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谭捷[1]2006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它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相对来说劳动力素质较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后院”,是能源和多种资源的供给地,是一个潜在的消费市场,是东部经济的坚强后盾。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特点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最终在西部地区。然而由于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区域规模最大的经济后进地区。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滞后。因此,揭示人力资源开发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和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人力资源开发是实施科教兴国、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留住人力资源、引进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都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就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己作过不少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认为新世纪“人才是一切”;②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认识,认为由于世界人口的变化,认为人力资源的忠诚度在降低,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以往任何时代都强,人力资源已成为创造新型商品—信息的关键;③对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地位的认识,认为拥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并且通过教育和培训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国家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赢家;④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还将继续下去。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我国对这方面的问题也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也作了较多的研究,但主要涉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条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而且多为全国性问题,并重点在企业领域。本研究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着眼于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将对这一领域作深入的研究,提出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原则与对策,为政府决策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为基点,以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发展为研究重心,在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北京、温州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症结成因,探索西部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原则和对策,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人力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阐释相关理论,以此为整个研究奠定理论框架。 二、通过阐释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为定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原则和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提炼发达国家及我国北京、温州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经验,为具体研究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提供素材。 四、在分析西部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揭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症结的成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原则与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决策时参考。

陈士莲[2]2001年在《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始加剧,尤其是地区间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越过了警戒线。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于悬殊,必然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如何缩小我国的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初宏观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世纪之交,中央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正是适应当前国内形势的需要,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为目的的重大决策。对于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在对待西部发展的政策思路上有不同的设想。针对西部开发的原则思路,江泽民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同时指出:西部开发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本文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应利用其资源型区域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其承载和实施的主体—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由此决定了西部必须实施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本文的逻辑思路。当前西部开发面临着新体制背景、市场态势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第一,体制背景不同。尽管中央财政会加大投入,但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投资,这些投资是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目的是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二,国内市场和市场竞争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不少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不仅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亦过剩闲置。和80年代东部地区经济起飞时的市场态势迥然不同。这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中既要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又不能照搬。第叁,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全新的对外开<WP=3>放环境下,西部区域市场不仅融入了国内统一大市场,亦逐渐融入了国际大市场。其中既提供了新的机遇,亦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新的体制背景、市场态势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都要求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西部的优势是资源型区域优势。西部经济的发展应摒弃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而应以现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技术投入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即发展特色经济。一方面,依托西部现有的科技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就是要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社会资本的积聚,启动蓄势较强的自然资本,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态势。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无此不能创造有利于开发的社会环境;需要货币资本的注入和积聚,市场经济下舍此则自然资本难以启动。但无论是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本—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还是西部特色经济的关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光靠政府和外因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靠内因,靠经济活动的承载和实施主体—人力资源的推动。而且,西部开发的高起点首先是人的素质的高起点。因此,西部特色经济开发中,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就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是地域和资源大区,人才和资金小区。西部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熟练劳动力有高层次人才短缺;民族问题与贫困问题等。西部人力资源与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力资源已成为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只有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源头工程,才能创造西部开发的良好环境和后发优势。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条件有别于其他地区,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其地域特色。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等背景状况也迥然各异,因而,西部地区人力资<WP=4>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必须依据其特定的各方面具体条件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应有其特殊性,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的制定必须突出其特定的人文和自然条件的特征,实施特色人力资源开发。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即西部开发应依靠市场机制,采取中央区域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并用的策略。对于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问题,西部开发应走特色开发之路,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原则是西部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西部开发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切实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二章是对西部优势和西部特色经济的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即是优势,区域特色经济就是区域优势经济。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才能获得产出的最大收益。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的优势是资源型区域优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表明,丰富的资源是促进比较优势形成、推动社会进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了丰富的资源优势,不等于就有了经济优势,不等于就有了绝对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应从原来?

庄建江[3]2005年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始加剧,尤其是地区间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越过了警戒线,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于悬殊,必然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如何缩小我国的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初宏观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世纪之交中央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正是适应当前国内形势的需要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为目的的重大决策,对于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在对待西部发展的政策思路上有不同的设想,针对西部开发的原则思路,江泽民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同时指出:西部开发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本文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应利用其资源型区域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其承载和实施的主体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由此决定了西部必须实施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本文的逻辑思路。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即西部开发应依靠市场机制,采取中央区域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并用的策略,对于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问题,西部开发应走特色开发之路,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是对西部优势和西部特色经济的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即是优势,区域特色经济就是区域优势经济。第叁章将人力资源引入正题,界定了人力资源的内涵与特点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人力资源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第四章针对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的现状提出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认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条件有别于其他地区。

