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国经济热点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眸过去的2000年,除了欣慰和喜悦,更多的则是启迪与思考。
西部开发 全球聚集“大西北”。世界500强中有70家已派员到西北考察。
“西部论坛”、西藏香港招商等一系列活动,都引起了世界上大财团、大企业的关注。国内“到西部去”的热潮也一浪高过一浪,全国累计已有2600多家企业以独资、合资、租赁、或买断产权等方式,在西部投资兴业,外资企业也有近500家介入,签订各种合作意向10万多份,涉及资金总额约1000亿美元。仅沿海地区涌向西部打工人员就达50万之众,他们给西部带去的改革开放和创新意识,犹如催化剂,对西部开发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
11月8日,贵州洪家渡等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各部委局都制订政策,加大对口开发和支持力度,初步统计,累计已安排各类开发资金总盘预达1万亿,其中生态建设约600亿元。
企业上网 群雄逐鹿比高低。1999年初,国家计委等部门联手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全国“政府上网工程车”正式启动。2000年,国家又大力开展了企业上网工程,北京企业上网率达80%左右,居全国首位,广东、上海、天津等上网率也已过半,江苏已有8万多家企业上网。
“一元钱老板” 迎接创业春天。1月1日,国家颁布了《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有84.4%的城市青年想当“老板”,证明个人投资创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新增个人独资企业3万多户,北京市的吴坤岭有幸成为我国个人独资第一个。
旅游黄金周 红红火火热神洲。“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全国城乡大旅游,让人们真正领略到了“假日经济”的魅力。据国家旅游局公布,“五一”期间,全国有4600万人次出游,消费总额高达181亿元:“十一”黄金周的旅游人数超过5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220亿元,比“五一”提高21.5%;铁路日均客票收入达10068亿元,继续做到“日进亿元”;深圳五大商场1-6日平均每家进帐2000万元,天津假日内旅游收入达10亿,南京市区公路八大客运7天发车27738次,运送旅客69万人次。
贴息国债 意为“十五”开好局。国家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在去年发行的1000亿元国债中,仍将安排90万元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国家近两年拿出180亿元贴息用于支持重点技术改造,目的也是保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经济列车”平稳运行。
据了解,国债贴息技术改造项目的重点列入前三批计划的项目共647项。其中498项由520家国家重点企业,120家企业集团和行业排头兵企业承担。由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这批项目进展顺利,有近600个项目在2000年内开工实施,有60亿元直接在年内形成工作量,加上1999年投资2000年才见效的,有近40个亿,可推动投资2000多个亿。
高新产业 加快“平民化”步伐。“高新技术开发”可能是在2000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因为5月份北京举办了“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10月在南京又召开了“2000年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大会暨中国南京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同时,上海、深圳、西安也举办“高交会”。在北京5天时间内,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51个国家和地区的65个外国政府、企业代表团以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团参加,共签署合作、技术贸易、产品贸易等合同、协议、意向60.23亿美元。南京成交额竟超过北京,珠江路成为世界注目的“中关村”。接着,深圳举办了高交会,来自世界34个国家、地区和国内4500多家企业参加,共展示了1400多高新产品,其中一半为老百姓可用新品,加快了高新产业“平民化”的步伐。
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大高交会,昭示了高交会的进一步发展态势,以特色优势为基础,四地互补,形成以东西南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交易网,“平民化”是高新产业追求市场最大值的唯一途径。
中韩贸易战 入世之前大演练。去年6月1日起,韩国政府对进口我国大蒜征收31.5%的关税,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停止进口韩国手机、车载电话和聚乙烯等产品,很快双方紧急磋商,维护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
创新基金 新经济的助推剂。6月26日,科技部宣布,中央财政首期10亿元创新基金安排完毕,共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看好的高科技产品项目1281项。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新增工业增加值400多亿元以上,增加就业15万人以上。这批项目中,有21%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863计划成果产业化,26%的项目为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24.3%为硕士以上学位的科技人员领办的企业,10%为留学人员领办的企业。
“双高”扩招 牵动学生家长心。在我国消费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教育消费却一枝独秀,持续升温,继高等教育连续两年扩招96万人后,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高中教育,2000年全国性首次大扩招,为全国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迈出了第一步,沿海发达地区在2005年前后将率先实现普及高中教育。2000年高考录取率全国首次平均超过50%,高中录取率也达到70%。高校扩招46万,高中扩招250万,这两项就可增加300亿的终极消费,其中高校提高收费部分120亿,可推动近2500亿元的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0.5个百分点以上。有统计表明,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教育预期支出占总收入比重达到41.04%,2000年跨过50%,而发达国家教育预期一般占居民总收入的1/3以下。
助学贷款 降低门槛喜煞人。8月底,国务院转发《国家助学贷款试行管理办法》,此时适逢新学期开学前夕,助学贷款的“门槛”降低了,给那些正为学费所累的学生和家长无疑是一个惊喜。上海、杭州、哈尔滨、长春、西安、武汉、南京等助学贷款办得较好,上海工商银行受理无担保助学贷款18290笔,合同金额2.5亿元,实际发放贷款将超过9000万元,复旦大学有1782人贷款总额3460万元,上海交大2469人贷款3350万元。
油价猛涨 波及生活各层面。我国从2000年2月开始,在1999年11月份将国内汽油出厂价格每吨上调140元,柴油每吨上调120元基础上再次上调油价,5月份以后,国家每月调整一次成品油价格,10月19日,汽油出厂价在连续上调7次后,首次下调180元,而柴油价格却第8次上调,柴油每公升3.45元,90号汽车每公升2.98元,柴油零售价第一次超过90号汽油价格。一年之内油价连续上涨七八次,这在建国后是从未有过的。公交、公路、民航、出租、农业、用油企业等都增加了负担,航空公司从11月5日起加收燃油附加费,最高150元,南京公交车月票也从11月起开始涨价,其幅度在30%以上,而农民耕种每亩地要比上一年增加50多元,农副产品降价,种田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更大。
增发国债 平稳运行“中国号”。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决定,国务院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10月31日,财政部正式发行。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第三次较大规模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入。
三年来,我国增发国债已达2100亿元。从前两年的情况看,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已推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去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
拍卖储备棉 平抑价格稳市场。9月和10月,我国首次动用40万吨储备棉在10个市场同时公开拍卖,以平抑国内持续上涨的棉花价格,每一次拍卖20万吨,收效甚微,接着又拍卖20万吨,每担皮棉由630元一下子跌到450元左右,全国棉价趋于平衡。
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500万亩,产量达到7700万担,与1999年度基本持平。2000年度新棉缺口约1000万担,尤其是新棉价格低,企业成本下降,而导致多家抬高价格,抢购新棉的局面。
医药分家 让利患者刹虚高。11月5日起,国家大幅度降低氨苄青霉素等120个品种规格的国产药品的零售价格,这是继1月份降低人血白蛋白等34个品种规格生物制品零售价格,7月份降低头孢拉定等57个品种规格国产化学药品零售价格以来的第三次降价。在国家降价的同时,部分进口药品被迫大幅降价,各省市也先后降低了一批药品价格,全国共有1639个品种规格的药品降低,平均降价幅度30%左右,最高降幅达128%,预计每年可减轻社会医药负担约159亿元。一年之内,药品降价品种之多,金额之大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