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驱动滴定法与人工滴入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对比研究论文_高铁霞

氧气驱动滴定法与人工滴入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对比研究论文_高铁霞

高铁霞(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 氧气驱动下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入法较传统的间断人工定时滴入法的加温及湿化效果显著。方法 选择40例病人采用氧气驱动并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入法,对比传统的间断定时滴入法,在所需要的护理操作时间;痰液性状;肺部情况(听诊);血氧饱和度;是否起到加温、湿化作用;平均拔管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护士的操作时间仅是传统方法的1∕14.4;无一例患者出现痰液粘稠、有异味;患者平均提前3‐8天拔管。结论 氧气驱动并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定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治愈率。

【关键词】氧气 加温 湿化 微量泵 持续 人工气道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27-01

1 临床资源

1.1病例选择

选自本院2011年05月-2013年07月间4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评估,其中气管插管12例,气管切开28例,男24人,女16人,平均年龄58岁,病种为高血压脑出血30例,脑外伤6例,免疫缺陷病1例,脑胶质瘤3例,所评估的病例多数是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这样的病人一旦长期卧床或进行颅脑手术后,他们的肺部情况比较严重,而且病程长,病情反复,多数病人需要做气管切开,所以选择了这样比较典型的病人作为我们的评估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将配制好的瓶装湿化液(250ml-300ml)接上一个带泵的微剂量输液器,排好气,旋转泵调好所需的刻度(ml∕h),将一个剪去穿刺针只留有塑料软管的BD有叉静脉留置针的Y型部分一头与吸氧管相接,一头与上述带泵的微量输液器相接,在微量输液器上靠近Y型接头处带上一个输液加温器,起到给湿化液持续加温的作用,另外患者吸入的氧气将Y型管中的湿化液加速并吹散后进入呼吸道,加温后的湿化液也间接起到了对氧气的加温作用,最后将Y型管的尾端头皮针软管放入人工气道内并固定好。采取这种持续滴入法,护理人员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有病情变化的随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做详细的记录,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1.3 评估指标

所需要的护理操作时间;痰液性状;包括评估痰液粘稠度、颜色;肺部情况(听诊);血氧饱和度;是否起到加温、湿化作用;平均拔管时间。

2 结果

采用氧气驱动下持续滴定法进行评估后发现,1名护士为1个患者操作最多只需要10min即可(每天);没有一例患者痰液出现粘稠;26例患者的双肺听诊逐渐由干罗音或呼吸音粗转为清音;平均血氧饱和度对于或等于95%;患者均能自主咳出稀薄的痰液。护士频繁吸痰的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的舒适感明显增加。

3 讨论

加温湿化一直是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备受医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传统的定时用注射器向人工气道内滴药法。此种方法虽有湿化气道的作用,但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耗费护士大量的护理操作时间;滴入不及时或在滴入间隙期易出现痰液粘稠、结痂,不易吸出,甚至有窒息的危险;护士使用注射器时力度没掌握好,滴入药液过多,患者出现呛咳,吸痰次数增多,增加病人痛苦;频繁吸痰,外来侵入性操作过多,增加病人肺部感染几率;此项操作只有湿化作用,没有给人工气道加温的作用。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的加温湿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采用氧气驱动下并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入法,为护理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护理操作时间,也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对人工气道只有湿化没有加温的作用,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滴入间隙期出现痰痂现象,患者的痰液始终处于稀薄状态,经过定时翻身叩背后可自行咳出,减少吸痰的刺激,此操作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无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另外,开展氧气驱动并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定法对人工气道的加温及湿化的临床应用,我院每年评估此类病人约200例,采用此种滴入法比使用注射器间断定时滴入法的患者平均提前3-8天拔管,可节约住院费1200-2000元,全年可节约医疗资源约24万-40万元左右,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使我们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采用氧气驱动并配合加温式微量泵输液器持续滴定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不足,真正使人工气道发挥了其最佳的作用,同时,节省护理人员大量时间,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陶园.危重病,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9).

[2]潘爱红,张军.危重患者经肺温度稀释法监测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7(21).

[3]饶捍卫.人工气道持续性湿化对危重患者痰痂形成率及院内肺部感染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7).

[4]林志萍,叶晓彬.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

[5]张会芝.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现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63-64.

[6]熊玉梅.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3(181):2731-2732.

[7]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8-39.

[8]王晶晶,张巧凤,毕越英.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17):1496-1497.

论文作者:高铁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  ;  ;  ;  ;  ;  ;  ;  

氧气驱动滴定法与人工滴入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对比研究论文_高铁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