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使用的回顾与思考_文学论文

语文教材使用的回顾与思考_文学论文

对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科书,也称语文教材①或语文课本。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之本,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据。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教科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正确使用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大量语文教科书开始出现,“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这个问题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实际上,教科书的使用不同于教科书的编制。有教科书的存在,就有使用教科书的问题,教科书的使用是其编制完成之后的实施环节。教科书的使用不同于教学。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而教科书的使用是教学涵盖下的一个因素;教学和教科书的使用密切相关,搞好教学需要正确使用教科书,但使用教科书并不等同于教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表明,如果不了解教科书,未能科学合理地掌握教科书使用方法,势必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开展,随着各种教科书的编制、修订和改进,语文教科书的使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们对此更加关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这改变了人们对教科书使用的观念,提高了对其使用的认识,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一、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探讨进程

      (一)1903年-1949年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学务纲要》的制定为语文独立设科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随之陆续编出。这一时期的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上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这种状况延续到民国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白话文被引进语文教科书,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论文被大量选进其中。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主要由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形成了现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的雏形。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教科书提出了使用的要求和方法,但对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探讨尚未开始。不过,罗廷光先生对“教科书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②他认为教科书是帮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工具固须力求精良,但若使用不得法,也不能增进教学的功效。所以,教师不但应当知道如何选择教科书,而且应当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利用教科书的长处,而避免它的短处。同时,要能活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束缚。他提出活用教科书的一些要点,虽是针对一般教科书而言,但对语文教科书的使用也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一阶段,语文教科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语文教育界加强了对教科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科书的选择和编排等问题。对“教科书使用”问题,在一些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虽有所提及,但尚未明确,处于萌芽状态,只是初见端倪。

      (二)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科书,大多是在老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了《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从1956年起在全国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使用。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当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由刘国正、张传宗等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此时,语文教科书处于重建阶段,对“教科书使用”问题主要进行微观探讨,侧重于如何钻研教材和分析课文。黄药眠在《关于钻研语文课本中文学教材的几点意见》一文③中指出,钻研教材时不必急于去寻找主题,而要从形象出发,然后由已得的感受、已得的形象研究作者怎样表现主题,表现出课文的意义。向锦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分析》一文④中认为,课文分析应该是对课文本身的具体分析,而不是脱离课文的发挥或对课文若即若离的讲述。这一时期出版的语文教科书虽然提出了一些使用意见,但尚未对此进行专门探讨。

      (三)1977年-2000年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国家教委对这一大纲进行修订。1992年,颁布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6年,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2000年,教育部制定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大纲颁布和实施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取得了进展。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全国通用的教科书,以取代当时通行的教科书。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对原教科书进行修订。教学大纲的颁布和教科书的编写引发了对使用问题的探讨。《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等教材都对教科书的使用作了“说明”。俞越龙阐述了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方法,提出应认真研究编写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审慎调换、增删内容。⑤有专家将语文教材的内容分为阅读、作文、听说、语文知识等四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使用要领。⑥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发的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了修订。黄光硕对新课本的使用提出了几点意见,认为应注意训练系统的纵横联系,用教学单元来组织单元教学,处理好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课文,安排好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处理好汉语知识和古代诗词。⑦庄文中在《高中语文新版通用教材答问》一文中提出新教材使用的意见:要学习教学大纲,整体把握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把握教材的弹性,合理使用教材。同时指出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⑧在教科书的使用中,不少语文教师不仅当好教科书的主人,也引导学生学好教科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沈蘅仲在《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和实际运用》一文中提出对语文知识应结合课文分散教学,在一定阶段再分条分项整理;以及辨别清楚文体分类和单元组合问题。⑨于漪以扬长避短的办法使用人教版课本,学生水平提高很快。蔡澄清以增补、重组课本内容的办法自主教学,提高使用课本的效益。山东等省大面积地进行教学实验,在课堂上科学地使用课本,对不同教学内容用不同课型教学,取得实效。这说明,编教材是门学问,使用教材也是门学问。有效地使用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⑩这一时期,“教科书使用”问题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一些语文教育学著作和一批语文教材研究著作对此有所涉及,一些语文教科书编辑和语文教师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拓宽了视野,交流了使用意见和方法,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并收到一定的教学成效。

