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口老龄化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心理学论文

国外人口老龄化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心理学论文

国外人口老化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人口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世界人口统计表明:20世纪最为显著的人口变化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1]。在这一时期,由于实施了有效的公共健康措施,并且人类饮食的营养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往严重威胁个体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显著的控制,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有了极大的提高。老龄化趋势首先发端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严肃课题。日益明显的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引起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不同学科对老化现象的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本文拟对国外心理学中有关人口老化的理论进行述评。

2 心理科学的老化内涵

“老化(aging)”一词应该如何定义呢?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定义。老年生物学创始人之一Edmund cowdry(1942)认为:老化既可以看作是内源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外源的过程[2]。在生物内源观看来,老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了细胞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这种不利的变化不断积累最终就表现为衰老;在生物外源观看来,衰老是由于感染、事故或外在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损害而造成的结果。生物科学在解释老化的生物基础时,有的把衰老视为生物组织受到随机伤害的结果,有的把衰老视为由基因所支配的生物过程的必然结果。但是,生物学老化研究都非常关注如何才能把衰老和疾病区分开来的问题,Solomon(1999)指出有一些老年期高发病在衰老过程中是可以避免的,例如癌症和心脏病等,它们之所以在老年期高发,可能源于免疫系统的机能下降增加了老年人对这些疾病的易感性,而免疫系统的机能下降才是衰老过程的正常结果[3]。

曾经流行一时的生物学关于老化过程的产生机制的理论至少有如下几种:(1)自由基理论认为老化是由细胞活动的功能失调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衰老是自由基所造成损害的累积结果[4];(2)Me Cay效应指出限制热量消耗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和新陈代谢的潜能,但是,目前该理论只得到了部分动物实验的支持;(3)胶原理论认为结缔组织中胶原物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僵化,这会导致人体内营养与废物的传送困难,个体因此表现出衰老的特征[5];(4)内分泌衰退学说认为肾上腺皮质产生的荷尔蒙水平的升高可以减缓衰老过程;(5)免疫学理论则把老化归因于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所以,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难以抵挡外界各种因素的侵袭;(6)有害物质积蓄说则认为细胞自身的保护与修复机制不足以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下来的损害,这些损害限制了生物细胞的再生能力[6];(7)基因阻遏平衡理论否认衰老基因的存在,认为老化是由于基因启动力的衰减而不是由于特定基因的主动抑制[7]。

基于生命有机体生存可能性的定义对生物学研究来说非常有价值。但是,对于心理学研究可能不太适用,因为生物学老化定义主要和那些导致有机体功能衰减和死亡的因素有关,而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和有机体的生存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例如有些心理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有些心理功能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Birren(1988)提出了一种涵盖心理学家研究的老化定义:老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代表性的有机生命体在有代表性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有秩序或有规则的转型[8]。Birren所谓的老化必须是发生在有代表性的环境下有代表性的有机体身上。该定义对许多用来模拟人类老化的动物实验提出质疑,因为实验的测验环境和自然环境必然存在差异,所以,实验中动物的表现很可能和自然环境中同类动物的表现有所不同。例如比较大鼠和小鼠奔跑速度以期反映奔跑能力年龄变化的动物实验,可能会因为大鼠长期受到人工喂养而无法代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大鼠的实际情况而不具有推论的效力。

Elder(1998)提出的老化定义明显来自于社会科学的视角。他指出人们通常根据一个由各种年龄常模所构成的社会时间表作为标准来评价个体的发展状况,他假设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时间表存在着共识,但是,这张社会时间表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9]。在Pearlin和Mullan(1997)看来,当人们生活过程的预期时序或节奏颠倒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无形的社会压力,相反,按照社会时间表而进行的生命转型就不会引起心理机能的障碍。生物科学将人类老化视为具有时序性的发展过程,社会科学与之不同的是认为老化也会受到文化常模的历史变迁的影响[10]。例如在19世纪,如果一个女人30岁还没结婚的话,就会受到周围人的非议,她会因此感受到很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在今天,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心理学研究借鉴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老化定义阐发了一种非时序性发展结构论,其认为个体的心理年龄取决于他(她)在环境要求下所做出的反应,而老化是个体逐渐接受适应自身生理机能水平和社会地位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方式的过程[11]。Birren(1990)等人指出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所以在老化概念上存在显著分歧,一方面是由于它们的研究视角大不相同,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分别侧重于不同的生命阶段,尤其是当研究者只关注婴儿期和老迈期这样的极端情况时,自然会得出有分歧的结论[12]。

