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石玉明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石玉明

石玉明 (甘肃省渭源县河口学校 甘肃 定西 7482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5-051-02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特质,已成为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中学各学科中,作为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政治课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为什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1、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然选择。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据调查表明,约有1/3左右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

2、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依靠个别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依靠一两场报告会,依靠班主任就解决,而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行,鼓励各科老师在课堂中灵活渗透,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来达到接近于专门开设心理课程的效果。另外,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现状也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这一客观现实也要求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3、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他们不仅要参与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和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是相伴而生的,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容易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最便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另外,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课堂心理氛围,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

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同不良的师生关系往往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自己的爱,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其负担,让其适应学习环境,更好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能增强自信、心情舒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课堂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课堂人际互动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的基础上建设一种发展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

2、开展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

开展学习心理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观点、学习心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而要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品德行为,就必须实施学习心理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就是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毅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为未来而学习的信心和恒心,掌握学法,发挥潜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教材中一个个的生动例子,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学生个体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业压力、社交障碍、人际危机、考试焦虑、家庭环境等问题会不时困扰他们,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就如影相随。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日积月累,势必导致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采用"宣泄转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班上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时,我让学生就"顺境/逆境出人才"展开辩论,让这位学生充当反方主辩手,让她在收集材料及论辩的过程中及时宣泄、转移了不良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也明白了家庭环境作为外因对人的成才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键的还在于内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了德育和心育双赢的效果。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控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努力发展自身潜能,避免陷入自傲或自卑的漩涡。三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要努力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走出自卑的漩涡,形成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四是培养学生耐挫力。人生道路的漫长、曲折,决定人一生当中不仅会有成功,同时也有挫折。成功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都是一种较难以达到的健康心理品质。很少遭受过生活磨炼的青年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为低下,顽强、果断、自觉等品质更是相当欠缺。要结合课堂实例,对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和过激行为进行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挫折,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五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心理和创新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人的认知、记忆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渗透讲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知心理特点和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心理健康作为现代人立身之本,是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应给以充分的重视。各学科教学中更应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作者:石玉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石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