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的快乐教育思想_杜威教育思想论文

论西方的快乐教育思想_杜威教育思想论文

西方愉快教育思想浅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愉快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充分激发,智力和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原因是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沉重的负担使许多学生视学习为苦差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中厌学情绪严重。这无疑会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他们正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改革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突破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革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那么如何采取一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不仅乐于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活泼地去追求知识呢?在此,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西方一些著名教育家提出的愉快教育理论,或许能对我国当前中小学校的“减负”举措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的愉快,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受到了西方历代教育家们的普遍重视。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一些大哲学家就开始认识到儿童学习的“快乐”、“兴趣”和“愿望”的作用。如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他从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总是喜欢用对话、提问、暗示、诘难等方法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愉快地寻求答案。后来,柏拉图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提出“快乐”是儿童最先的知觉之一,并把对儿童进行快乐训练称为教育的一个原理。在训练方法上,柏拉图强调要利用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去引导儿童学习一些适宜的东西。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的愉快教育思想,被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继承和发展。如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对西方愉快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音乐教育能使人心情舒畅,促进理智的发展,形成人的美好心灵。昆体良则主张:“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他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意愿,首先要求“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这种感情大大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因为在这种感情影响之下,学生不仅将愉快地听讲,而且相信教给他们的东西,愿意仿效教师”。

中世纪前期,教育中禁欲主义、绝对服从、严酷纪律和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十分盛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极力倡导“人性”,要求冲破封建专制和宗教教育,启发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兴趣。如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风景如画,校舍宏伟,既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又有广阔精致的游廊,被称为“快乐之家”。他的愿望是让儿童在这个“快乐之家”里快乐而活泼地生活,让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在“快乐之家”付诸实施。此后,夸美纽斯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开始了比较全面地论述愉快教育思想。他曾批评旧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智的屠宰场”,认为教育不仅不应使学生厌学,而且应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教育应当从各方面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指出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可见,夸美纽斯对如何变厌学为乐学以及如何处理乐教与乐学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继夸美纽斯之后,至19世纪末,一些进步教育家如洛克、卢梭、第斯多惠等都在愉快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推动了西方愉快教育思想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不能强迫儿童学习,不可把学习当作儿童的一种烦恼。他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己去要求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教师的教态应当慈祥和蔼,使学生因此容易接受教导,热爱学习。“儿童的好奇心是追求知识的欲望”,从教者应该加以鼓励。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他还将是否培养儿童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及指导儿童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定为“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一系列的愉快教育原则,如主动性原则、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原则以及力求引人入胜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大大深化了愉快教育思想。把教育过程中能否使学生得到快乐,当作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可以说这是对前人愉快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学校中教学死板的弊端,主张“教育必须以对儿童能力、兴趣和习惯的心理探索为起点”,认为兴趣往往是“一些隐藏的能力的信号”。他把儿童的兴趣分为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究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四个方面。杜威认为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儿童“天赋的资源”、“非投资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成长是依靠这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同时,他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师生民主参与的一种协作事业”。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则认为:“兴趣是一个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它也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他把兴趣理解为“优势倾向”或“好奇心”。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真正的兴趣是整个个性的生命力,并且完全是自发的。”在他看来,如果学校仅仅把成套的现成知识和规范灌输给儿童,实际上也就剥夺了儿童的兴趣,并使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从而丧失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人。

二战后,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掀起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运动,从中涌现出了象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布鲁纳、布卢姆、洛扎诺夫等一批教改实验家,他们的教学主张极大地丰富了愉快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经过近30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出了“让儿童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的著名论断。一方面,他主张“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他主张多给学生以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时,他还对教师的乐教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要千万珍惜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火花。对儿童取得的每一点成就、克服的每一个困难,都要用应得的分数给予奖赏。”随后的赞科夫从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出发,提出了使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愉快教学原则”。他认为,在学习中积极的情绪会造成精神上的高涨。因此,“我们要努力使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兴致勃勃地学习,这就要努力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快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布鲁纳则特别强调内在动机对学生愉快学习的作用。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掌握学科结构可使各类知识互相沟通和迁移,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倡导“掌握学习”的布卢姆强调指出,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既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又是掌握的结果。掌握的更加重要的结果之一是想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曾经风靡一时的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其成功之处也在于引导学生“乐学”。这种教学法要遵循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暗示相互作用等三条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运用暗示教学,使学生不感到厌烦、劳累和苦恼。

80年代后,前苏联以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为代表提出了“合作教育学”,将愉快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合作教育学”特别注重“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愉快。在教学上他们主张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使学生从分数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可以说,“合作教育学”是对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愉快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西方的愉快教育思想是异常丰富的。由此可知,所谓愉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着眼于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智力、个性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然影响愉快教育实施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状况、学习动机、身心发展状况与特点等;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态、教育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是促使愉快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那么,在学生付出艰苦劳动和勤勉学习的前提下,怎样实施愉快教育呢?通过对西方一些著名教育家有关愉快教育主张的回顾和探索,我们得到了不少启示。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一是教师的乐教精神。即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并具有献身精神。它是学生乐学的最主要的外部动力。教师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动力。

二是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生动活泼的教学技巧,准确风趣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求知欲,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三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移情”效应,“亲其师而信其道”,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教师“乐教”精神、治学态度中受到感染,从而“乐学”。

四是应试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即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器”和学习的奴隶,因此苦于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而愉快教育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要旨之一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五是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不同评价,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上做出不同的反应。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表扬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器,而斥责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机会,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标签:;  

论西方的快乐教育思想_杜威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