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_教育论文

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_教育论文

对我国社区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兴起。本文比较全面地思考了我国当前的社区教育,着重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基本类型、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对今后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我国近10多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不同于古代中国的“社学”或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但也不是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简单引进。应该说,它首先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也借鉴了外国的经验,但它的兴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背景,即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地区功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所以一开始它就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尽管这十多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走过的路程还很短暂,但从各地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看,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一)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多渠道沟通,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共同育人的社区教育。

1986年9月,上海真如中学诞生了一个跨系统、跨行业的群众教育组织——社区教育委员会,它在宣传和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集资办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及加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联络、协调、咨询、指导的作用,为我国开辟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新路。此后,在上海其他的一些中学也相继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或在一些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仅上海市区138个街道(镇)中,已有91%先后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上海社区教育的产生引起了国内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它的做法和经验很快地从上海向全国城乡辐射,社区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社区教育刚刚产生时,只是始于青少年的德育社会化,出于改变德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困境。这是因为社区具有潜在的德育影响力,富于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和潜力很大,有一大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也有反映近年改革开放成就的现实的生动教材,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校外文化教育阵地,因此,社区教育对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作用、提高地区精神文明水准,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使德育的途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使社区教育走上自身发展的新台阶。第一步,由“社教委”统筹安排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网络,结束过去那种社会实践没有接收单位,没法落实计划的状况;第二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实验,实现德育途径网络化和德育内容序列化;第三步,“社区教育委员会”全面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使学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同时利用学校智力、场地、设备为社区提供各种文化服务,更好地使教育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归纳起来,这一类型的社区教育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校内外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素质提高;三是增进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四是形成学校教育管理的新格局;五是双向服务,以内促外。

(二)以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中心,开发地区人力资源的社区教育。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促进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齐心协力发展职业教育,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各地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多给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除重视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外,职业大学、职业中专以及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都因为它们的职业性、地方性、灵活性、教育层面宽广性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人教育尤其表现出社区化的趋势,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大众化,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社会的现代化,包括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结构和人的现代化诸方面,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现代化变革的深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求知欲望的增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正在步入“起飞阶段”,既有着广泛再教育的需求,又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财力、物力资源,已有条件先行一步。这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是为适应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的整体培训效益,许多城市或地区建立了区域协作块、联合培训集团、信息协调小组、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区成人教育网络。这些跨行业、跨行政隶属关系、自愿结合的社区成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人力、智力、设备的综合优势,在教学、实验场地、专业师资、科技咨询方面加强协作,形成社区化成人教育的新格局,并为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沟通和渗透作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迫切需要通过培训完成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多,特别是大量涌进城市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外来民工,他们急需新的择业技术和知识,社区成人教育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前沿。

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上,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只占同年龄组人数的3%左右,这意味着2000万左右的同年龄人中,1900余万人没有机会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反映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渠道拓宽了,还反映在我国教育的发展眼界和办学出发点也正在发生变化。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社区教育发展迅速,社会力量办学达到高潮,办学层次从农民征地工的转岗培训一直到硕士研究生 办学模式日趋活跃,显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三)以“科教兴农”为中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社区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一些边远地区的经济还相当落后。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迫切需要教育。但是,农村现行的教育事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育管理制度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仍没有得到发挥;(2)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把农村教育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在生产知识和技能上做准备;(3)学校教育脱离农村实际,教育内容反映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需要不够,缺乏地方特色,教育的社会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因此,从1988年起,国家教委提出并在全国农村组织实施“燎原计划”,这是一项以点带面、通过教育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计划。它有以下几个特征:在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改革;立足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新型的农村建设者;要求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经)、科、教结合,宏观与微观、近期与中长期的统一;具有效益性,评估“燎原计划”的成果,不仅有经济效益指标,还有教育效益指标。因此,我们认为“燎原计划”实际上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五年来,实施“燎原计划”的已达到千余个县,5千多个乡,大大推动了教育参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努力探索教育实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模式和途径,初步形成了“以教治愚、以智促富、以富兴教”的良性循环,走出经济、科学、教育结合,培养新型农村建设者的路子。

