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图书的编辑内容--从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谈起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优秀图书的编辑含量——从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论文,中国论文,含量论文,出版集团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获奖图书的编辑含量

我特别感到,在当前,无论从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看,还是从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看,追求图书的质量,追求图书的品格,提高编辑的素养,都显得特别的重要。

图书的巨大价值,图书对社会的不可或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图书的价值如何体现,如何更充分、更完美地体现,这就说到编辑的工作了。获得综合奖的图书,获得优秀选题奖的图书,获得编辑奖的图书,获得畅销奖的图书,获得设计、印制、校对奖的图书的价值何在?

什么样的书能获得综合奖?能获得综合奖的书,我认为大体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具有学科总结性的图书,也就是说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像《诂训汇纂》、《西周铜器断代》、《中国科举史》这一类的图书。第二,是选题创新、具有新的编辑角度的图书,像《周氏三兄弟》、 《我负丹青》等。第三,是属于填补空白的著作,出一本就是一本。不久前我参加一个学校的座谈会,有一位搞传播学的老师,他当年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澳门《蜜蜂华报》的。《蜜蜂华报》是19世纪的一份报纸,出版的时间不长,影响也不大,但导师执意让他做这个论文。《蜜蜂华报》是葡萄牙文,这个博士特地到外语学院学了一年葡萄牙文,然后翻阅了全部的报纸,写出了论文,最后这个论文还获得了吴玉章人文社科成果优秀奖。我就问他们,这么一篇论文有什么价值?他们说,这是一个填补空白的作品。《蜜蜂华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发行量较小,又是葡萄牙文,一向没有人研究,但在报刊史上地位很高。我就明白了,这就是填补空白。这样的事情不是重复别人做的事情,是开拓性的,是有价值的。第四,是引进的名著,重点在“名著”,不是引进一般的书。比如说《西氏内科学》,它所涉及到的学科水平在国际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出了十几版了。引进这样的“名著”就很有价值。

什么样的书能获得优秀选题奖?一个好的选题的出现,应该经过设计、策划、论证和选择这些过程。选题设计强调编辑要把握住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读书市场的需求,及时地把社会热点、关注点、学术研究的成果交给读者。回过头来看,一般来说,选题好的书销路都比较好,因为它针对性强。中国出版集团正在倡议举办“优秀选题创新论坛”。论坛计划邀请二三十家近些年来在选题创新上有成绩的出版社参加。今后,每当开始策划第二年选题的前一个月,我们就举行这样的论坛。之所以这么重视选题的设计,是因为一本书的好坏,选题是根本,创新是关键。

什么样的书能获得优秀编辑奖?像《宋庆龄书信集》,对一个编辑来说,宋庆龄的书还有问题吗?这个选题还有问题吗?放心去编吧。但是,正如评委所说,其中有很多书信时间不清.不经过考证,不经过认真的审读,那是编不好的,还可能会编出笑话来。一方面这样的选题重大,有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这样重大的、应该有好效果的书,一旦出现了差错,影响会更大,损失会更大。那么编辑的含量、编辑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一部书稿原来是什么样子?经过编辑的手变成什么样子?它在哪些方面起了变化?我认为,这些变化就体现了编辑的作用。所谓“一字师”,讲的就是编辑的含量。作为编辑,改一个字,改一个标点符号,突出什么,调整什么,让作者心服口服,让这本书增色,这就是编辑的价值和编辑的含量。这个含量体现在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文字乃至版式、字体、字号的把关和提高上。

我听一个老编辑讲,说他就爱看宁成春先生设计的书。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评价。我作为一个编辑,有时候也写点东西,也常常想,我的书要是让三联书店设计一下并出版,给商务印书馆、文学出版社出版,该有多好啊。当然这里面有出版社品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许还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编辑的审读、加工、装帧设计的水平问题。

作为一个编辑,碰到的书稿的情况不一样,采取的编辑方法也不同。有的作者特别严谨,稿子很容易看,编辑批批版式,搞搞格式,跑跑服务也就可以了。记得我过去在中华书局负责审读过一部稿子,是王仲荦先生的《西崑酬唱集》。王先生是史学专家,治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那部稿子水平很高,很成熟,根本用不着我做多大加工。但是,作为一个编辑,不能浪费这样一个机会,应该从中得到学习和提高。我从头到尾认真审读一遍,我围绕这本书的前言、校记,看了有关的著作,有关的论文。通过审读这部书稿我得到了学习和提高。书稿发稿后,我认真写了一篇书评,送给《读书》发表。我想这是一个编辑从这类书稿当中得到的收获。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稿子特别多,忙不过来,或者因为学科专业性强,难以把握,请别人帮助审读。这也是编辑可以采取的一个办法。这里面我们应该做什么工作?我们要选择好外审,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外审专家,我们要做权衡,做比较,要站在整个学术的前沿判断专家提出来的意见。作为一个编辑,就要比他们站得高。比如说,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见得全面掌握学术著作出版情况、某一个专题的著述情况,而一个编辑就应该也可能掌握这个方面的全面情况。比如出过什么书,有多少代表性的观点,有多少代表人物,有哪些文章和著述,从而判断所审书稿学术观点的先进性,判断这个作者的水平。

