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化经典:阿甘的真实故事_阿甘正传论文

当代美国文化经典:阿甘的真实故事_阿甘正传论文

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甘正传论文,美国论文,当代论文,经典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今日好莱坞首席电影票房大师斯皮尔伯格曾为当代影坛、也为他自己创下了一个空前的奇迹。他在一年之内拍出的两部影片《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名单》在商业票房和奥斯卡的颁奖台上双双衣锦荣归。前者以迄今为止已高达8.8亿美元的收入名列美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第2位,后者则为他赢得了其20余年来的电影生涯中第一个真正的奥斯卡金像奖。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他的学生罗伯特·泽米基斯就以其新的成就使恩师的荣耀开始显得有些黯然退色。他的《阿甘正传》不但在第67届奥斯卡的评选中以13项提名和6项夺冠双双超过了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而且,他更以这同一部影片,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席之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4。

这些成就的确令人注目。它是奥斯卡颁奖史上少有的4部“金榜提名”和“票房冠军”的双料胜利者之一;它还是在第67届奥斯卡角逐中唯一一部获得一致赞同而被提名的影片。

但它的成就似乎还远不止于此。作为一部没有多少大场面的影片,它却有着庞大的演员阵容——共有213名演员参加了演出;作为一部基本是正剧式的艺术影片,它却使用,并且确切地说——是在一部艺术片中首次大量使用了高科技电脑特技,从而进一步使人们确信,高科技可以并已经成为当代电影中的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作为一部当年的好莱坞电影作品,作为一个带有几分神话、几分调侃、几分喜剧色彩的关于弱智者的故事,它甫一问世,便已被视为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美国《娱乐周刊》在关于1994年最佳影片的评点中,把该片与“猫王”、《外星人》和林肯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相提并论;由影片衍生出的《甘普语录》竟畅销全美……而这一切,显然不可能仅仅是基于那本作为影片基础的美国传奇般的残疾人物福雷斯特·甘普的真实故事,它所包含的好莱坞电影、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电影与社会的关系种种,都值得我们对影片和它的主人公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量。

一、谁是“阿甘”

1994年10月7日,《阿甘正传》拉开了在全美上映的序幕。仅仅一周的时间里,其票房收入就已高达1亿美元。3个月后,其国内的票房收入已达2.53亿美元。该片的制片人之一文迪·费纳曼说:“令我们惊奇的是,老头、老太太、少男、少女,四部分人都想看这部影片。”《时代》周刊的记者则这样描绘美国公众观看这部影片后的情景:“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电影院。孩子们似乎在想问题,成年人在沉思,成双成对的人则互相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阿甘正传》的确是一部有足够的“元素”可以吸引观众的影片。它所讲述的那个残疾和弱智的主人公通过努力奋斗走向成功的故事,它所串联起的当代美国历史上一个个著名人物和事件,它对爱情、友谊的追怀和感伤,以及它那时时出现的诙谐、欢快和妙趣横生的想象……但同时,《阿甘正传》并不仅仅是一个如人们通常所见赚人眼泪的好莱坞的感伤故事,或是“梦幻工厂”每日成批生产的神话;它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甚至是一部集历史、神话、传奇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的关于当代美国的寓言。尤其是影片的主人公——那个由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智商只有75,整天挺着个脖子,一副傻乎乎样子的“阿甘”,当他飞跑着穿过那条长达30多年的当代美国历史的画廊时,他不但渐渐取得了每一个观众的认同,而且最终成为观众心目中一个真正的偶像。