近两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的生产力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农村社区的教育有了新的内容。乡镇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促使许多地区自发办起了乡镇社区学校,如西安的“乡企大学”,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即离土不离乡的大学生,既解决乡镇企业的人才难题,为振兴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也使许多农村中学毕业生求学有门。这种乡企大专学校既有相当于大专和中专的职业技术教育,又有短期的星火技术培训及函授教育。专业设置上,根据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地进行对口调整,做到供其所需。课程设置上,在实用型上下功夫,既重视基础课及专业基本理论的教育,又狠抓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育环节。人们都说,乡镇企业有了自己的大学自己的学生,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有后劲了。这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方向。

几年来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社区教育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小教育观,标志着一种新教育观正在形成。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呈内封闭状态,难以超前或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应有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普通学校学生未能受到从事某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此外,国家统得过死,包得过多,使地方丧失了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一种单纯依赖国家、中央和上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教育不分地区差别,统一要求、千校一面。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教育的被动的误解,把办教育看成是上级的行政命令,而不能把教育看作一种与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社区成员及其子孙后代的成长、幸福生死攸关的事业。

我国社区教育的出现,对强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思想,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新观念,具有重要意义:(1)改变学校孤立的、单向办教育的境地。学校注意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和优化育人环境,共同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人才;(2)形成社会参与教育、民众参与教育的大环境。社会注意支持教育,发动各界筹集教育资金,参与办学,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责任、权力、义务和职能;(3)养成地区发展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共识。学校走出封闭的“象牙塔”,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当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社区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双向适应,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5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体制相联系的政治体制的条件下形成的,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校外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等都自成体系,这种体制从管理专业化的角度看是有其优越性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使各教育系统之间缺乏彼此的联系和协调,容易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和各类教育之间的分割,使教育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分析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着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社区教育就是在人们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中脱颖而出的,它是地方政府间接管理、社会各界参与,并由学校、家庭、社区联体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体制。其突出特点是,形成了教育横向的协调管理,充分发挥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保证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要社会化,社会也要教育化。社区教育,正是解决这“两化”的关键。社区教育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就是社区各因素的集合、协调和互动,冲破了旧体制的一元的、封闭的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催化剂”。例如,社区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管理上,卓有成效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其中包括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办学方向和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社区教育委员会这种横向综合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贯彻“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原则,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由国家统包教育的观念,它为健全和完善城乡教育供求运行机制提供了实践范例。

第三,社区教育促进了社区与教育的交相发展。如果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及人的发展,那么,社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达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致力于社区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已见成效。以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为例,它使农村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例如,青岛市崂山区的城阳镇,全镇总人口为7.8万,几年来,参加文化技术培训的农民就有4.2万人,获得学历证书的有3300多人,获得专业技术证书的有1400多人,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农村乡镇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依靠教育,运用科技,发展经济”的农村乡镇社区建设的新路子。该镇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3100万元,人均收入131元。到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10.78亿元,人均收入1310元,分别增长12倍和10倍。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农村小康量化标准衡量,该镇农民生活水平(包括受教育水平),已基本步入小康。

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至今仍未取得充分的共识,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和片面性。由于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不久,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一致是不奇怪的。比如,有的人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校外教育;有的认为它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德育社会化;还有的人把社区教育理解为就是社会支持教育等等。这些看法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区教育较多地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即优化校外教育环境和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这与社区教育的本来意义还有一定的距离。应当承认,目前我们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的理解是偏狭的,过多强调学校教育的需要,片面强调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而忽视社区教育是区域性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地区与学校的共同事业,是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需要。

2.社区教育的实践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探索性。理论上的模糊,必定影响实践的开展。可以说,我们在社区教育的开展上,仍缺乏计划性,也缺少总体设想。例如,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而我们目前的社区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单向的,即强调学校教育对社区的物质依赖,以及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如果长期是这种单向关系,不仅不正常,也难以持久。另外,各地社区教育发展大部分处于探索之中,对地域特点、社区模式的复杂性考虑得不够充分,社区特色体现得不明显。就以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各地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大同小异,适应性与灵活性不够,还不能很好地与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3.社区教育进展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说,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对社区教育的需求较低。此外,我国的社区发展水平也不高,人们对社区这个概念还十分陌生,社区心理、社区意识基本上是模糊的、不自觉的,长期以来它又在大一统的行政领导之下,因此对社区共同事业缺乏自主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社区对教育的需求不高,教育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脱离实际需要;教育与实际需要不一致,不能适应人的发展,适应地区的建设,从而使教育的发展缺乏动力;教育发展缺乏动力,又影响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推广。社区教育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包含着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如社区资源的有效开发,社区教育队伍的专业建设,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社区教育经费筹措的规范化等等,由于没有足够的理论作指导,使我国社区教育处于发展的浅层,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刀切、一哄而起的现象。