一个有责任心的编辑通过审读书稿,发现金矿,然后再加工修改,跟作者一起打磨,这样一部好书就诞生了。每一个编辑都应该努力达到这种境界。当一个编辑,我觉得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长处,一个教授,一个研究员不见得能当好编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说当初保尔.柯察金要到一个报社做编辑,报社的总编说你写篇东西给我看。总编看了后说,你当不了编辑,你的语法修辞,你的文字都不行,怎么去修改别人的文章?但是你可能会做一个好作者,因为你的思维很形象。保尔打消了当编辑的念头,写书去了,于是就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成功,正是来自编辑一次一次地帮他润色、修改。

什么样的书能获得优秀畅销书奖?现在,图书市场上畅销书不少,但是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畅销书,我们强调的是“优秀”二字,这个优秀就是指具有集团代表性,甚至具有国家代表性,档次要高,品位上要雅俗共赏。

首先,这种畅销书要有带动性,它能引导出版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比如说中华书局的“正说”图书就是针对“戏说”而来的,而“正说”带动了图书市场出版了一批纠正戏说历史的书。这就是带动性。其次,“畅销”要变成“常销”,最后变成经典。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也是通俗读物,到现在还在印,还在卖,还有人买,那不就变成经典书了吗?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也是通俗读物,既是畅销书,又是常销书,进而变成了经典书。这类书价值非常大,所以畅销书要强调“优秀”二字,强调导向和带动性,强调由畅销变成常销,最后成为经典。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要谈透提高图书质量,促进出版繁荣,我们还须离开具体的编辑业务,认清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中国的形势,世界的形势。要把我们的出版工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考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讲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开宗明义就讲“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短短的几句话,内涵丰富,意义深长。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汹涌澎湃。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发达国家早已走在前面。在文化产业方面,世界发达国家目前是疯狂地圈地,疯狂地抢占市场。这种争斗不但体现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就是西方国家之间矛盾的争斗也是很激烈的。比如法国跟美国对着干。法国说你的文化产业要进入我这儿来,不行。法国先是提出“文化例外”的观点,接着提出“文化多样性”的主张。“文化例外”的观点就是说文化产品跟其他产品不一样,不能随便进入别人的市场。文化为什么例外呢?因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法国的文化有法国的民族传统,跟美国的文化不一样,法国人要保护法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文化是例外的,其他国家不能随便进入。美国说文化的发展需要互相交流,为什么不能进入呢?不能进入是“文化保护主义”。什么乌拉圭谈判,什么经合组织谈判,法国跟美国都打得一塌糊涂。“文化多样性”的口号是9·11事件以后法国提出来的。法国认为,出现9·11这么大的事件,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总统希拉克认为,再提“文化例外”不策略,所以在200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将“文化例外”改为“文化多样性”。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文化,你的不能取代我,我的不能取代你,总之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市场。可见文化产业的争斗是非常激烈的,后面有深刻的背景。

尽管如此,美国的文化仍然猖狂地进军世界市场,美国6%的电影产量占领了全世界50%的放映时间,第三世界的电视节目 75%都是美国制作的。中国签署 WTO条约进入世贸组织的时候,美国要求我们一年要进多少多少美国大片。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文化产业的无孔不入。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而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参考。他们看到日语覆盖面很小,又很少有人学日语,就搞无国籍性文化,搞少语言、多画面的东西,如动漫。发展文化产业,日本采取的办法是,产业、政府、学术研究三结合,三家共同努力,共同开拓市场。政府出政策,学校科研单位提出研究思路,企业投入运作。他们把老牌的科技产业加上新的文化内容,使电影、音像、动漫发展成新的产业,效果很好,既挽救了老牌产业,又推出了新的产品, 日本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攻势正猛。再看“韩流”,韩国的电视电影在中国也很有市场。我看过一个数字,前几年它的电影电视的出口只是20万美元,最近这两年达到了2000万美元,短短的几年增加了一百倍。韩国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供资金、建立产业园、基金会,提出国家文化扶贫战略.规定不论是谁把韩国的著作翻译成外国的文字,一律全额补贴,还规定电影院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放映本国电影,这就是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目前,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抢占市场的势头很猛,形势很严峻。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对我们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冲击。中国的文化体制必须改革。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出版改革,一浪接一浪,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集团建设也在积极探索中,出版界出版了一大批好书,这是主流。但另一方面,有些事情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006年有两篇文章的观点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一篇登在《中国图书商报》上,文章题目是“调整是出版‘十一五’当务之急”,作者巢峰。为什么要调整?他讲了十个方面,包括图书品种急剧上升,每种年平均销售册数却急剧下降,图书销售册数增长率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购书册数二十年变化不大,近年又呈下滑趋势,图书总定价增长远高于图书总印张的增长,图书出版成本年年上涨,居高不下,近期出版利润停滞不前,呈下滑趋势,图书折扣越打越大,图书退货率不断上升等。他的结论是,调整是出版业“十一五”的当务之急。