      (四)2001年以来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随即审查通过了不同版本的7套教科书。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年审查通过了不同版本的6套高中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课标确立了“教科书使用”问题,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含教科书)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新型语文教科书在课改的新形势下编辑出版,如语文读本、自读课本以及选修语文教科书等,其用法与普通教科书有所不同,对这些教科书的使用编者都作了说明。专家对此也提出见解。李乾明认为,教学一篇文章,要把课文放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整体发展结构中考虑,从单元、全册乃至学段的整体高度出发来实施教学,做好语文教材的“开发”工作,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在教材使用中应当做到:适当调整顺序;注意教材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把各篇文章联系起来;对教材精心剪裁,集中凸现教学重点;寻求教学思路,恰当地寻找教材的切入口并开掘深挖;拓展“浅文”的深广度。(11)温立三在《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策略》中谈到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材的使用意见,提出应整体把握教材,重视基础,转变方式,读写结合,把握弹性,从生活中获取资源为教学服务。(12)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的教师提出应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让教材焕发活力,让教材“近”起来,使教材成为学生可接受、可感悟的内容;应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应有机补充,让教材“厚”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辩论思考的材料。(13)有的教师对如何正确处理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一些策略,如美用、活用、扩用、巧用、审用和延用等。(14)有的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在教科书使用时应做到精选、引导和自主探究。(15)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语文教科书的开发,促进了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使其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一阶段,由于教育理念强调体验和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适应新课改的、更为全面的教科书使用方法、策略和艺术,使这一问题的探讨出现相对活跃的状况。

      百余年来,在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科书使用”都作了探讨,对其认识逐渐由模糊走向明晰。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回顾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中这一问题的发展进程,总结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经验,同时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科书进行反思,提出其使用的基本要求和用足用好的主要路径,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引人关注,对其如何选文和编排众说纷纭,对其批评也时有所闻,而对如何使用,如何用足用好教科书却较少论及,这难免有所局限和不足。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和改进已经取得进展,但对其使用问题则应避免疏忽或回避的倾向,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教科书使用”在语文教育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其使用开始出现了从“教”到“用”,从“教”向“学”的变化,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科书使用的观念

      教育观和教学观的发展,必然在教材使用观上反映出来,使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开始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从“教本”向“学本”转变。对教师来说,以往“教教材”的使用观,认为教科书是学生认知的唯一对象,只把教材视为学习材料,教师为教材而教,学生为教材而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当做教学内容,讲清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读懂教材。随着对教学的深入认识,对教科书的使用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说,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外,应把教材当做范例,注重从教材中提炼出深层次的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好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习题训练使学生形成相关的基本能力。用教科书,既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对课程内容的创造,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朱绍禹先生指出的那样:“对教科书的态度由‘教’到‘用’的改变,就意味着教师不再被动地被教科书所驱使,而是由教师去解释它、评价它和驾驭它,即使它为我所用。”(16)对学生来说,以往“学教材”的使用观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教材,掌握教材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好教材就是学好了知识。在教师“用教材去教”理念及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也发生了从“学教材”到“用教材学”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已不再指向理解和熟记课本,而是把教材当做认知的对象,更把教材当做学习的工具,利用教材提供的范文、资料及作业、活动设计等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形成和发展综合素养的目标。可见,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使用好教科书,首先就要更新观念,师生在教材使用上都应有所转变。

      (二)注意扣紧文本与延伸拓展的有机结合

      在教科书的使用中,语文教师要对其内容、知识、结构、注释、能力训练、学习指导及目标要求等进行如实的考量,看其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规律,做到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灵活运用教科书,同时注意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科书的使用要立足教材,又突破局限。忽略文本、偏离文本是对“用教材教”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如果认为教科书可有可无,可能导致脱离教材,架空文本,取其一点,不及其余,随便拾取教材中的某些碎片进行教学,或者抛开教材随意演绎,或者把语文课上成别的课。这显然不是“用教材教”所主张的。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用教材教”在处理课文时,应当立足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文本(即一篇篇课文)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不是抛开教材,或偏离教材。紧扣文本,就要钻研课文。首先是通览全文,弄懂字词,掌握大意,领会教科书;其次是精细把握,弄清重点、难点,把握中心,对教科书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字词、标点等都仔细揣摩,对课文做到熟悉透彻地理解;第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全册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对文本去感知、品味、体悟、理解、积累和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学习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和社会,丰富学生的经验和认知,以带动篇章教学。所以,使用教科书,既要有对教材的深入探究和解读,又要有知识的拓展延伸,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的语文教师经过反复实践,提出对课文教学应沿着“披文(解读课文)——入情(品味情感)——入神(领悟文思)——拓展(扩充内容)”的轨迹进行,就是把扣紧文本与延伸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探求教科书使用的艺术

