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与青年妇女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社会与青年妇女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社会与青年女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女性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社会将以高自动化生产技术为代表,其核心仍然是以电脑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专家将其称为“柔性计算机集成制作”,它将产品、工艺、和制造管理信息集中于一个交互式网络中,极大地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事务处理”即“体力劳务处理”的环节,使生产过程非物质化,生产车间无人化。这无疑给产业工人带来了生产强度的革命性改观。

目前,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为200万人左右, 约占全国人口的2%。而相当有说服力的数据表明,到21世纪, 美国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也将下降到200万左右,恰恰又是一个2%。这两个2 %的数字,决非单纯地说明信息社会的生产效率,而是以更宏观的高度,向人们展示着信息社会将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着一台计算机或多媒体在家里上班,1996年达到1000万人。据美国《纽约时报》1994年9月29日报道,以弹性工作方式, 部分在家上班办公的已达4320万人,约占美国劳力的1/3,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1997年将达到5600万人。《日本经济新闻》1994年5 月18日—19日载文称,借助多媒体技术年劳动时间可缩短到1000小时。

目前, 我国年劳动时间为2040 小时, 美国、 日本年劳动时间约1800—1900小时,德、法约为1600—1700小时。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于1994年决定“每周工作4天,工资降低10%”, 这一决定具有历史性的意义。〔1〕

我们列举大量的发达国家的数据,是想说明我们至今仍然感到陌生的信息社会,将是一个高自动化、高效率、劳动强度低、直接劳动人数少、工作分散化、家庭化、娱乐休息时间非常丰富的社会。无疑,在这个社会中受益的是整个人类。但是,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上去,谁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受益者呢?如果说,这个世界是由两个性别的人组成的话,那么,信息社会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女性。女性在信息社会将临近最彻底的解放。

人类在演化前进的过程中经历了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其进入农业社会时,是围绕着征战讨伐的,有着强烈的武力色彩,因为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强权;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其简陋的耕作方式要求劳动者付出极沉重的体力,女性在男性面前几乎输得一败涂地。人类由此形成了男强女弱,重男轻女的观念。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围绕着资本原料与机械的学习、争夺与交换进行的。以女性卑微的地位是不可能在工业社会的过渡与前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但是工业社会对劳动源的极大需求,使得大量青年女性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进入工业社会,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他们遭遇到工业社会最残酷的压迫的同时,女性希望赢得与男性同样权力的解放意识也被最强烈的激活了。

随着工业社会的成熟,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与其希望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这是因为:第一,她们所面对的社会观念太强大了。第二,社会尚未提供女性解放较充分的物质条件。第三,女性的社会经验尚未积厚。第四,女性自身存在弱点,包括生理、意志、心理等诸方面。因此,工业社会中女性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她们仍委屈地感到是生活在男权的社会里。

然而,当进入信息社会时,女性将利用这次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基本完成妇女解放,赢得与男子同样地位的任务。其实,这个结果在工业社会的后期已经初露端倪。在各个职业领域都有杰出的女性,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男性,但在质量上却毫不逊色。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和高知识结构的家庭中,特别是那些女性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与男性是平等的,甚至高于男性。

但是女性的解放与男女的平等,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多少的问题,这远未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关键在于社会的发展是否给女性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与条件。而信息社会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和条件。

信息时代的演进过程,凭靠的资本是人类的智慧与知识的沟通与合作。正是知识与智慧使女性将与男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变得无足轻重。首先,男性与女性从医学的角度看,除了我们熟知的性的差异,肌肉组合的差异外,内脏上的差异就不是十分明显了。如果再进而探索男性与女性的大脑组织,则几乎没有生理上的差异。至于后天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差异另当别论。谁能确定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阴柔谁优谁劣呢?因此,在对知识的接受与智慧的开掘方面,说女性不如男性,在生理医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前文曾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信息社会到来所引起的变化,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数据。就是两个2%,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员为2%,直接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也是2%,那么其它90 %以上的人员究竟在于什么呢?回答是简单的,他们将生产和传播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将以“知识与智慧的沟通与合作”这个中心来运作。而以此为人类主要从事的工作,将使男性与女性的所谓差异,在竞争上就基本无意义了。

信息时代不但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已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智能化机械面前,人类被最大限度的解放了,高度文明的社会与高智能的社会条件,无需我们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那样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为此,女性先天的生理因素——迄今我们认为女性最不利的缺陷,在信息社会里,变得无足轻重了。

至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信息社会为女性提供了与男性同样的条件与机遇。但是,女性在信息社会中,在争取与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将会产生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女性问题。

当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机遇与条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社会舞台上的时候,是否会引起男性的警觉,产生对立的心态呢?

