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政策探讨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政策探讨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1)03—0052—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呈现出激烈与动荡的态势,国际竞争力强弱分布的格局每年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为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跨区域、跨行业的新兴产业群不断涌现,掀起了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这些无疑对我国产业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入WTO后, 中国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面对较之以往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此,及早对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目标,有机调整和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大力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政策的一般涵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少数国家在国际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开始动摇,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开始兴起,甚至某些新兴的小工业国(如东亚“四小龙”)也成功地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自己的席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世界化的形成,国际竞争力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活跃,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之一。国际竞争力的概念首先由世界经济论坛(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推出, 它的涵义不断丰富与变化着,总的可概括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根据1997年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 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金融、基础设施、管理、科技、人员八个评价标准,由此涉及到46个领域、259个指标及29 项评价理论原则依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由本国的社会、经济、资源、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力来决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微观层次上表现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中观层次上表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依托,它对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早已突破了地域、国界和行业的限制,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不断扩展的产业提供了竞争的舞台,任何产业在市场上不仅要同国内同行竞争,而且要同国外同行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一国的民族产业与外国产业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也就是各国间同一产业或产业内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等方面,一般可以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来比较和衡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本国民族产业与国外同类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产业重组、产业发展、经营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比较,这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品牌声誉、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水平、管理者水平、人力资源状况、企业文化等。

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对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的变化进行市场调控,以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具体类型有:对重要产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对外资投向的引导或限制政策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养与壮大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因为市场天生的缺陷、新兴产业的成长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重组、产业布局等都需要有市场以外的组织的强力推动,这一组织就是国家用政府,而产业政策是国家采取措施的依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国家产业政策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产品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存在很强的绝对比较利益关系,基本的国际分工关系是:我国以初级产品换取外国的制成品。由于在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同世界主要生产国存在很大差距,以及较严格的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范围并不广。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产品档次与其他工业生产国的差异性缩小,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断采取的开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产业进入中国,这些都使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主要是争取产品出口,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到必须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上同外国产业进行市场竞争。而国内国际市场的沟通、融合使企业的行为和制度必然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从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大企业及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这将使国际市场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各国大型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战略的性质。近年来,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资本竞争的态势。外国资本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将一些民族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的企业。这些都对我国民族产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外国大资本强大攻势下,不仅我国的许多弱势产业面临生存危机,而且一些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民族产业也正面临外国资本“兵临城下”的威胁。

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诸多评判指标中,贸易竞争指数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国际市场上各类产品生产效率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制成品中出口量较大的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和制品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九项制品类这三类产品。特别是杂项制成品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作用仍然非常大,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集中在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原料与制品,皮革及制品,以及木及木制品等几类产品。而约占贸易总额20%的矿产品、化工产品、机器仪表等几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则表现一般。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有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纸及纸制品,机械电子产品,以及车辆及零件。特别是最能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机械电子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很低,表明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结构优化程度并不高。可以说,除少数产品外,中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产品主要还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比如纺织品、玩具、鞋帽等。这类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低廉的价格维持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大量占领国际市场。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制度的不断完善,生产成本更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导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加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迟缓以及民营企业实力有限,如何保持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根据1999年《世界竞争力年鉴》, 在参评的47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水平世界排名第29位,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5个名次,这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也反映出中国国际竞争力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是在发展速度上,但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企业管理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探讨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分析,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必须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使生产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结构及其变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这就要在保持竞争优势,扩大优势范围,奠定竞争实力,带动整体提高等方面进行产业政策的规划与制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第一、抓紧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政策。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体现其国际比较优势。我国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发育程度不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总的指导思想应是政策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应当明确和协调,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综合运用一系列经济杠杆,注重诱导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此,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应当是做好原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增强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淘汰和调整落后和多余的供给能力与改造和提高有效推动结构升级和转换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工作协调好,通过产业技术的合理与升级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各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协调好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

第二、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重组,把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作为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我国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组织相当分散,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品开发资金与技术力量欠缺,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相当突出,致使产业竞争力不强。国际经验证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的成本越来越高,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有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承担巨额的产品研究开发费用与市场开拓费用,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国际上产业竞争能力强的往往是跨国与跨行业的企业集团。我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横向跨地区购并及纵向关联产业整合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形成带动相关地区与产业发展的龙头。

第三、加快制定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目前,以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及应用,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而且也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国纷纷制定、完善各自的产业技术政策,力争夺取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强化本国的技术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适应未来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环境,制定和实施我国的产业技术政策显得尤为紧迫。为此,一是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产业技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真正突出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我国目前确定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加上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形成了我国的主导产业群,应以此作为产业技术支持的主攻方向;二是迅速制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包括技术发展规划、技术开发、技术结构、技术改造、人力资源开发等,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增强我国产业技术基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通过设立技术开发和创新风险基金,出台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形成良性的技术引进机制,等等,帮助各产业中的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

第四、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好产业布局工作。主要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区产业政策,正确选择地区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地区间的横向联合,推进资源的优化品配置等。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自然、社会、生态等有机结合的角度,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东中西部的发展,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科教兴国、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应有相应的对策,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政策提供技术上与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标签:;  ;  

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政策探讨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