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主题相同的异质课程谈故事时间教学--伊林新版英语(第二部分)--第四单元“公园里的绘画”_英语论文

从两节同题异构课探讨Story time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两节论文,异构论文,Story论文,林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3月,我区进行了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故事教学”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授课时间为40分钟,有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该教学内容是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板块。笔者(以下简称教师B)和另一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都参与了此次教学活动。课后笔者对两人所授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情景导入、语篇词汇教学、文本处理、思维与交际、拓展与运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由此引发了对新教材Story time教学有效途径的一些思考。以下将从六个方面对这两节课展开比较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

      [教师A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文本。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语言:单词:draw,flower,them,easy,difficult,boat,river。句型:Good idea!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Can you see/draw...?

      3.正确朗读文本。

      (二)语言功能目标

      能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语言,学结构用结构。(例:学习了第二幅图的语言后,试着描述第四幅图)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春天,热爱生活,热爱春天。

      [教师B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文本。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语言:单词:draw,flower,them,easy,difficult,boat,river。句型:Good idea!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Can you see/draw...?

      3.正确朗读文本。

      (二)语言功能目标

      学习并初步运用“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Can you see.?”等交际语言。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懂得“No matter how difficult,we should have a try.”和“Do everything,don't give up.”。

      [思考与分析]

      两位教师都设定了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语言知识技能上,两位教师很好地理清了学生语言的生长点,明确了新教材Story time板块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理解掌握,感知其中的语言项目,尝试运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两位教师不仅设定了正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设定了相应的语言功能目标。在语言功能目标的设定中,A教师比B教师的要求稍高一点。这样的不同主要基于对学生课前的学情测试。A教师授课学生的预习情况比B教师的学生好,因此A教师整堂课更开放,B教师重在学生读通和理解文本。两者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学目标和设计都是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做。在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A教师从春天歌曲入手,欣赏春景入文本,到最后欣赏学生自制的春天绘本。A教师以春天为主线,设定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升华,符合整节课春天的主题。B教师则以文本人物Mike和Tim画画为主线,紧扣“Tim:It's difficult,but I can try.”揭示情感目标:“No matter how difficult,we should have a try.”利用文本空白Tim画的船不像,再构情景:“Tim不断地尝试画船,最后船画得惟妙惟肖,从而揭示了情感的升华:‘Do everything,don't give up.'”与B教师情感目标的设定相比,A教师的设计更贴近文本语言,遵循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

      二、导入环节的比较

      [教师A的教学导入]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结合现场教室情景,练说“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欣赏春天歌曲,通过听力学习新单词。随后文本再次建构Story time的背景:

      

      [教师B的教学导入]

      教师与学生简单问候,开始“Yeah yeah yeah” or “No no no”的游戏,即PPT上闪现“Can you play football? Can you skate?”这样的句式六句,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Yeah,yeah,yeah.”或“No,no,no.”。用游戏最后一句话“Mike is our friend.”过渡到人物Mike的头像,让学生自由提关于Mike的问题,引出文本第一幅图。

      [思考与分析]

      本次授课的教师注重发挥导入的重要作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其原有的有关文本话题的语言储备。教师A运用了动听优美的英语歌曲和文本再构的形式;教师B将有关文本语言功能“Can you…?”的小游戏运用于人物呈现的过程中。在多次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中,特级教师沈峰提出:要尽快进入文本。两位教师用了大约3分钟就进入了。B教师的导入更直接,更切合文本的语言功能。评课活动中,大家都倾向于B教师的设计,即导入要体现简约美、趣味性、与文本语言功能相关度和思维美。

      三、语篇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比较

      本语篇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生词比较多,有比较形象的词:draw,flower,boat,river;有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的词和句型:them,easy,difficult,“Good idea!”。两位教师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词汇特点来教学。

      [教师A的词汇教学]

      在学生感受和朗读了句子“It's difficult,but I can try.”后,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difficult的词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通过but猜出了difficult的含义。

      [教师B的词汇教学]

      在导入环节后,出示文本第一幅图,让学生用“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I can see...in the park.”汇报学习成果。同时,结合黑板上的公园图,运用拼读教学法教授单词flower,boat,river。如教授boat时,虽然学生读对了,但教师仍然先教授oa的发音,根据[b][t]的读音,让学生推断出o前的字母b和oa后的字母t的读音,最后教师写出boat。

      [思考与分析]

      教学Story time中的词汇时,要注意结合词汇特性进行教学(即哪些是读音上较难掌握的,哪些是词义理解上比较难的,分清词汇教学音形义的重难点)。很明显两位教师关注了词的性质和学生学习时的难点,进行了适度的语篇词汇教学。教师A difficult的设计很精彩,教会四年级的学生怎样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并在猜对后体会思维的成就感。在前测和试教中,词汇boat,river的读音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对字母oa发音不饱满,对r,v的发音位置不对。针对这样的难点,教师B运用了拼读法教授,有效地教会了他们单词的读音。课后90%的学生已经记住了这个词汇,并在读音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识记词汇的策略。相对于有些公开课,为了体现语篇教学,词汇教学几乎没有,忽略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两位教师语篇中的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亮点,都是因为出于理解文本的需要,关注了学生语言构建的难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