罗崇敏[4]2006年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认为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叁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叁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叁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白世中[5]2013年在《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的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人民在推动高原建设、发展传统文化和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创立了不朽的业绩。西藏自治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在各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援下,人民安居乐业。目前,西藏自治区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政治形势最为稳定、当地各族人民享受祖国改革开放与发展成就最为充分的崭新时期。在区域经济时代,人力资源被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对其他有关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从资源、环境、人口等发展要素来看,人口数量增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素质过低,制约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占西藏GDP的一半左右,对于西藏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要实现西藏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加等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制度保障。因此,研究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西藏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紧迫的针对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为依据,在学习借鉴和吸收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描述和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和非公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第叁章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归纳,对制约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借鉴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经验介绍。第五章阐述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及相应的开发策略和政策保障,故在本章构建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取向,并提出了促进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期盼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李澜[6]2005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目研究以经典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研究理论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与传统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内涵的基础研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性影响因子,全面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是具有创新性地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充分认识农村女性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农村妇女发展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叁是在全面分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观察视角,重点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质量较差的状况;深入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慢、存量小的基本现状及其成因。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叁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四是突破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的常规范式,通过采用田野调查与小样随机抽查以及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从实践中归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效益的主要启示。整个研究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

恩和特布沁[7]2010年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围绕着人才竞争展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行行成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浩繁的人才资源开发及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西部地区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或以某一具体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并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和培养的研究尽一己之薄力。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归纳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实。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叁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归纳总结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人才观以及对我国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及其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总结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含义及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归纳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经验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当然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人才开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此外,“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创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有制度保障和机制制约;其次,要优化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再次,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结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本文只是对该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起始,接下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国[8]2018年在《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世界各国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并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则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基于西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和资源现状,加快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是当地脱贫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云南省普洱茶产业为典型案例,通过探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以及人才资源禀赋,提出了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策略。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了简要的述评,明确了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精准扶贫、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资源开发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人性假设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贫困治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第叁部分,着眼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以及资源现状,厘清西南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基本思路,以云南省普洱茶产业为例,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第四部分,通过整理调研资料、数据以及相关文献,研究了普洱茶产业种植人才、销售人才、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四类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贫困治理视角的人才资源开发策略。即:第一,瞄准贫困人口,加强技能培训;第二,发挥企业对口帮扶作用,助推贫困人口能力转型;第叁,抓住教育扶贫政策契机,促进贫困学生成才;第四,完善政府部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欧文福[9]2006年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西南民族地区是全国聚居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各民族内部支系相对较为复杂,其复杂程度在全国少见。该地区“举世无双的自然——人文系统决定了西南民族发展的双重性,即经济的落后与文化的丰富”。制约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贫困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该地区自然资源的贫乏,而在于对这些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能力。所以,影响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一切扶贫方式与手段的运用都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为此,必须实现由以往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发展模式,向注重以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式”开发新机制的根本转变,以发展适应地区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特殊性的产业为重心,以构建同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能力为根本,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从而为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全面成功追赶提供持续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管理和技术应用的主要驱力,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新产业得以创生、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新技术作为产业发展核心的当代,表现得至为突出与强烈。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还是提高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发展教育是该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教育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智力支撑;教育是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教育是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教育滞后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教育脱贫无疑是解决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水平及质量状况。 教育不是简单的为产业服务的工具,它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否认的创造产业、催生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巨大现实作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合格的一代新人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都无法替代的。而这诸方面作用的体现,使教育具有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基于该地区特殊性的认识,本文认为,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必须改变完全照

董娟[10]2008年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开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大量事实表明,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是消除该地区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优先开发该地区的妇女人力资源不仅对经济、人口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思想意识、教育程度以及政治上和体制上的障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进程。本文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找出了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试图探索出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可行性策略。本研究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妇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群体的特殊性进行剖析,并对开发中的阻碍因素作了全面的归纳整理。进而提出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以保障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以及推进先进性别文化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从少数民族妇女自我意识现状的特点、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活方式的现状叁个纬度剖析出少数民族妇女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与扮演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影响着少数民族妇女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正是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层次动力。此外,笔者在此章对阻碍农村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当前影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受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因素,也有传统性别观念和教育体制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的直接原因;传统性别观念因素以及家庭因素是影响贫困少数民族妇女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而教育体制因素则是影响该群体开发的最重要原因。第叁章:通过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的梳理,确定了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目标定位。通过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基本教育水平,提高西部地区妇女劳动者的健康存量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技能以实现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第四章:在对少数民族妇女独特性进行总结并对针对该群体进行开发的阻碍因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文章从身体、心理以及教育叁个纬度,系统论述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并着重强调了教育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以及制度保障,为实现该群体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谭捷. 贵州大学. 2006

[2]. 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陈士莲.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3]. 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D]. 庄建江. 天津大学. 2005

[4]. 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白世中. 西藏大学. 2013

[6].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D]. 李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7].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 恩和特布沁.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8]. 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 自国.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8

[9]. 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D]. 欧文福. 西南大学. 2006

[10].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董娟. 西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西部特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