3 心理学不同流派的老化理论

人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迁移而发生变化呢?心理学对此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在关注人还是关注环境,关注个体还是关注社会群体,关注行为还是关注行为背后的意义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注重环境对于行为和行为改变方面的决定作用,尤其是行为的环境后果——奖励与惩罚对后继行为的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把研究重心放在榜样的角色和榜样的行为上[13]。例如,社会学习理论家在研究婚姻对成人发展的作用时,可能会把婚姻视为一方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表达来对配偶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互动,当对方表达了相同的世界观或价值观时,另一方会对此行为做出相应的鼓励;反之也可能通过沉默、争吵或对方预期中不愿意看到的行为来否定对方的不同观点。因此,关系融洽的夫妻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接近。另外一种传统的老化研究应用的是弗洛依德学说和精神分析理论。总体而言,精神分析理论关注情感冲突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情感冲突常常由社会责任、职责或其它不符合个人愿望(即本我的冲动)的现实所引发。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往往应用于生命的重要转型期中,例如更年期或丧偶等情况。Erik Erikson(1980)把精神分析从童年期的应用推广到了成年期直至老龄期,他在著作中描述了成年期所面临的亲密感与孤立感、创造力与停滞感、完善感与失落感等冲突,他认为完善感与失落感的冲突是老年期生活的主要问题[14]。马斯洛等人开创的人本主义研究关注的是人的动机,特别是能把人和低等动物区分开来的高层次动机,他们重视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更为关注个体在老化过程中所赋予衰老现象的主观意义。在人本主义理论看来老化过程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预言现实生活中特定个体在老年时期的行为方式时,必须要考虑到他的全部人格,而不能只考虑机械的学习原则。

老化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ies of aging)对记忆和智力的研究卓有成效。Salthouse(1999)根据认知理论所提出的作为老化主要原因的影响因素在本质上与衰老的结果是远距还是邻近,而把老化认知理论分为远距理论(distal theory)和邻近理论(proximal theory)两类。远距理论主要把认知老化归因于生命中较早时期所发生的影响因素,有的远距理论则关注那些直接影响认知表现的社会文化变迁,后者假设逐渐增强的同期群效应(cumulative cohorts effects)导致了老年人的行为退化。远距理论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可观察的年龄变化方面非常有意义,一般的研究者也都承认单纯的时间推移还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年龄变化。邻近理论则重视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它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决定认知表现中与年龄相关的差异。邻近理论没能详细说明年龄差异的起源,它所关注的理论变量主要是以认知策略为基础的年龄差异、各个信息加工阶段的效率差异以及基本认知过程的变化[15]。

社会心理学关于老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诸多与年龄相关的正常或者有害的现象。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老化理论,包括对比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作用的控制理论、划分区别顺应和同化顺应的应对理论等,他们解释了社会心理过程是如何对生命过程的变化施加常规性影响的。在控制理论中,初级控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具备的改变外部世界以适应自身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的信念,次级控制是指个体顺应或调整自身的目标、欲望和信念以适应现实情境的能力。Brandstadter及其同事(1994)把次级控制理论进一步地阐释为应对理论,这样就可以把老年人的同化策略与顺应策略区分开来。同化策略是指在发生负面生活事件时,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失而采取替代性的行为;顺应策略则是调整目标与期望,使它们与个人资源和机能方面的不利变化相适应[16]。

Blanchard-Fields(1996)所提出的老化理论源起于归因风格中的年龄差异。这种理论认为,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有可能把某一事件的发生视为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归因风格是更为成熟的思考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可以称之为相对主义倾向[17]。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试图解释在老年阶段发生的社会互动减少现象。较早以前就有两种社会学理论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比较有影响的解释,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失活(Inactivity)是源于社会规范所诱发的社会性问题;角色退出理论则提出死亡的迫近刺激了老年人与社会之间心理互动的消退。这种两种解释虽然都是来自于社会学的视角,但它们之间却并不协调一致。社会情感选择理论则来源于心理学的视角,它们认为老年人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的减少应该看作是这些老年人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在Baltes and Smith(1999)看来,老年人不是简单的对社会情境做出反应,而是积极活跃地对自己所参与的社会领域进行管理[18]。

辩证研究方法也积极参与到老化理论研究中来,它关注老龄时期的变化,关注对抗、冲突及其最终的解决和综合,所以非常适用于老龄时期的人类发展研究。一般的辩证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提出命题、提出反命题和形成综合论题。例如在特定的辩证推理中,一种想法或命题可以引出相反的看法或命题,命题与反命题之间相互矛盾的事实可以引导出一个综合结论,而这个综合结论又可以看作是一个新命题,可以引出新的反命题,并通过进一步综合达到对问题的更高水平理解。辩证研究是一个自我循环、永无休止的过程,它可以产生非凡的洞见。在老化研究领域,辩证研究认为老年人作为活跃的、变化的有机体始终和活跃的、变化的环境处于持续的互动之中[19]。持辩证观点的老化理论家总是在老年期里寻找不和谐与冲突,他们对“中年危机”和“老年危机”这样的概念感兴趣,他们既考察危机过程中抑郁的威胁、意志退缩和心理伤害,又非常关注解决危机的成长潜力。P.B.Baltes(1975)的选择、完善和补偿理论(SOG)是辩证研究的新范例,这种理论认为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心理上的得与失,但是老年人的失远远大于得,同时社会支持也不足以补偿老年人在心理结构上的衰退和行为机能上的缺损,然而,选择、完善和补偿可以成为驾驭生活的有效策略,因此,也是标志成功老年化的重要指标[20]。