4.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社区教育是区域性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所以,各地有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怎样,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上海等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即使一些开展得较好的地区,由于认识上、体制上、经费上等种种原因也出现了徘徊、停滞的状态,还有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基本尚未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虽在我国刚刚兴起,却已展不了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区教育需要创新,需要发展,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社区教育的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考察、总结和概括那些既反映国际社区教育的共性,又体现中国以至地区性特色的东西,并由此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体系。

建设社区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普遍趋势。社区教育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决不能等待一切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展工作,应从部分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去分步实施,使这一新生事物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展望我国社区教育,可以预见,多样化、多层次是我国社区教育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状况看来,以下几点似乎应特别加以重视:

第一,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目前,我国农村中的“乡镇”和城市中的“街道”大体上扮演社区的角色。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乡镇和街道,校外教育设施奇缺,对本社区的教育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参与教育过程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便;教育参与社区生活并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这应成为社区成员的共同认识;要改变重人才培养、轻公民素质提高,重经济、轻教育的旧观念,确立社区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区成员应从学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转变到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全程教育、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念上。让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到教育的作用,增强参与意识,特别是社区行政人员的参与意识和教育需求意识。只有对社区教育达到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使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改变局部性、自发性的弊病,走出一条科学化、规范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新路。

第二,把社区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为依托,进行社区教育的总体决策,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地区差别巨大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从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区教育必须逐步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老年教育的终生教育体系,以及包括社区公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文化休闲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体系。然而,在区域类型众多、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下,社区教育的实行又不能是一个统一模式。科学的作法是,在总体规划的前题下,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运用组织与教育的方法,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连结在一起,进而将地方建设与国家建设连结在一起。社区教育的实施目标既要指向社区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安定,还要考虑与社区内的主要产业结构相吻合。可以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也可以兼顾普教、职教;可以重在科教兴农,为社区农业生产服务,也可以进行闲暇教育,陶情冶性等等。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搞形式走过场。

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已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长宁区已成立了几十个各种各类的社区学校;普陀区在真如镇社区学校之后,1993年又成立了全市第一所社区学院普陀区东新社区学院,这所社区学院依靠社区的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为宗旨,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目前,上海其它各区县也纷纷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社区学校,以全面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发展步伐。北京、天津、南京等大城市都在着手筹建各种形式的社区学校,这标志着我国社区教育已迈进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现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近些年来,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发展社区教育已从以往的一般呼吁转向以政府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形式规定为社区和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例如,199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对本世纪末最后九年美国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规划,其中第二项战略号召建立美国2000年社区,要求每个社区做四件事:采纳全国教育目标;制定该社区达到全国教育目标的策略;定期报告进展情况;愿意创办和支持新一代学校。为使学区成为学习的场所,还要求做好下面两点:1.让家长最大限度地参与;2.增强各种计划对社区和儿童的教育效果,联邦机构、州长和其他官方组织将协调行动,推动现有联邦计划的开展。我国社区教育刚刚起步,许多工作还处于无章可循的摸索阶段,社区教育搞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态度和认识。社会各界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缺乏共同的法制规范。因而,社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还不牢靠。系统总结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章程、条例或规定进行修正、调整和充实,通过合法的程序使之成为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行政法规,再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为地方和国家的社区教育法,应是下一步完善社区教育法规建设的重要工作。

第四,明确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社区工作的专业队伍。社区教育的开展,涉及到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机构和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经济实体,只有构建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才能真正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才能从长远和全面的高度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把握好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另外,参与这个管理组织的人员情况,也决定着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代表的作用,以及社会上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干部的作用,将其作为社区教育的兼职工作人员。对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也可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果。

第五,重视社区教育的研究、交流。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缺乏开展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经验。一些社区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上海、青岛崂山区城阳镇、山东平度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不成熟。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在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上,还有待发展、完善。我们很需要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尤其需要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来组织对我国的社区教育进行总结、交流,广泛宣传推广深化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不同模式、不同地域、不同政策措施产生的实际成效,使社区教育从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将其引向规范化、制度化,从大教育的高度研究社区教育的分工及协作,探讨社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推进社区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标签:;  ;  ;  ;  ;  ;  

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