谁是“阿甘”?也许他本身就是那个关于美国的寓言。

好莱坞电影十分善于通过准确的定位使它的人物能够被每一位观众所乐于认同。片中的主人公阿甘看似“超常”,但实际上,在泽米基斯那充满好莱坞叙事头脑的精心把握之下,却被牢牢定位于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这一定位的核心就是作为阿甘性格内核的诚实、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作为数百年来被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人性品格和美德,使每一个观众都感觉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而作为阿甘核心性格的外包装部分——残疾和弱智,在这一心理背景下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为普通人所具有的弱点的隐喻。诚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阿甘式的生理残缺,但是几乎又是每一个人都能从阿甘由于自身的不足而导致的坎坷的经历中回味起自己人生历程的不易。阿甘糊里糊涂被军方的一番花言巧语的宣传拉进军队,并走上越南战场的经历,对大多数作为“过来者”的美国人显然不会陌生。那无疑是他们当年在政府和传媒的宣传鼓动下,满怀热情,投入解救“共产主义威胁”下的越南战争普遍状态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一“普遍弱智”的年代里的美国人和公众的心理,另一位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在其带有自传色彩的《生逢7月4日》的开场部分中,曾为我们做过生动的描绘。而如果我们历数阿甘的“生涯”——从一个坐校车上学的孩子到橄榄球明星,从大学里的莘莘学子到越南丛林里为性命而惶恐不安的美国大兵,从一个两次受到总统接见的英雄到一落千丈,最后又终于从一无所有变为几乎是一夜之间“暴发”的富翁……阿甘的一生不但经历了当代美国历史的曲折起落,在他的生涯中也汇聚了一系列极具“典型性”的当代“美国生活”的特征。阿甘的这一“历程”使他极具一个走过当代美国历史的普通人的象征意义。

阿甘当然又不仅是一个普通人。无论对于“过来者”还是美利坚的晚生后辈来说,他又代表和象征着一个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他那奇迹般的幸运和成功虽然被泽米基斯描写得几近神话,但正是这种神话般的梦幻才正符合着“美国梦想”的精髓。当身带“残疾”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从一个普通人跑入大学,跑入橄榄球明星的行列,跑进白宫……直至成为百万富翁,谁能说这不是差不多每一个成功的美国人都试图以自己的“经历”去向你印证的那个“美国梦”呢?深受这一“美国神话”影响和充满乐观自信的美国公众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成功多半是源于自身所具有的某种“阿甘式”的“超凡”才能,或是去梦想说不定哪一天早晨醒来,自己就会像阿甘一样一举成功呢?阿甘被美国观众认同的意义在于他那番普通而又不凡的经历,在于他代表和重新唤起着今天的“美国梦”。一些尖刻的影评家干脆从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身上为阿甘所体现的这种“美国梦”寻找到一种例证——一位影评作者在对两人进行了一番比附后这样描写着这种“美国梦”在90年代的延续和发展:“在过去,不论贫富你都可以成功。而在今天,哪怕你是一头蠢猪,也一样能够出人头地。”

尽管这种比附不无讽刺,但他可以说明,阿甘一身所代表的过去的“现实”和今天的幻想足以使他取得不同年龄的美国观众的一致认同。他不但“跑过”了长达30多年的当代美国的历史,同时也终于从这段美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坎坷的年代中跑出而走向新的辉煌。因此,他不仅已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影片角色,成为一个“美国人”隐喻,他也同样超越了一个普通的“个人”而成为今日美国人心目中“美国”的象征。如同海外的一位影评论家所指出的,他历经从50—80年代美国社会历史的和道德观念的变迁洗礼,却依然故我,童心不泯,带领着自己的追随者跑入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历经坎坷,而今依然青春焕发者,就是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的今日美国。

二、保守主义的回归和“阿甘哲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曾以他的《阿Q正传》对传统中国“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为现代中国竖立起了一块文化经典的丰碑。《阿甘正传》能够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它对当代美国历史意味深长的回顾和反思。当阿甘飞奔着穿过抗议种族歧视的校园,穿过越南的丛林,跨过中美隔绝的屏障,当他在白宫的客厅中与肯尼迪握手,当他在演播室里与列农并肩而坐,当他“洞穿”了尼克松的“水门”以及当他从东向西几乎跑遍全美之时,他不仅在跑过一部长达30多年的美国当代的历史,也在代表着一代美国人对他们所走过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进行着反思。