4 心理学的老化发展模式

老化理论通常要描述和解释个体发生在老龄期内的机能提高或下降的过程,并且应该能对个体所属的老龄群体做出描述和解释,例如男性老龄者、中产阶级老龄者等群体。一种优秀的老化理论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个体随着老化过程的发展会发生不同方式和不同速率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不同群体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简言之,老化理论旨在解释老龄期内发生的变化。老化发展模式(aging development model)则希望描述特殊的发展过程,说明这一过程是如何起源抑或这一过程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所以,老化发展模式与老化理论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把握的是老龄化过程的整体趋势。

有些发展心理学家倾向于把整个成年生活看成是一系列相互区别的不同阶段,但另外一些理论家却或多或少地把成年生活看作是持续的过程。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老化发展模式,前者即阶段模式,后者即连续模式。阶段模式的内涵可以用蝴蝶的进化来做一个比喻说明:蝴蝶的外表非常华丽,却是经历了爬虫阶段的嬗变而来的。阶段模式支持者或许受到这种自然现象的启示,他们把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视为截然不同的阶段;而那些支持连续模式的心理学家则批评说阶段模式对衰老过程过于宽泛的划分使其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内容。阶段模式的确有可能忽视在特定阶段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歪曲了对衰老过程的描绘,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老化研究中使用阶段模式的代价。

心理学老化理论不但存在阶段模式和连续模式之间的差异,他们对成人发展过程基本趋势的假设也不尽相同。当前在成人发展趋势研究上主要有三种老化发展模式,即增量模式、稳定模式和减量模式。在老龄期研究中较少有人使用增量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儿童发展理论,研究者通常认为儿童期的很多变量明显表现出增量趋势,例如儿童期智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社会技能和生理能力也是如此;在老化研究中减量模式应用得更为普遍,因为人们可以轻易发现老年人的某些生物机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甚至有些心理学家坚信老年人的智力也在不断下降,当然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多争论;稳定模式也是在老化理论中常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很多证据表明,在成年期和老年期里许多人格变量是相当稳定、基本没有变化的[21]。如上三种模式的分歧不但存在于老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即使在每种模式内部也可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例如,减量模式又分化为不可逆减量模式和补偿性减量模式。不可逆减量模式认为老化是一种无情的生理减损过程;补偿性减量模式则认为在老龄期里不断下降的生物机能可以由社会经验和社会能力来补偿,社会经验和社会能力可以补偿生物机能下降的观点是当前老化理论界的共识。

还有一种发展心理学模式试图总结影响成人发展和老化的多种原因。Schaie(1996)提出影响成人发展和老化的主要因素有三种,即常规性年龄变化影响、常规性历史阶段影响和非常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个体毕生的发展性变化。常规性年龄变化影响是指那些与生理年龄高度相关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这一影响因素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青春期和更年期之类生物因素的研究上,近年来逐渐涵盖了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化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角色获得,例如入学、结婚和退休等;常规性历史阶段影响是指在特定时代中被普遍经历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经济萧条、战争或者其他政治激变等环境因素,也可以是环境污染、营养不良和大规模传染病等生物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某个因素只影响了一代人则称之为同期群影响,如果某个因素影响了发生期间内所有人口的话,则称之为时期性影响或期间影响。例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所产生的大萧条就是一种期间影响,因为它影响了当时的所有人,而越南战争对于当时美国的影响则主要是同期群影响,因为受越战这一事件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被招募入伍的适龄人口;所谓非常规影响是指在特定个体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并非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规影响可能是令当事人高兴的事件,例如赢得彩票大奖、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等;也可能是令当事人沮丧的事件,例如失业、离婚或患重病等。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中,这三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常规性年龄变化影响因素在老年期会特别重要,而历史阶段影响和非常规影响因素在成年早期和中期的作用会十分突出[22]。

5 简评

目前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相继步入了老年社会,其中日本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问题最为严重。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人口老化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人口老化现象不仅会加重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可能使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口老化是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年人衰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利益等方面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对老化问题作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因此,借鉴国外心理学的老化理论研究成果来促进我国的老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外心理学的老化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它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老年期的年龄变化,这一研究对象决定了应该使用以纵向追踪研究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发现在个体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但是由于纵向研究费时费力,并且保持样本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许多老化心理学的研究结论都是建立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有时不免会使年龄变化和年龄差异混为一谈;其次,许多老化心理学研究都把中产阶级老人作为自己的调查对象,一方面这是因为富裕的被调查者比较容易找到,他们可能是某些俱乐部或社团的会员,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更为相信各种科学研究的现实价值,乐于参与到调查研究中来,这些情况导致高工资、高学历和职业声望较高的人在样本中的比例过高,使用这样的样本所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会对老龄人口的实际状况做出了过于乐观的判断,却忽视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并且真正需要社会支持的老年人的实际情况。

标签:;  ;  ;  

国外人口老龄化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述评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