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孙红

孙红

睢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睢宁 221200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中选取5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出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术中术后出血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术中术后出血的情况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大肠息肉

在治疗临床上,大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会因为患者的不及时治疗而逐渐恶化,甚至转化为大肠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上使用广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其疗效得到了印证。本研究针对我院的大肠息肉患者各异的治疗方法探讨其疗效与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中选取58例进行研究,根据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在19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5.3)岁,病程在半年~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4±1.3)年,包括8例多发息肉以及21例单发息肉。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在18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5.7)岁,病程在半年~5.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6±1.4)年,包括10例多发息肉以及19例单发息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息肉类型几个方面的数据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对患者例行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观察、心电图检查,确保患者在术前1周时间中并未服用抗凝类的任何药物,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详细告知有关大肠息肉治疗的重要意义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与风险,与其签署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同意书。手术进行的前三天选择少渣食物进食,手术当天禁食,同时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伴2000ml温开水服用,肠镜检查前6小时口服,尽可能多饮水,直到可排除水样的无渣粪液,即可进行手术[1]。

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大肠镜进行手术,进镜直通患者回盲部位,准确探查息肉与机体黏膜汇合位置后,充分勒紧应用于该部位的圈套器,通过高频电流将患者的大肠息肉切除。我院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在进镜步骤与探查步骤方面均与上述对照组采用方式一致,另外透过息肉黏膜为患者注射0.9%浓度的氯化钠,待该部位隆起以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逐渐收紧,一旦出现有阻力的情况,就要及时调节圈套器的松紧度,随后再次打气。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开肌层和黏膜的卷入,根据具体部位出现假蒂为准,预防出现机械性切割的情况,最后通过高频电流将息肉切除[2]。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3]

患者进行手术后4个月返院进行结肠镜的检查,(1)有效:经过检查显示,患者原病灶部位出现了肉芽组织或新生黏膜上皮;(2)无效:经过检查显示,患者原病灶部位存在息肉,并无肉芽组织或新生黏膜上皮。

1.5统计学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相应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x2检验,P<0.05表示数据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由表3可知,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结肠癌病变以前最重要的引发疾病是大肠腺瘤,有相关资料记载[4],直径在2cm左右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达到了10%左右,而超过2cm的腺瘤恶变率则超过了50%,另外,临床治疗数据也证实,有超过80%的大肠癌都是通过大肠腺瘤病变而来。因此,对大肠息肉病状提高重视并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些年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效保证治疗效率,但也有不少研究报告证实,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切除大肠息肉,存在出血的临床表现,但出现穿孔的情况并不多见,通常在0.7%以内。

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患者出现出血的现象往往因为电凝不足,或是使用过度而对患者的组织肌肉造成损伤,待患者焦痂脱落以后,该组织肌肉部位就会形成溃疡,严重的导致迟发性出血。为了有效预防出血情况的发生,可以对患者病变黏膜注射氯化钠,使得病变部位出现隆起的现象,于是需要切除的息肉能够明显地显露出来,便于切除手术的准确进行。此外,人工隆起能够有效隔离患者黏膜肌层以及固有肌层,更为后续的电凝操作带来便捷性,有效减少电凝在使用过程中为患者带来组织上的损伤,从而起到有效减少出血情况的作用。本研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有效切除27例,无效切除2例,总有效率为93.1%,而采用息肉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有效切除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9%,观察组患者大肠息肉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与术后出血各1例,出血率为6.9%,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5例,出血率为27.6%,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手术完成后,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腹痛,1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而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腹痛,4例发热以及2例迟发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9%,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比对照组患者更高。

综上所述,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出血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红杰,付雪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9):8-10.

[2]吕保洲.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6,3(05):21-22.

[3]顾庆,王云峰,赵坚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经验交流,2015,37(02):176-177.

[4]杨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J].临床研究,2016,3(14):169-170.

论文作者:孙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孙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