《阿甘正传》对当代美国历史的穿越不仅有宽阔的跨度——汇集了性解放、吸毒、黑人民权斗争、反战风潮、肯尼迪被刺、中美关系解冻、水门事件等当代美国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从华莱士、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列农等一系列当代美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重要的是,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表达着当代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代人历史视点的转变,这就是在二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被称为“愤怒的一代”的“反叛青年”。

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不但迎来了美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生育高峰期,并且随着当代美国历史的进程,这些被称为“没有理想的”战后出生的美国青年很快就使这一时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定的时代。从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民权的斗争到性解放,从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到吸毒和嬉皮士,从妇女解放直到女权主义的极端,战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这一代人对传统的反叛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嬗变。而今,光阴冉冉,这些当年的“反体制”斗士已步入成熟的中年。以战后出生的克林顿入主白宫为鲜明的标志,从美国政要到工商界的企业巨子,从学界精英直到娱乐圈中的科波拉、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以及本片导演泽米基斯等好莱坞的“大腕”,一代“愤怒青年”已步入主流社会,变成执掌当代美国的中流砥柱。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愤怒的青年”不再愤怒,“反叛的一代”成为社会的脊梁。从80年代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的回归到当年振臂高呼反战口号的克林顿执掌了美国的政权,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显然在期待和经历着一番重新定位。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阿甘正传》对于当代美国历史的回顾不仅是简单地穿越着这一时期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鲜明地反映着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它包括了对反战、吸毒、性解放、嬉皮士以至妇女运动及女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和对诚实、善良、奋斗、童贞、爱情以及家庭等传统美德观念的重新确认,以及对美国梦的重新点燃。作为这一“新美国观念”的代表,阿甘身上集中了被不同时期美国公众所公认的美德,而珍妮则显然变成了当年“垮掉的一代”的象征。(为了完成对这一历史的重新审视,泽米基斯对小说原著中的两位主人公进行了一番“好莱坞式”的手术:在原小说中,阿甘虽然善良、幼稚,但却没有影片中的阿甘那般的幸运和纯洁可爱。他没有那位不断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他以指导的坚强而又善良的母亲,没有在片中珍妮宿舍里那场戏中对男女关系的混然无知,同时他还和吸毒有牵连。而在影片中,阿甘显然被纯洁和理想化了。他成为那些被今天的美国公众再次认同的美好品行的化身,成了“本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好人”。而那个时代的问题——从吸毒到反社会的嬉皮士,则被安到了被甘普所拯救者——珍妮的身上。)当阿甘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向成功时,在吸毒、性解放和女权主义泥潭中漂泊挣扎的珍妮也终于踏上了不归之路。当珍妮终于染病死去后,悲痛欲绝的阿甘在其墓前一段长长的独白被公认为是影片中最感人肺腑的段落,它不仅述说着阿甘对珍妮深深的痴情,也表达着那曾经“垮掉的一代”对自己走过的岁月的无限感怀和最后的诀别。珍妮的墓碑下埋葬了一个时代。阿甘在向一个过去的时代告别,也在每一个今天的美国观众内心中唤起着对于充满美好、纯洁生活的渴望。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于曾给美国社会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的越战的表现。它不但通过阿甘的经历和丹尼斯中尉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批判,而同时与从《猎鹿人》到《生逢7月4日》等一系列反思越南战争的影片相比,它也试图帮助美国公众最终告别这一时代。在《阿甘正传》中,被这场恶梦般的战争夺去双腿的丹尼斯中尉最终战胜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在神奇的“美国梦”中(捕虾的奇迹)终于走出这一梦魇。就此,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段落是:尽管阿甘曾在无意中被拉上了反战的讲坛,但一个“偶然”的事故却使他的声音变成了一片空白。显然,同样出身于战后“愤怒的一代”的泽米基斯虽然表示意在影片中“表现出没有对历史做出任何评论、拥有任何立场的这一代人能够借助阿甘提供的空白的意见纸上写上个人的感想”,但他的视点里却包含了这一代人,甚至是当代美国社会历史观念的重要转变。他不但通过一系列“神奇”的手法重新叙述了历史,而且通过上述对原作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改变在寻找着被他们这一代人所曾经失落的价值观。

