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动趋势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 代的许多特征相类似,即奠定重化工业基础的任务已经完成,开始转向以机械电子产品为主 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家电、电子通信、机械产品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因此,日本有一部分人主张要求中国的人 民币升值,以抑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也有国外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抑制中 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上升的趋势,因为,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成本构成中 ,工资成本所占的比重只占10%,人民币升值对工资成本上升影响不大,但由于人民币升值 ,进口能力增强,使得进口原材料机电设备、零部件以及技术进口成本下降,中国能建立生 产 更便宜、更好的制成品体制,反而有利于中国工业制成品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认为通过 人民币升值来抑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张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与东南亚国家相同且更具有竞争力,因此构 成了对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 同时进口规模也会扩大,有利于增加从东南亚国家的进口,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看, 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将由过于注重出口创汇逐步转向外贸进出口平衡 。如果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的工厂,可以使世界各国更多地分享中国物美价廉的制造业商品的 好处,又可促进双边的经济贸易关系,将是一个共赢的格局。

目前,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飞机、汽车、精密机床、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半导体 元件、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外,传统产业领域的大多数工业品已经居世界第一或第 二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工业品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工业发达国 家的人均占有水平。虽然许多产品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较高,但扣除国内需求以后, 真正用于出口的产品比重并不高。中国的经济形态不同于那种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以贸易立 国的国家。因此,即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也不会构成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威胁。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与差距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显著的差 距,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不断缩小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的差距,增 强竞争优势。

1.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主要优势

(1)劳动力成本低。据1999年国际商报转引的《世界经济论坛》刊载的资料,1999年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作过测算,按各国(地区)货币与美 元的汇率换算后,1998年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如表1所列:

表1 1998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

国家和地区 中国

印尼

菲律宾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台湾

香港

周工资(美元)

30

31.747.458.3 77.9 243328.9

436.6

比值 11.071.581.94 2.6 8.12

10.96

14.6

资料来源:《国际商报》1999年。

上表的数字说明,在亚洲,中国制造业的周工资属最低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较,中 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其原因是,中国既受累 于二元经济结构,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但又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即长期保 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即使是 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但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从而 使东部地区制造企业仍然能够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的大学生由1980 年的114.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556.1万人,2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8.2%。特别是近几年,高等 院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1995年的92.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0.6万人,其中理工科专 业的学生占62%。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由1980年的157.1万增加到2000年 的555.1万。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3)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 部门能够为制造业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4)工业配套能力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 、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的成本。

(5)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这是大多数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小发展中国家难以相比的。中国 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入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 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6)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了活力;对 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接轨。

(7)由于中国具有上述诸多优势,因此国外和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世界上 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 的提高。

与工业发达的大国相比,中国出口贸易额暂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出口额排在前六位的国 家如表2所列。

表2 2000年出口额排序前七位的国家

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

加拿大

中国

亿美元

7811549647922977281527662492

比值(以中国为1)

3.132.2 1.921.191.131.11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上表的数字说明,中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 发达的大国还有很大差距。按照2001年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中国出口额可达 到5500亿~6000亿美元,相当于或略高于1999年德国的出口水平。

2.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主要差距

(1)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即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虽然中国机 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已大大超过轻纺产品,但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大多是 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就相当于中国20万~30万台彩色电 视机的出口额。

(2)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差距。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两 国合计占了60%,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999年,全球汽车总产 量5072万辆,美国1303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5.7%;日本990万辆,占19.5%;中国汽车 产量为183万辆,只占3.6%。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2000年销售额5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 国 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2.1%;(注:李寿生:《21世纪的中国制造》,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9期。

中国发电设备的三大动力集团和两大输变电设备公司资产 合计只相当于日立公司的3.44%,合计销售额只相当于日立公司的1.87%。中国机床生产企业 平均每家年产650台普通机床,日本转森机床公司一家的年产量达4500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已排世界第五位,电话装机和移动电话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 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每年进口量是国内需求的60%以上。

(3)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据科技部的最新统计,2000年中国用于R&D的总投入8 90多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只相当于107亿美元。这些情况表明,目前中国只 能说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 ,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既要发挥劳 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努力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把技术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

标签:;  ;  ;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