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文化资本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_文化论文

面向文化资本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_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专题讨论)——1.迎接文化资本的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产业论文,专题讨论论文,学科建设论文,新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8-0005-12

何谓“文化产业”?在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不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根本没有文化产业这个学科。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对于如何将文学创作变成和工业生产一样的经济产业,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今天教育部的专家们也没有明确把文化产业规定为几级学科,在高校怎么招生。因为它的对象完全是适应现实需要而催生出来的新生事物。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后工业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的知识转型而提出的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方向。

我所理解的文化产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的出现和兴盛是人类文化当代转型的重要结果。理解文化产业的前提是要先理解文化。20世纪对文化的发现可以跟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家首先把人确定为是“文化动物”(cultural animal)。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文化,是文化传统塑造出的独特生物。“人是文化动物”的人类学视角带出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文化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是人类步入后工业时代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它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先说说现代社会(工业)和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的根本区别,以便从长时段的透视中凸显文化产业学科的历史语境。在“文化产业”(即文化工业)概念提出以前,资本主义的基本产业就是工业主义,也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体现为人类生产能量的大释放,其基础是开发自然资源(几乎是没有限制的),然后生产最大化的利润。这就是马克思写《资本论》所要解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运作规则。后现代社会,要求把生产目标从无限制的开掘自然资源,转向文化资源。这是一个非常领先的、非常前沿的问题。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但是文化如何变成资本?这个问题在19世纪的工业主义语境中不可能出现。所以现代性的西方学科体系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界对工业社会走向提出的批评比较多,文学艺术家一般都是反思批判工业主义的先锋。从D.H.劳伦斯的小说、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到21世纪最新的卡梅隆编导的影片《阿凡达》,可以开列出一长串的名单。不过唯有从人类学立场提出的批判才具有高屋建瓴之深刻优势:在不耗费自然资源也不损害生态的状态下,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活了300万年。有了工业革命以来,仅仅几百年,地球上的资源已经消耗了一半。①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主义的发展模式,肯定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种发展方式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必须谋求新的方向。② 因此,文化产业也好,文化资本也好,是在这种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后现代经济转型之课题。较早的提法有“知识经济”、“非物质经济”③,还可称“虚拟经济”或“符号经济”(鲍德里亚)④。其基本特征是不耗或少耗能源和资源,同时几乎没有污染和碳排放。

在明确文化产业的语境后,我们便面对怎样运用文化资本打造文化产业精品的问题。笔者曾举出以《指环王》、《阿凡达》的系列作品为例,这些作品都是国际市场上最成功的文化产业的精品。⑤ 它们是怎么打造出来的?了解此,或许可以反观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文化匮乏”这一基本问题。

电影《指环王》是根据小说《魔戒》改编而成的。小说《魔戒》三部曲堪称是20世纪后期席卷全球的魔法风暴之风源。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有很多故事可讲。作者托尔金(J.R.R.Tolkien,1892—1973)是全世界最老牌的牛津大学的古英语教授。他几乎是用毕生精力写出这部小说的。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这部小说中甚至每一个人的名字,背后都有典故。如果你在英美的书店看到有很多《托尔金指南》⑥ 或《魔戒百科辞典》之类的流行读物,就会明白作品的文化含量是如何丰富而深厚。2004年,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大学还创办了一个刊物《托尔金研究》,包括语言、神话、哲学、宗教、心理学、民俗学和生态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都找到他们需要研究的内容。过去讲西方神话,人们只知道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旧约》所代表的古希伯来神话。托尔金通过自己的挖掘探索,动用四种神话体系的素材(希腊罗马神话,希伯来神话,凯尔特神话和北欧神话),试图重新建构一部新的英伦神话作品。作品中的“中土”(middle earth)就是寓指位于欧洲大陆和冰岛之中间的英伦三岛。这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以前,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结束之际曾经举办过英语文学界的一次评选,要选出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学院派评出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网上更广大读者群评出的就是《魔戒》。这样一部作品,原来是由一位学富五车的西方文化专家打造出来的,它是文化资本打造过程的精品示范。

同样,英国能够出现《哈利·波特》这样走遍世界的文化产业与巨大的产业链,也是因为其后有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大文化人类学家,他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文化研究的充分的学术背景,他的研究打通了科教、技术、神话、巫术与文化、艺术。这一学术背景与学术成就,又与英国严格的学科与学位制度的建设相关,也与其教育制度与文化制度的互融互动,与英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及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重视及相关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同样的例子还有《达·芬奇密码》这一文化产业精品。它也是从小说到电影,再到品牌营销、旅游和文化衍生品等,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⑦ 假如要找这些作品的共同性,第一就是认真学习文化传统,充分发掘和利用不同的神话资源,重新建构或再造一个新的神话传统。《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说的很明白,他的小说每一页背后有十页撕掉的资料。这绝不是说让编剧和导演凭着灵感在那儿闭门造车。丹·布朗为写小说而下的功夫比我们做一篇博士论文还要难得多。他要懂得宗教学、符号学、音乐学、神话学……

