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与有效提高数学阅读能力_数学论文

自我调节,有效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能力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与愿违

片断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了,回忆分数乘法单元的编排顺序,我们该学习什么了?

生:我们该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了!

师:那你们愿意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生:自己看书!

师:好,请同学们边思考如下几个问题,边自学教材43页(苏教版第十一册)。(例题:西林果园有桃树360棵,占果树总棵数的。西林果园有果树多少棵?)

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问题:

1.这道应用题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

2.书本中介绍的方法所依据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片断二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阅读了数学教材,下面来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请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测题。

(直接使用书本46页的练习题)

1.小华读一本课外书,已经看了全书的,正好是7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列式解答后,写出主要的检验过程)

2.做一做,比一比:

(1)工厂有一堆煤,烧去,正好烧去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工厂有一堆煤,烧去一部分后还剩,还剩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3.上述几题你有其它解法吗?

当堂检测表明,第一、二两题全班54名学生有49名学生能使用书本中介绍的方程方法解答。正确率达90.7%。但第一题的检验部分学生显得不够适应,显然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并未注意教材中关于“要检验西林果园果树总棵数的是不是等于桃树的棵数,应该怎样做”这个细节性要求。对于第三题,能正确找到其它解法、不知所措和解答错误的同学分别占全班同学的70.4%、20.4%和9.3%。事实表明,这次数学阅读指导教学的效果与我们当初的设想是事与愿违的。

事出有因

应该说这次教学尝试也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知识体系特征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紧接在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教学之后,本节课所学例一也只要求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方程来解;这种知识逻辑体系与上一单元《分数乘法》是一致的。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才决定采用放手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教学效果的事与愿违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会如此低下?

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的老师们对全校六年级六个班共312名学生进行了数学阅读能力调查,让我们先来扫描一下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吧!

镜头一:浮光掠影式

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数学书时和阅读小说或故事书一样,较少注意细节,经常进行跳阅和浏览性阅读。像《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内容的自学,很多同学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从复习到例题快速地浏览了一下,只是知道了这道应用题是用方程来解的,至于其它细节就不甚了了。阅读过程中既不动脑,更不动手,表现出一种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失控和率性而为。如此一来,看过之后能够留在头脑中的痕迹真是少之又少了!

镜头二:直奔主题式

调研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阅读数学教材过程中喜欢带着老师的问题直接去找答案,并不善于系统条理而又重点突出地阅读数学教材。很多同学在上例中,只是迅速抓住“占果树总棵数的”这一条件,找到单位“1”的量是“果树总棵数”,回答了第一个阅读引导题;扫描了一下方程“”,找到了数量关系“果树总棵数×桃树的棵数”,敷衍了第二个阅读引导题。然后他们要做的就是得意地等自学之后的讨论了。需要说明的是,上例中我们并未安排讨论,而是直接进行了阅读能力测试,此举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数学阅读能力。难以想象,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数学阅读习惯怎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数学阅读策略是不可取的!

镜头三:“数形”脱节式

在前面的例题阅读自学中,很多学生并未能真正读懂线段图,这是造成在第3题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能顺利解答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数学教材中大量地存在着图文混排的形式。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往往缺乏数形沟通的能力,而他们在阅读时又不能主动地将文字叙述的例题和直观可感的线段图联系起来,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数学教材的理解。试想如果在阅读中能做到数形结合,那么对本题的数量关系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3题中的发散练习也就不会出现如此低的正确率了。

总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着诸多认识上和策略技巧上的问题,做好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工作对于“小、初”衔接,对于学生可持续学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后诸葛

针对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认为数学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自我调节”学习中的所谓“调节”正是指学习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包括评估)和自我调整。毫无疑问,这种“调节”正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所必不可少的学习品质。为此,我们在“自我调节数学学习”的理论框架下提出: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他们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策略一:勤思多想

数学阅读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认识数学材料中每个字,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有的同学在阅读“工程问题”中一段文字:“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是这项工程的”时就觉得颇难理解。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要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认真揣摩分析,领会其内含的数学意义;二要积极检索以前的学习经验,寻找对当前数学材料的理解有帮助的知识进行比照性的理解;三是明确所遇到的困难后,放慢速度以求精读,当对文章内容把握不准时,回头检查并重读。像这句话的理解,就可以结合分数的意义(旧知)反复揣摩,着重搞清谁占谁的(甲队每天完成了工作量占这项工程量的),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个抽象量表示的工作效率的含义了。

策略二:手脑并用

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一方面动手可以加强记忆,像运算定律、平面几何的计算公式等都可以边看边写。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像二年级小朋友在阅读方位认识材料时,就可以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境,甚至站起来根据材料的要求站好方向,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为阅读理解“架桥铺路”,我们要善于使用书写、画图、演算、验证性推理等手段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策略三:预测下文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是“复习——例题——例题解答与讨论——练习”的呈现模式。这种呈现模式也正是当前引发数学学习是否需要课前预习的原因之一。反对者认为课前阅读数学教材容易导致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学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要主动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上面例题的阅读,看完例题后,不要马上看书中的分析与解答,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预测一下书本中会用什么方法去解,并试着去用自己的方法去解答,若做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做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中的线段图和“想一想”,再尝试解答。只有这样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思路,那么此例中的第三题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法,工程问题的自学也才会出现设值、字母表示工作总量、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等体现学生不同抽象水平的个性化解题方法,这样的阅读才是创造性的阅读!

策略四:语义转换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如阅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就经常需要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外显的语义转换,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转换将更多地表现为“内部语言”来阐述问题。如在阅读有关“正反比例”材料时,我们往往将所谓“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转换为“同时变大变小”或“一个变大,另一个则变小”来理解。数学阅读正是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策略五:归纳小结

以上策略是一个将薄薄的数学书读厚的过程,而读完之后往往还需要一个理清教材脉络、提取重点内容的“由厚到薄”的过程。例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在阅读完成之后,应该主动归纳这类应用题的特征:单位“1”是一个未知的量,一般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方程来解,或者直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将一节新授课的内容浓缩为容易记忆的“故事梗概”。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当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阅读并非一个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一成不变地加以实施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对学习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并随时做出必要调节的动态过程,只有学会“自我调节”,以上策略才能“为我所用”,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标签:;  ;  ;  

自我调节与有效提高数学阅读能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