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中小学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目标出现了由“学会生存”向“学会关心”转化的趋势。加强“环境教育”是这一趋势中的一个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在下个世纪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不少国家已把“环境教育”引进学校,我国也已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在我国普通中小学这方面的教育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加强。但仍缺乏总体计划和目标,许多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我认为,应当把“环境教育”列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提出以下浅见,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当前世界“环境教育”的概况

众所周知,人口增长过快、能源紧张、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危机。面对环境日趋恶化已危及人类的生存,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认为,“历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当人类决定自己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慎重考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唤起世界人民的环境意识,采取措施控制各国面临的大量的环境污染,为使人类与环境能够协调发展而寻求一种新的国家发展模式,是该次大会研究的主题。会议还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并认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该大会所通过的建议第96条中,公开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

1977年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来恰当地反映当代社会关心的所有环境问题①。大会提出了在国家和国际水平上发展“环境教育”的各种策略,并就“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例如在内容上,会议建议将全部精力及教学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大气系统、土壤岩石系统、水体系统和生物系统这些与社会经济有关的方面,等等。因此,不少国家已在大学设“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课程,美国的联邦教育局设有“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 ̄18岁的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等。

二、当前我国环境的状况及加强“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严峻问题。目前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可耕地面积的总和。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致使85人死亡,31人失踪;据报载,我国每年有10万人农药中毒,其中死亡者逾万人!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都由土地过耕、草原过牧、森林乱砍乱伐等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经营造成的。至于工业污染,问题就更多。据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等1984 ̄1985年对12,000多个乡镇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乡镇工业无防尘、防毒设备和措施”,致使铅苯、矽尘、煤矽尘、噪音等有害因素“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强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数倍、几百倍、上千倍不等”②。就水资源而论,目前我国有150多个城市缺水,7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就森林资源而论,有人估计,如不制止乱砍乱伐,到2005年东北将无木材可采。总之,环境的恶化已危及国计民生,如不改变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自明的。

三、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环境教育”的形式。

“环境教育”的形式是由这种教育活动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实施这种教育的具体条件决定的。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家庭、国家乃至国际范围的诸多方面,使实施这种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性质。

具体实施“环境教育”可采取如下形式:

1.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

这种教学形式是组织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比如,请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讲“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请防疫站的医务人员讲“吸烟与喝酒的危害”;请城镇设计师讲“城市改建及环境规划”;请地方政府官员讲“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及自然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公民的责任及环境法”;等等。总之,需要设计出一些与当地生态状况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为取得最佳效果,讲座之后可让学生提问题或安排专题讨论会。必要时可组织“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以巩固专题教学的效果。

2.在数、理、化、生、地理、历史、社会、人口、劳动技术等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前所述,“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客观上与普通课程所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环境教育”搞好了,反过来又可巩固和深化普通文化课的知识。由这种密切关系所决定,在数、理、化、生、地理、历史、社会、人口和劳动技术等课程中经过精心选择,适当增加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内容,乃是“环境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这也是国外探索各学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也应当努力挖掘中小学各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相联系的潜力。

这里,我要特别谈一下“环境教育”与劳动技术课之间的关系,如果普通教育其他课程的有关科学知识不过是“环境教育”的基础,那么,由强烈的实践性所决定,劳动技术课则是由科学知识变为技术(工艺)知识,进而变为实践技能的中间纽带,而且“环境教育”的有些活动,如污水处理、农业生态工程等,本身也是劳动技术活动的内容之一。因此,恰当地处理“环境教育”与劳动技术课之间的关系,使之有分有合、各有侧重,是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尤其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必须下功夫予以探讨。

3.建立区域范围的环境教育中心。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经费不足,要为“环境教育”配齐仪器设施有较大难度。为此,建议集中财力,在一个区域内(尤其是学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地区)建立“环境教育中心”,供周围几所学校共用。这既能解“环境教育”的燃眉之急,又能提高这种教育的质量。

4.建立各种跨年级、跨学科的课外环保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课外环保兴趣小组是又一重要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既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较高水平的环境监测或实验,又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活动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当地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湖南省沅陵县苦藤铺小学的学生因在河中游泳发现“石头变黑”,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写出小论文《请求县环保局监督沿河各厂处理好废水残渣,同时呼吁群众不要再饮河水》③得到表彰。一个经济落后的山乡小学能够做到的,其它地方的学校也能效法。

(二)关于“环境教育”的具体方法。

“环境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理论知识教学基本上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因此,《教育学》中所述的教学方法原则上对“环境教育”也同样适用。相对而言,下述方法更为常用:

1.讲授法。与其它各科教学常用的此法类同,但可充分利用图表、数据、实物等,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努力做到用数据说明问题,让事实“说话”。

2.调查法。调查分自然调查和社会调查两种。前者指到大自然中的调查;后者指到工厂、机关等社会机构的调查。

3.观测法。所谓“观”,即观察,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识别判断环境的质量;所谓“测”,就是让学生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此法,做好观测记录是关键。在目前环保仪器不到位的情况下,观测法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4.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前者指教会学生在实验室中用仪器对所提取的样品(水样、土样、气样、植物、昆虫等)进行测定、分析,或制造某种“小环境”,观察动、植物在此环境中的生存状态等;后者是指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如建塑料大棚,设计人造小环境等)进行某种环境实验。运用此法应因地、因校制宜,且要选择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

5.参观法。即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运用此法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参观要符合“环境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防止“走马观花”看热闹;其二,切实注意安全,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必要时应准备急需的防护用品。

6.教学模拟法。即通过模拟活动及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运用环保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演“小品”,做游戏;为中学高年级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和律师,在“模拟法庭”上辩论等等,皆可普遍采用。

7.电化教学法。即将有关环境的资料编成录相片或科普电影,放映给学生看。此法能克服时空、微观、宏观的阈限,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在短短的时间内演示得栩栩如生,因此,具有极强的直观性。运用此法,在演示到关键时刻时,教师应辅以简短的语言点拨,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8.设计——综合作业法。这是组织学生综合利用环境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此法,首先要指导学生选准课题,并设计出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实施方案,亲自动手完成各道工序。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各种比赛或竞赛,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和结果及时做出评价或指点。最后,应对整个工作做出总结性的鉴定,并建立“环境教育”成绩考核档案。

*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教育科学博士刘世峰研究员的指导。

注释:

①玛格丽特·莫斯卡等:《环境教育:为中等学校社会科学教师及主管人员的在职培训模式》第9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刘世峰:《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第67页,人教社1993年版。

③参见叶仁波:《沅陵凉水井区自然教学为农服务见闻》,《湖南教育》1991年第8-9期。

标签:;  ;  ;  

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