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天元区人民医院 412007)
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选取的胰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参照组选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选用MRI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参照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 选用MRI技术对胰腺癌开展有效的检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临床研究。
关键词:多层螺旋CT;MRI;胰腺癌;诊断价值
胰腺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目前,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胰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困难,该病的恶化程度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因为胰腺癌病灶的位置深,常常会因为消化道组织器官遮盖[1]。CT是一种临床诊断胰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在筛查、定性诊断胰腺癌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目前,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不断应用,采用多期增强扫描可积极的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效果,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性的评估。由于CT灌注成像是目前临床分析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重要方法,对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开展有效的分析可为临床诊断胰腺癌而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但是,相对于MRI技术,CT诊断效果一般。本次研究就多层螺旋CT、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相关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选取的胰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5例。
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6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4.3±5.4)岁。参照组,男25例,女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65岁,最小年龄是23岁,平均(43.2±4.6)岁。
本次研究中,经初步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参照组选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患者开展扫描,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饮水500~1000m L,充盈患者的十二指肠,取患者的仰卧位,自膈顶扫描到患者的双肾下极平面,先进行平扫,之后再增强扫描[2]。研究组选用MRI技术进行检查,采用西门子 Sonata 1.5TMR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相控阵体部线圈,常规取患者的轴位、冠状位开展多方位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容积内插体部检查序列,注入20mL生理盐水,注射15s后开展动脉期扫描,40~45s后开展胰腺期扫描,300~360s后开展延迟期扫描[3]。由同一位医生开展检查,检查结果需要结合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判定。
1.3统计学方法
上述研究中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采用(n,%)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别用检验,当P<0.05或者P<0.01时,说明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
2结果
2.1诊断符合率比较
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患者符合44例,不符合1例,诊断符合率为97.78%;参照组患者符合38例,不符合7例,诊断符合率为84.44%;与参照组相比,P<0.05,=4.9390。
2.2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相对于参照组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较高,P<0.05,见表1。
2.3影像学表现
CT诊断:平扫显示患者的胰腺肿大,可见形态呈现不规则,病灶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早期显示患者的胰腺实质内呈现低密度影。MRI诊断:患者的胰腺肿块主要呈现为T1W1低或略低信号,T2WI呈现略高或混杂信号,肿瘤浸润患者的胰周,周边脂肪呈现较多的高信号特,同时具有较多的低信号条纹状影[4]。
3讨论
胰腺癌的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导致胰腺癌患者的诊断直接延误。因此,临床上深入开展对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可帮助患者早期发现胰腺癌的相关病变,同时协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的诊治水平。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97.78%高于参照组84.44%;P<0.05,究其原因: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和治疗胰腺癌患者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X线、超声、CT技术以及MRI技术等,使用CT技术扫描具有一定的优点,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患者的病变部位分辨率高,使用该方法检查可清楚的患者胰腺及周边组织内部结构,临床指出使用该方法不会受到患者的脂肪、肠道气体的干扰,同时CT检查结果无无显著的临床影响。另外,开展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清楚的显示患者的病灶出血情况以及坏死组织病变情况。但是,CT检查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对胰腺肿大的患者呈现的密度略低[5]。MRI技术在诊断患者的软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分辨力,临床上除不能清楚的显示患者钙结石外,可直接反映患者胰腺形态改变及胰周的渗液情况,同时可进一步显示患者的肝内外胆管以及胰管全貌,提示临床医生观察患者的胰胆管是否发生狭窄、梗阻及扩张等。目前临床上的MRI技术应用的逐渐成熟,临床指出使用该方法对胰腺癌开展有效的检查,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较好的诊断依据,综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6]。
综上,选用MRI技术对胰腺癌开展有效的检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亮,程三房,乔万海等.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及MRI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8):4-6.
[2]李明山,孟凡琴.受胰腺癌侵犯的胰周血管可切除性的影像学界点选择[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11):798-800.
[3]耿云平,尤国庆,任悠悠等.胰腺癌多层螺旋CT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6):1424-1426.
[4]冯广龙,姜慧杰,李金平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胰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1):838-842.
[5]孙高峰,左长京,邵成伟等.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特征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3,28(10):1027-1031.
[6]俞伟,王宇军.胰腺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肿瘤侵犯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2852-2854.
论文作者:潘德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患者论文; 胰腺癌论文; 螺旋论文; 多层论文; 胰腺论文; 准确度论文; 敏感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