以一种适应今日时代的视点重新审视那段当代美国的历史相并行,泽米基斯通过《阿甘正传》提供给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消费乃是他以一种寓言式的手法向观众推出了一种可以称之为“阿甘哲学”——亦即“愚者哲学”的醒世良方。

当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价值观念和社会的剧烈动荡以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之后,从人文观念、精神价值的沦丧到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对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使人们不断陷入现代文明的挤压之中。它不但使无数普通公民陷入现代文明的畏惧和恐慌,更有少数激进者甚至以极端的形式开始了对这一当代文明的反抗。八九十年代,令美国社会恐慌不安长达18年之久的数学天才凯金斯基为阻止现代化工业进程而在各科研机构、大学和知名企业接连制造的爆炸案就是其中的一例。尽管它是一种反对现代文明的极端的恐怖行为,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人们对日趋复杂的现代生活的某种抗拒。而影片中的“阿甘哲学”显然适应着这样一种公众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朴归真的期望。它以一种自然和纯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被现代文明所激起的五花八门的欲望和复杂的生存状态;它以一颗简单纯洁到几乎是白纸一张的心灵来反衬出现代人类狡诈、精明中透顶的愚蠢。“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味的!”阿甘母亲的这句充满哲理的箴言道出了人类面对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时所感受到的困惑。而对于阿甘来说,复杂的人生经过他那颗近乎原始纯朴的头脑的过滤后,就变得如此的简单和令人感叹的清澈。吃喝拉撒睡是阿甘的“自然哲学”中最基本的要义。所以,他可以把受到总统召见的如此殊荣撇在一旁,一口气喝下15瓶汽水;也可以当着总统和众人的面说自己想撒尿和脱下自己的裤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屁股上的伤疤。而面对复杂的人生,纯朴而“愚钝”的阿甘只知道简单地埋头向前不停地跑去。而这一“愚钝者”的哲学竟如此灵验!他从一个身有残疾、倍受欺辱的孩子,跑进了大学,跑出了越南战场的灾难,跑出了一连串的人生奇迹。30多年的风风雨雨,那些曾与阿甘同时代的大人物们虽然个个精明善算,神气十足,但最终或昙花一现,或灰飞烟灭,而唯有善良和傻乎乎的阿甘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片中一个可谓是想落天外的“戏说历史”式的情节颇能体现编导者的这番“人生哲理”:政坛老手尼克松精心策划的一场“水门窃听”竟是被“傻瓜”阿甘一眼“识破”。这正应了阿甘的一句名言:“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傻!”

从描写聋哑姑娘海伦的《创奇者》到表现残疾者生活的《我的左脚》,表现伤残和有缺陷人物的故事长期以来就是美国电影的热门题材,并且常常是获奖的热门作品。其原因概在于从这类人物身上,人们发现着一种弱者的精神优势,一种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种历来被推崇的美德和精神文化。而在《阿甘正传》中,泽米基斯赋予阿甘的这种精神优势绝不仅仅是一种顽强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指导人们洞穿历史和当代人类生活的“神灵”。当影片通过他的视点来看待历史和人生时,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和明澈。通过阿甘,被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搞得身心疲惫而又不得不常常去自作聪明的人类似乎终于找到了重新回归简朴的希望。

