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个人信用是发展助学贷款的当务之急_个人信用论文

建立个人信用是发展助学贷款的当务之急_个人信用论文

发展助学贷款亟待建立个人信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学贷款论文,个人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也在相应改革。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个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来说,就迫切需要解决的严格现实问题。国家从科教兴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已经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助学贷款从无到有,得到了顺利发展,众多优秀学子没有因家庭贫困而停止学业。然而,国家贴息贷款作为一项解决贫困生就学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政策,在实际发放中进展并不理想,截止2001年5月底统计,全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共计53.4万人,申请贷款金额33.4亿元;但仅只有17万人的学生贷到款,贷款合同金额12.6亿元,到目前发放的也仅有6.33亿元。另外截止5月底,还有5个省、自治区未安排国家助学贴息贷款,有2个省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尚未启动,有相当多的高校无法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入学后得不到帮助。为何好事进展如此缓慢?

一、助学贷款、个人信用制度含义。

教育助学贷款包括商业性教育助学贷款和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两种。国家助学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贴息,用于借款人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法定被监护人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或研究生所需学杂费和生活费用的助学贷款。它属于信用贷款,并且享受50%的财政贴息,申请人必须符合所在学校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件。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为掌握个人资信、约束个人信用行为而建立的登记、评估以及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总称。具体而言,它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转嫁制度。有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实现个人信用活动的动态登记、评估及信用风险的预警与转嫁,银行就能根据客户信用的历史记录、自我评估或请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取得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确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予以决策,从而有效地防范或消除信贷风险。然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严格意义上的个人信用制度基本上是空白,个人信用制度缺欠,个人信用无法评估;人们对信用消费的认知、认可和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贷款需求方消费能力有限,负债消费观念尚未形成;另一方面,贷款供给方(银行)由于个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对开展个人信贷业务要冒的各种风险心存顾虑,其中最令其担忧的莫过于要冒较大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感到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缺乏,个人消费信用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助学贷款顺利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二、个人信用制度缺损对助学贷款的影响。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人们个人信用观念淡薄,致使在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的错误认识。

传统经济体制下,个人信用是以企业信用为表征的,而企业信用则是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国有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又是同一所有者的不同代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导致的主体产权不明使得独立的信用观念淡薄,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信用活动,严重阻碍了人们信用观念的建立。因此,在助学贷款的实施中,学校和学生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高校和商业银行怕贷款收不回来,承担太大风险,于是对贷款条件做出了许多过细甚至是苛刻的规定,而一些学校和学生认为“助学贷款没有风险”,“助学贷款是教育福利政策”,对银行为控制风险采取的贷前审核手续觉得手续繁琐,太浪费时间精力,使得助学贷款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强信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社会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的信用观念,同时用建立起来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来做制度保证。

2、个人信用资料的缺乏,使银行没有安全感。

银行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推出助学贷款,另一方面仍需借款人用担保、抵押或质押方式申请贷款,但是银行不能充分掌握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银行无力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去收集、整理、归纳出某一个人的全面信用情况。也就是说,银行无法获得学生的真实信用资料。加上申请贷款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要他独立承担借款主体,在审贷资格上就让银行有顾虑。更何况信用助学贷款突破了银行原先的个人贷款操作模式。这种快速的层次挺进,对一向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来说,无疑是与其传统风格不合拍的。

3、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无法从制度上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

目前在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还刚刚在个别城市从少数人开始,由于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并且人口众多,地域分散,建立全国连网的个人信用征询系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更多的走向市场,就业以后的流动性同样很强,因此,助学贷款如果还是继续目前主要依托学校面对学生个人发放,则贷款银行就很难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行踪,按时收回贷款本息,控制贷款风险。所以我国应尽早建立全国连网的个人信用登记征询系统,为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制度性的保证。

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确保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1、首先,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必备的外部环境,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大学生进行信用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之真正树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现念。

通过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信用宣传,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讲信誉、收信用、重信义的重要性,切实树立信用至上的观念,要将个人信用状况看作是能否很好的融人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使得每个人都时刻关注个人的信用记录和信用等级。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又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群体,培养大学生把个人信用既看成是一种道德品质,又看成是一种宝贵资源,一种无形资产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强调大学生要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要求申请信用贷款的大学生必须作到两个承诺: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信方式;承诺贷款逾期一年未还,又未提出延期,可由贷款人在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要使他们了解助学贷款将成为他们跨入社会的第一笔信用记录,借款学生如果能遵守合同按时足额还款,那么他在付出的同时也有了第一笔良好的信用记录,这种无形的宝贵资产对于他在今后的工作、创业、消费都是极为有利的。相反,如果借款人失去信用,不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一旦被银行在媒体上暴光,将会对自己一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使银行在贷款时心中有数。

银行最怕的就是学生借钱不还,所以要尽快征集完备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其中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家庭情况,就学记录,司法记录,储蓄和债务记录等内容。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散布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个人信用情况整合起来。其中学校是学生资料较为丰富的机构,应尽快负起责来,建立和完善有关机构,配备有关人员和设施,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使银行对学生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不主动与见证人和贷款银行联系,提供工作单位和联系方法,不守信的学生要记录在案,将来纳入全国个人信用系统。

3、加强电子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使银行无后顾之忧。

搞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必须要有高效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作为硬件支持,所以首先要加强电子网络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在仍处于跨系统、跨行业相互封闭的状态,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还处于保密状态,使信息无法共享,所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还要有做许多协调工作。主要的方式为利用先进的电脑系统和信息技术,各商业银行联网,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同时接受信息中介机构通过网络传送的信用信息,最终建立信息的双向流通体系。这样学生毕业后,不管其工作流动性有多大,银行均可通过边部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行踪和收入,从而有效控制其贷款风险。市场经济越发达,个人信用记录对于其一辈子的信用和经济活动都至关重要,一般没有人会拿自己的信用记录开玩笑。

从国家、银行、学校和学生入手,借鉴国外先进的运作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个人信用制度,这样助学贷款的实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多的大学生以良好的信用取得银行的支持、渡过暂时的难关,以完成自己的学业,跨上国家建设之路。

标签:;  ;  ;  ;  ;  ;  ;  ;  ;  ;  ;  

建立个人信用是发展助学贷款的当务之急_个人信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