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疼痛护理与镇痛研究进展研究论文_王莹,张丽 任维维,高艳艳,吕瑶瑶,郝璐

急诊疼痛护理与镇痛研究进展研究论文_王莹,张丽 任维维,高艳艳,吕瑶瑶,郝璐

(西京医院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加以对疼痛的重视。镇痛,应当贯穿于院前、急诊及住院后治疗3个阶段。然而,多数医护人员都集中到对住院患者的疼痛控制,院前与急诊镇痛仍然是疼痛管理上的薄弱环节[1]。

关键词:急诊;疼痛;护理;方法

通过对于院前和急诊镇痛的发展概况、镇痛方法进行综述,提出应当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院前和急诊镇痛方案。 为了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现将院前与急诊镇痛进展予以综述。

1 医院前及急诊镇痛的发展概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疼痛常常是就诊患者的普遍症状,20%的患者主诉感到中度到重度疼痛。早期的观点认为,镇痛是一种对症治疗,有掩盖病情、延误治疗之嫌。但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明确诊断后,或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镇痛药物,能缓解患者机体疼痛、减轻患者精神压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辅佐病因学治疗的顺利进行。随着笑气(N20)在镇痛方面的应用,院前镇痛的观点于1970年被首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诊救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很多急诊医疗服务(EMS)对院前镇痛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改善。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院前“零镇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Brown等调查显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骨折,急诊治疗经常不包括镇痛处理,甚至对那些有中度或重度疼痛的患者也不采取镇痛措施,小儿骨折患者最不可能受到镇痛药物尤其是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治疗。另有学者调查显示,应用0~10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和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急诊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分明显低于患者自己对其疼痛程度的评分,这表明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的疼痛评估及镇痛处理都是不充分的,从而指出治疗前后对疼痛程度进行評估是监测镇痛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lank等建议对急诊医护人员加强有关急性疼痛方面的教育,而且认为虽然患者的疼痛并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但其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价有可能是很满意的,因此提出以患者的满意程度来评价急诊医护人员对疼痛管理优劣与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院前与急诊镇痛方法

2.1 药物疗法

2.1.1 笑气(N2O)笑气对呼吸道无刺激,在体内不经任何生物转化或降解,绝大部分仍以原药随呼气排除,仅少量由皮肤蒸发,与血红蛋白不结合,对心、肝、肺、肾功能无损害。常用镇痛浓度为50%左右。笑气镇痛具有起效迅速、高效、不良反应少、易于管理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院前镇痛剂。禁忌证包括意识障碍、气胸、肠梗阻等。

2.1.2 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是院前及急诊处理严重创伤急性疼痛的常用药,具有较强的麻醉、镇痛效果。给药途径可静脉推注、滴注或肌内注射。静脉给予阿片类镇痛剂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呼吸状态,给药期间要不间断进行疼痛程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有丰富的专科知识。

2.1.3 非阿片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类固醇抗炎药,给药途径多为口服。

国内有学者调查显示,随着新型控释片、缓释片的出现,消炎类镇痛剂如双氯芬酸、有扶他林等,在急诊的应用情况呈上升趋势。

2.1.4 镇静药:常用药物为地西泮。近年来,新型药物氯胺酮以其“浅睡眠,强镇痛,意识感觉分离”的特点不断被应用于麻醉及镇痛。

2.1.5 局部麻醉阻滞剂:常用药物包括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用于较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浅度烧伤创面,此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

2.1.6 H4受体拮抗剂:关于H4受体拮抗剂的最新研究提示该靶点将被用于炎性疼痛,癌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这为研发新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非药物镇痛

现在有应用放射疗法治疗骨转移疼痛,但该方法需要肿瘤医师、外科医师、理疗师、护理人员以及姑息医学专家等多方面快速有效的协同处置。还有如烧伤初期的冷水冲洗、骨折的固定及合适体位、某些疼痛的热敷、冷敷以及按摩等都能起到院前及急诊镇痛的作用。在院前及急诊较少使用镇痛药的时期,这些方法往往是镇痛的主要措施。当前,它们除了起到直接或间接镇痛的作用外,往往被作为急救处理常规来执行。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疼痛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客观障碍,包括专业治疗提供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功能残疾限制流动性、治疗涉及多学科、多疼痛中心,为从事实证医学、远程医疗、远程健康、审查求治的耻辱感、经济局限性、教育壁垒,为此我们提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同时又能远程协同作用的疼痛评价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数据存储与分析功能的数据库,允许APS(Acute pain service)评估病人护理实践。建立标准对数据收集、输入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在证明存在的APS及其持续作用于疼痛病人的护理过程中。电子数据库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证据实践的基础。为此,APS能证明一个关注质量保证和病人护理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红,朱琳.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的影响研究[J].医药前沿,2015(24):28-29.

[2]虞立,姜金霞.护士主导的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6):881-884.

论文作者:王莹,张丽 任维维,高艳艳,吕瑶瑶,郝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  ;  ;  ;  ;  ;  ;  ;  

急诊疼痛护理与镇痛研究进展研究论文_王莹,张丽 任维维,高艳艳,吕瑶瑶,郝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