另外一篇文章登在2006年4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上,叫“书价上涨,滞胀加剧,结构矛盾,渠道霸权, 中国出版怎么了?”这种提法来自于一个调查报告。文章对这个报告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书业有五大难题——滞胀;教材和大众图书强者愈强,弱者越弱;除文化教育类图书及大中专教材类图书继续保持近几年的增长态势外,其他各类图书销售量基本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畅销书下降引发的客流拉动不足;定价上涨幅度高达30%到 50%。而所谓的“渠道霸权”,是指书业产业链不顺导致上下游关系高度紧张,上游看下游是渠道霸权,妖魔化经销商,有人认为这是下游残酷地为上游洗牌,风险完全由上家承担。《文汇读书周报》这篇文章的观点科学不科学,全面不全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后作出判断,但是这篇文章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还举出一些例证支持他们的这个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讨论。

再联系一些现象。一方面我们出版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集团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一些矛盾。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个别的现象,有的地方忙于分家,忙于分钱,分了钱以后忙于花钱,却不忙于制订出版规划和落实出版规划。有的地区更强化了地方垄断和地方保护。这种做法严重制约竞争,制约优胜劣汰。另外,我还看到报纸上登了图书阅读率不断下降的统计(《中国图书商报》 4月18日文章“06年,全民阅读总动员”),说全国国民中有日常读书习惯的仅占能读书人口的 5%,图书阅读率急剧下降,逐年递减。另外一个材料讲,2005年,每个公民到饭馆去吃饭平均消费680元,是1978年的118倍:但是图书印数的增长,2005年只是1978年的0.8倍。吃和看书的增长比例是118:0.8,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数据。所以,一方面国内出版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还存在上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当然是局部的,是个别的,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当前我们尤其要在深化改革方面做出努力,在多出好书方面做出努力,这是国际和国内大的形势要求所决定的。

出版社最主要的任务是多出好书

面对国内外这样一种形势,我们肩负着什么使命?应该怎样做?我谈这个问题当然不是只着眼于中国出版集团,而是说像中国出版集团这样的一大批重要出版社应该怎样做。党和国家要求我们进行改革、组建集团,要求我们做大做强,期望我们成为“航空母舰”,成为改革的“旗帜”。距党和国家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航空母舰”说到了它的规模和厚重,“旗帜”说了它的品质和地位,我们怎么样努力能成为一个规模厚重、品质优秀的集团,成为一面“旗帜”呢?只有深化改革,多出好书。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中国出版集团现在的市场占有率是7.85%,比第二位的3.07%高出很多,我们有至少九个门类的图书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但这还很不够,连10%都不到,远远谈不上大和强。

优秀的图书是出版社的纪念碑,是社长、总编辑和编辑的纪念碑。对于出版社来说,挣钱不是根本目的。出版社办得好不好,不在于盖了多少大楼,不在于分了多少奖金。最有用的就是把好书推出来,这样的话,我们的出版社就站得住。

出版社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打造精品,要出精品图书。过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我对精品的理解。什么叫精品?精品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精品意识就是战略意识,它体现出了一个编辑、一个出版社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精品的本质就是创造,是创新与突破,精品应该是前所未有。大量的优秀图书、精品图书将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群星灿烂,精彩纷呈。而典范的精品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司马迁的《史记》,《唐诗》、《宋词》、《元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再说点小的,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诗经》等等,我认为都是精品。几百年前的艺术品今天仍然打动人心,产生震撼,就因为它抓住了人类相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超越时代。这样的作品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坐标。这些作品不但属于它那个时代,还属于今天和未来。我认为这就是精品。

我们要追求精品,而其中追求雅俗共赏的图书精品尤其重要。我们要出通俗的,但应该是优秀的通俗、优秀的畅销,我们要出的通俗是雅俗共赏的通俗,不仅仅是一般的读者需要看,专家学者也需要看。比如说《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在那个年代是通俗读物,是启蒙读物,而到了今天它变成必读书了,变成经典了。比如说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王力的《诗词格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再通俗一点的比如说《三毛流浪记》、《孙悟空大闹天宫》、《三个和尚》、《鸡毛信》,这不都是精品吗?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哈伯的《星云王国》,这些科普著作不都是精品吗?一个高质量的出版社要搞的畅销书,要搞的通俗读物,就应该是这样的通俗读物、这样的畅销书,应该是有文化积累价值,有传承价值的图书。这些图书,不但今天受欢迎,今后仍然受欢迎,会成为文化史的坐标。

所以,面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的文化产业形势和出版形势,每一位社长、总编辑、编辑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多出好书,打造精品,为繁荣中国文化作出贡献。

标签:;  ;  ;  ;  ;  

论优秀图书的编辑内容--从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谈起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