相比之下,今日的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窃以为就是“产业有余而文化匮乏”的问题。换言之,我们有国家给予的倾斜政策支持,也有金融资本的鼎力相助,而缺少的恰恰是对“文化资本”的自觉锤炼。由于文化产业的现实拓展在中国大约只有十年,是新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在很多方面是仓促上马,准备不足。像人才的匮乏问题,教育的脱节问题等,都十分严重。其间更重要的应该是国民的文化自觉问题。流行一时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口号,居然能够成为主流话语,这值得我们这个文化大国深刻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文化产业拿出能够走向世界并征服全球的文化产品,很不现实。举例来说,中国的某一个出版社加入了国际性的“重述神话”运动,在2005年签约苏格兰的卡农盖特(Canongate)出版社组织的国际合作大项目——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招标,每一个国家选出一个有名的作家来中标,写一部本民族的神话作品。这一套“重述神话丛书”写完后要翻译为多种文字向世界发布。我们把中国中标作家叶兆言的参选小说《后羿》打开一看就明白了。叶兆言随心所欲地把后羿神话改写成一个“阴谋与爱情”⑧ 的俗套故事:主人公后羿被改写成一个受到阉割,却又没有割干净的男性;再把嫦娥写成是他的母亲,实现母子之间的乱伦,等等。叶兆言是很有名的作家,为什么写出这样一种“新神话”?如此缺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又如何面对《指环王》、《阿凡达》等打造十五年的国际精品?国内其他电视剧的拍摄也是如此,只注重情节的编造与人物的想象与塑造,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生产的创新。比如,拍摄中医药文化的《大宅门》情节颇为传奇,然而中医药与药膳的文化知识生产却一塌糊涂,难以形成内容生产的文化创新与有意义情报的传播效应⑨;拍摄琉璃古玩街的《五月槐花香》,只注重卖烟小姑娘变为解放军干部的离奇情节戏的编织,却忽略了“内容为王”的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宋瓷、明木、清画的中国工艺文化鉴识知识元素。电视剧如此,更不用说那些缺乏研究基础与文化蕴涵的商业大片,与糟蹋、扭曲中外文学经典名作的近似于“恶搞”的空心化产品了。须知,像韩国《大长今》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带来韩国服饰、医药、餐饮、旅游热的“韩流”,是因其对于东方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宫廷文化、医药文化、餐饮文化、药膳文化、礼仪文化、女性文化系统与专业性的人类学挖掘与呈现,形成内容生产的知识链、资源链与资本链、版权链的结果。

中国文化史上有几次由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而促成的空前盛世。如周公的制礼作乐,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文艺自觉,唐宋的文化复兴,清代的经学和考据学大发展,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学运动,都是以当时的文化自觉带来整个时代的文化复兴,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20世纪以来,在西学的强大冲击之下,本土传统价值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基本上照搬西方的学科划分和教育内容,极大地压抑和遮蔽了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造成一个世纪的文化自虐与文化“革命”。面对这种现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主,将成为一项持久的再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在这方面具有可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综观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主要不在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而在人文学方面。未来的中国文化复兴,当然也应以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儒道思想价值为发扬的基础,以多元族群的文化互动及历史的生态经验为核心关注。

中国本是一个内部文化资源极为丰厚的大国,但由于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化“革命”,目前却呈现为一个文化资本相对薄弱的国度。2010年初的中国观众有机会对比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和卡梅隆的《阿凡达》,对于反思中国文化资本为什么薄弱的问题,提供了生动教材。中国是一个外贸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文化贸易弱国。经贸上的巨大顺差,与文化贸易上巨大逆差,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本是文化生产力的智力基础薄弱,文化产业的学术知识基础薄弱。有一位英国政治家说过,不要怕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崛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不再有价值观与文化的输出,而只能生产出走遍世界的电脑与电视机、体育用品与玩具。要加强文化的智力生产建设,就要加强文化的内容生产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科学基础建设,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

今天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瓶颈问题,引领文科学人的本土文化自觉,以此为契机,对西方移植而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体制进行重构。在理论方面,重点认识文化资本的新兴现象,对于文化资本的开掘与再生产过程,结合国情作出现实的指导对策。针对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文化与贸易的结合,知识与经济和传播的结合,学术研究与文化品牌打造的关系等,形成规模性的研究群体,促进具有世界领先性的国家创新体系与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与大发展,也反过来成为检验一国文化与经济、科学与知识综合实力的试金石。在它的后面,则是科教、艺术的发展与人才、经济的繁盛。文化主导资本已在支配世界财富中心转移,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则主导经济与创新,促使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与创新发展。对此,我们还要在文化自主与自主创新上下大功夫,促进文化百科的兴盛与文化复兴新时代的到来。

注释:

① 叶舒宪:《人类学质疑“发展观”》,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

② [泰国]佩尤托:《佛教经济学》,叶舒宪译,载《法音》,2001(9)。

③ 参看[美]托夫勒:《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刘炳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美]沃泰姆:《形象经济》,刘舜尧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5)。

④ Jean Ban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harles Levin,St.Louis,MO.:Telos Press,1981,p.164.

⑤ 叶舒宪:《迎接文化产业的新时代需要文化自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6。

⑥ J.E.A.Tyler.The Tolkien Companion.London,Pan Books,1977.

⑦ 从文学创作到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请参看黄悦:《神话思维与符号经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5年);唐卉:《从神话原型到品牌图腾——解读〈很久很久以前〉的文学人类学意蕴》,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⑧ 叶兆言:《后羿——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封底说明”,重庆出版社,2007。

⑨ 皇甫晓涛:《文化产业要重视内容生产》,载《光明日报》,2006-03-18。

标签:;  ;  ;  ;  ;  ;  ;  

面向文化资本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