      教科书的使用有着广阔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条件和教材的不同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处理教材。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运用,展现教师的智慧,探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就会产生不尽的使用艺术。洪宗礼提倡讲究教科书的使用艺术。(17)如何体现其艺术性呢?他提出:第一,要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由静态走向动态,强调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第二,要吃透课本内容,只有“身入”课本之中,把握教材的特点和精髓,让课本内容了然于胸,才有教学的基础和主动权。第三,要重视教法研究,提高教学机智,提倡在多样化的教法交流中,研究出较为前沿的教学思想和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特别是要潜心研究运用课本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不断积累新鲜经验。第四,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关系,避免进入某些误区。如基础与发展、预设与生成、课内与课外、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等关系,不能有所偏颇,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显然,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是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的。如果把它看作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程,大至文章的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的神妙,都有学问可做;或追根求源,或借题生发,或求其同异,都能充分开发课文潜在的训练能量。对教科书,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创造,可以擦出艺术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加强探究和创造,教科书的使用就有了源头活水,并且成为富有创意的园地。

      三、用足用好语文教科书的主要路径

      教科书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合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使用中正确理解编者意图,掌握其使用方法,有利于语文教学任务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必须充分发挥、充分利用。用足用好教科书,才能使之产生最大的功效。

      (一)运用蓝本,规划教学

      语文教科书是实施教学的蓝本,据此可以对教学作出规划。首先对语文教科书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深刻理解其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模式、所选范文、练习设计。钻研教科书,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对全套教科书及某一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文章特点、实践环节、学科综合等各个方面要梳理清楚,通晓总体思路,以构思出教学框架。其次是把握单元组合规律,在通晓全册的基础上,弄清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之间的关系,把握读、写、口语交际、人文教育的知识点和训练点,把各单元的知识点、训练点联系成线,做到纵向清晰、横向关联,以通揽全局,安排好教学。同时,要把握一篇课文的特点,探究一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把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研读细微之处,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依据教科书这个蓝本,对范文进行悉心的揣摩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创造性地把语文教科书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的组织落实,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母本,开发资源

      语文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母本,可以由此向课外教材延伸和补充,由此向教材之外的作品扩散,以巩固课内所学。把课外资源引入教科书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科书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加深课内所学,丰富教学内容。教科书是开放性的,可以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因此,对教师来说,教科书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对教科书进行充实和发挥。教科书与学生总有一定的距离,而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应根据学生兴趣和现实需要,选择一些新鲜有趣、有价值的阅读材料提供给他们,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其阅读量。如此,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学灵活生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还有利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本走向现实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为母本,语文教科书可以催生新的教学内容,给师生留有广阔的空间。所以,要在教科书的使用中开发和利用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将生活的活水和广泛的学习资源引进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在“致同学们”中指出:“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拓展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运用母本,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巩固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语文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学本,主动探究

      语文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洪宗礼认为,教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教材不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释、插图、练习等的展览厅,而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18)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着眼于教师的“教”,更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讲解和分析,重在文本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不是单纯的教本,不能将教科书束之高阁,而要把教科书当做学本,将教科书当做自我学习的材料,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进行听说读写,自我进修,自我发展,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四)运用范本,举一反三

      语文教科书是基本的、规范的,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进行训练的范例,可以说教科书就是范本。以此为范,能让学生真正打好基础,使其得到长远发展。范本的主体是课文。课文实际上是举例的性质,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要善于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利用范本,举一反三,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形成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9)他对“例子”的诠释,一是指语文教本是学生学习的例子,一是指课文作为教材中语文知识的例子。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例子,从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门径,为形成语文能力创造条件。例如,读的能力是从读各类文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科书是阅读训练和实践的材料;写作训练需要有写作的范例,课文中的名家名篇是学写作的范例,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养料;听朗读课文,听分析课文和讨论问题,都是听的训练;从课文规范语言中学“说”,对提高说话能力也有益处。除了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示范作用之外,各种训练也具有示范功能。教科书中的课文一般是名家名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都堪称典范。有了范本,为读写听说的学习提供了便捷之路。所以,要利用好教科书这一范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中提及的教材取狭义,即指教科书。

      ②罗廷光.教学通论[M].上海:中华书局,1940:281-282。

      ③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43-158。

      ④向锦江.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分析[J].语文学习,1959(9)//中学语文教学论集(上册)[G].北京:新蕾出版社,1985:314-326。

      ⑤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9-81。

      ⑥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96。

      ⑦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0-214。

      ⑧庄文中.构建语文教育立交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2。

      ⑨沈蘅仲.语文教学散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5-36。

      ⑩庄文中.构建语文教育立交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93。

      (11)邵子华,李山林,秦建文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4-86。

      (12)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4-209。

      (13)金坤荣.浅谈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J].基础教育课程,2005,(4)。

      (14)李劲.新教材使用策略浅说[J].中学语文,2005,(4上)。

      (15)朱晓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使用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2,(10)。

      (16)朱绍禹,张文颖.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2。

      (17)洪宗礼.“用课本教”的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0上)。

      (18)张蕾,林雨风主编.中国语文人(第一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4。

      (1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标签:;  ;  ;  ;  

语文教材使用的回顾与思考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