      四、语篇处理的比较

      [教师A的语篇处理]

      根据故事发展的情景,While-reading的教学流程如下:用“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谈论文本的第一幅图→详解第二幅图→想象并介绍第三幅图→在详细学习了第二幅图后,用前面学习过的语言试着和同桌表演第四幅图→学习第五幅图→朗读整篇文本。

      [教师B的语篇处理]

      用核心问题完成了文本的教学。听整段文本内容,解决问题“What do they do?”学习第一幅图→看整段动画解决“What does Tim draw?”学第二和第四幅图→用教师自己设计的图片学第三和第五幅图→朗读整篇文本内容。

      [思考与分析]

      语篇处理方式上,A教师是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学,B教师从核心问题入手。相对而言,A教师略显片状零散,B教师则遵循了语篇教学的整体性,在部分处理上稍显粗犷。如果在处理第二和第四幅图上采用A教师的处理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在体验感知学习语言后,这样更能增强语言的实践性,即学结构用结构,学语言用语言,更加凸显学习语言的意义。

      五、文本开放性的比较

      四年级学生阅读的通常模式是整体听、看动画,完成教师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英语课比平时静了点,语言交流的机会少了点。后来在我区教学研讨活动中,在沈峰老师精彩的六年级“At the weekend”课堂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平衡点,即让理解文本与语言交际并重,开启交际性阅读教学的模式。特别是三、四年级的文本,有丰富的图片,根据图片学生能理解本文语言,更重要的是习得语言和学会交际。而在Story time中,让理解与交际达到平衡靠什么?就靠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A的文本开放性]

      A教师设计了许多开放的活动:

      1.导入环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2.出示文本再构背景后:关于公园你有什么想要问Mike和Tim吗?

      3.出示文本第一幅图的公园(没有人物):和同桌用学过的语言谈论公园,可以选择公园内你喜欢的场景。

      4.出示文本第一幅图: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5.学完第二幅图后,Tim可以说:I can draw.

      6.在学会了第二幅图的基础上,用学过的语言描述第四幅图。

      7.学完第五幅图:想象一下Tim和Mike之间的对话。

      [教师B的文本开放性]

      B教师设计了以下开放的活动:

      1.导入环节:出现人物Mike,你想问他什么?

      2.学习词汇环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What can you do in the park?

      3.出示文本第一幅图: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4.让学生用“Tim,can you draw...?”来询问Tim能画什么。

      5.学完第五幅图:想象一下Tim和Mike之间的对话。

      [思考与分析]

      怎样让学生理解文本?需要教师牵着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吗?在沉静的课堂中,让学生不断地听、画关键词吗?在教师与学生点对点地交流中阅读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想去理解。我们要的是让学生提问,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共同体,在解决学习共同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听、说、读、写、演、猪的形式推进理解的过程。让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在丰富的语言交流中,在点对点、点与面互动的真实交际中快乐地阅读。理解的过程绝不仅仅只有阅读,应该有语言的交际,有鲜活的生命体特征。两节课均运用开放的问题,不断地预测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体会人物所在情境和心情下,输出所要表达的语言。比较两位教师的设计,A教师的更开放,开放的形式也更多。除了B教师采用的开放性问题,预测文本时,A教师还有想象和表演环节,开放的不仅仅是问题,还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六、拓展与运用环节的比较

      [教师A的拓展与运用]

      文本处理后,A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1.分角色表演;2.想象Mike和Tim看到公园的场景并表演一下;3.欣赏学生制作的英语绘本(作为家作之一)。

      [教师B的拓展与运用]

      B教师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和选其中一幅图来表演。

      [思考与分析]

      两位教师都有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活动。A教师创设了开放情景,B教师选取文本中的一幅图或几幅图进行同桌表演。另外A教师还进行了精彩的英语绘本欣赏,让学生看到了他们的同龄人用稚嫩的小手绘出的图和文字,有生命的互动和赏识。然而本语篇有很多学生较难掌握的新词汇,在完成Story time语篇教学这个课时后,一定要达到让学生完全脱离文本内容,有大综合的语言输出吗?当然不是。回到文本的教学目标,只需要理解和朗读好文本,可以把综合表演滞后。那一定要滞后吗?当然也不是。凡事没有绝对,可根据学生的学情,如果学生学习情况不佳,那我们就定位在读好上,充分体现生本意识。

      在进行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在注重趣味和激发原有语言储备的同时,体现快捷有效、与文本主题匹配,体现思维美;适当铺垫中,注意分析学生学习词汇、句子的难点,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以便轻松理解和正确朗读;在处理文本时,注意整体性,同时关注不同文本细节的处理,有总有分,有血有肉,向学生展示生动鲜活的文本;变语篇教学为交际性的阅读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说、猜、演、想等开放性的情景设置,体现理解与交际的并重,让小学语篇教学,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篇教学更有趣;关注学情对文本进行巩固和拓展,最终优化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

标签:;  ;  ;  

从两个主题相同的异质课程谈故事时间教学--伊林新版英语(第二部分)--第四单元“公园里的绘画”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