三、旧与新的好莱坞经典,从传统神话到高科技的电影语言

《阿甘正传》不仅是一部关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经典,而且,它同样也应该说是一部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人们可能会惊异于以科幻片《回到未来》和真人与动画混合的卡通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导演而闻名的泽米基斯何以能拍出一部社会题材的影片。而事实上,当我们在电影院里与阿甘共同走过他那奇迹般的人生旅程时,并不难发现影片与导演上述两部作品的共通之处。面对一个作为美国普通人化身的主人公和作为其生活背景的美国历史,泽米基斯并没赋予扛鼎之力去创造一种“严肃”的正剧史诗。相反,他以一种深谙好莱坞精神的娱乐心态把“科幻”和“卡通”的风格与自然轻松的叙事杂糅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感和奇思妙想的故事。片中的人物善良正直,而又滑稽可爱,影片的情节想落天外,又给人以一种质朴、自然之感。这一独特的表现视角赋予了沉重的历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通过肯尼迪的被刺、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一系列曾使美国人心灵受到重创的事件,它把美国的公众重新带入了历史,而正如在整个美国酿出一场关于政治的道德的轩然大波、并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事件”在影片中竟然是被傻乎乎的阿甘所“发现”一样,沉重的历史的负担而今看来不过是一场充满喜剧和滑稽色彩的梦幻。它以典型好莱坞式的“大团圆”软化着美国当代的历史,也以好莱坞一而贯之的娱乐精神为美国的公众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和历史的经典。就此,作为美国精神文化标志之一的好莱坞对于美国的塑造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而对于好莱坞以至当代世界影坛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泽米基斯不仅以一种传统式的好莱坞神话重塑着历史和今日的美国,他也在这种“塑造”中吸收和融入着“新的电影语言”,这就是高科技的电影表现手段。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科技电影特技手段的运用从好莱坞开始正从涓涓细流迅速汇成一场当代电影语言的“革新运动”。从《终结者续集》中的液态机器人到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从迪斯尼的动画到各种商业巨片中的一系列飞机坠毁、汽车碰撞等天灾人祸的场面,以高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视听影像已使好莱坞的神话变得更加以假乱真。电影作为一种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媒介,其艺术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其艺术语言的进化乃至艺术风格的重大改变也往往是以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当代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是改变当代电影风格面貌的一个突出的因素。不过,以往高科技特技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出现在纯粹的好莱坞商业片中,而以“最擅长运用特技的导演”著称的泽米基斯在《阿甘正传》这部没有未来世界、没有惊人的车技、没有令人惊恐不安的炸弹、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也没有轮船爆炸、飞机失事等惊险场面的社会题材片中,同样展示出当代好莱坞商业电影致胜的法宝——高科技电影手段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在全片总计长达25分钟的特技画面使用中,从阿甘左右开弓的拍下如幻影般飞来飞去的乒乓球,到把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的脸与长跑运动员身体天衣无缝的组接,一直到片头片尾那片漂泊不定的羽毛在银幕上“随意”按照导演或阿甘的思绪准确地飞舞,都显示出电脑特技的巨大威力。特别是片中阿甘与两位总统的握手、交谈、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同在的一系列画面,其技术的运用不但令人想起泽米基斯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使真人与卡通人物的同台演出,也的确使阿甘的“神话”变成了一段难以使人怀疑的历史。这一高科技手段在社会正剧片中的运用再一次证明了其强大的叙事潜力,它的实践也无疑将使人们再一次确认了高科技手段正在成为当代电影中一种新的电影的事实。善于创造好莱坞商业票房纪录的泽米基斯对此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作为当年“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和今日好莱坞电影神话的大师,泽米基斯以他的“阿甘”不仅为美国观众提供了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神话,也为一代观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人要想摆脱过去,就要不停地往前跑!”阿甘的这句名言一时间使无数天真的美国观众幻想着自己确实摆脱掉了那些给他们带来伤痛和沉重负担的历史,幻想着正在逃离现代文明,回归自然。但是,人真的能摆脱掉过去吗?当代人类真的能够像阿甘一样摆脱掉现代文明的繁复和狡诈,返朴归真吗?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知道,尤其是对于好莱坞的电影来说,越是动人的东西,就越不过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标签:;  ;  ;  ;  ;  ;  ;  ;  ;  ;  

当代美国文化经典:阿甘的真实故事_阿甘正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