社会资源永远是块大蛋糕,资源配置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决定着每个劳动者或工作者的份额。女性大批量的介入,必然使男性的分配受到威胁与减少,利益问题总是引起各种矛盾的根源。

女性将在这个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倔犟地前行,这不是她们刻意侵犯男性的领地。这种社会的需求将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充分地显现出来。当女性从事着比较低层的工作时,男性并不介意,但女性在比较重要的岗位上频繁出现,且表现良好时,男人的危机感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男性的权威感在消失,他们的自尊心,也交织着虚荣心,将受到刺激。这似乎是在精神层面提出了问题。

在信息社会,女性与男性的竞争,起码将以两种形式展开。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所谓有形的方式,即以职业女性的身份在社会上工作;无形的方式,则是女性已无必要与人群交际,而是利用计算机在先进的网络上从事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对于女性来说颇具吸引力,她们既可以不上班,解除往返路程之苦;又可以在网络上隐蔽姓名、年龄、性别,通过知识与智慧的运作,使她们的电子信用卡上的金钱数额变得丰厚起来,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改变不了女性与男性潜在竞争的客观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一,信息社会中女性以什么样的态度在这个社会中与男性竞争,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个社会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家园,客观地看待自己,宽容地对待别人,是无论男性或女性都应当采取的态度。但是事物能像我们分析问题时那样理性且冷静地发展吗?女性与男性潜在的竞争,会转化成激烈的外在矛盾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做一些什么样的有效工作呢?一个新的“母系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男性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吗?女性在信息时代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女性社团组织在其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其二,信息化社会将是一个十分推崇个性化色彩的社会。这基于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由生存,而生存的质量,而生存的意义。另一个是个性化色彩本身,已经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认定,更在人们的观念上得到了认可。

信息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社会,而是一个在技术的突进下,伦理道德等各方面都发生质变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才临近最彻底的解放。由此极有可能引发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女性的贞洁问题。

贞洁是男权社会中针对女性而提出的,这本身就是男女之间不平等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农业社会自不必说,工业社会,即使是高度文明的后工业社会,依然延续着这种观念的强大惯性。但是到了信息社会,这种惯性便已是强弩之末,几近停止。

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将利用信息化社会所提供的丰富的物质条件与高智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社会地位的上升,并从繁琐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这将为女性提供丰富的社交空间与时间。女性的情感将得以在一个较工业社会更广泛的环境里得到交流与释放。

女性个性张扬大体经过了这样的轨迹。首先是人之所以被称为人,对其自然属性的需求与反抗。女性也是人,决不等同于物。然后是追求人格的独立。

这就将问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这两个阶段,女性争取个性解放的过程,被认为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是这种意义表现得还比较原始、初级。妇女对自身的解放还较多的表现在对男性的依附上。

再一个阶段则是女性对自身情感的尊重与认可。这一点使女性解放具有了革命性进步和实质性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从婚姻、爱情的角度,来剖析女性的贞洁问题似乎会更清晰些。

婚姻不可能是爱情的全部,这两个概念因人与人的不同决定着相溶的多少。配偶之间的相互和谐与努力,能使婚姻与爱情达到最大限度的重叠。但也有经过努力而失败了的婚姻。既然婚姻不能包容爱情的全部,那么配偶之间就将根据自己获得爱情的多少、差异、质量来决定是否从另外的途径获得弥补。它可以是事实上的婚外恋,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追求,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肌肤之间不同程度的接触。对婚姻、配偶、家庭、朋友、孩子的责任感,是不可能让一个有良知的人无动于衷的。道德以无形的力量规范着人的行为举止。就爱情而言,当你可以从配偶那里获得基本的爱情满足时,自身的道德限制着你的婚外恋情。而当你无法获得满足以至失落时,婚外恋情就成为一种补充。形式上可以是具体的、近距离的,也可能是抽象虚无的、远距离的,这在本质上并无差异。而社会将采取宽容的态度,使你的内心不必过分地自责,使情感真正成为“当事人自己的事情”。美国某调查组织的调查数据说,40岁以下的结婚年龄层中,有26%的女性和50%的男性至少有过一次婚外性行为,而另有数据说明,在年轻一代的美国人中,男女婚外性行为的发生率正逐步趋同〔2〕。

对于青年女性婚外性行为和婚前性行为增多,是否成为衡量女性解放的一个标准,大可以争论一番。但其摆脱对男性依附,对女性自身情感尊重与认可的积极一面,似乎有着应给予肯定的理由。

实际上我们仍然未脱离开情感这个大逻辑的范畴,来谈女性的贞洁问题。但仅此就已经使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将笔触延及感情之外讨论这个问题,又将会怎样呢?

信息社会的医学生物技术将保证性弥补者、性新奇者,免去受孕的潜在威胁,尽可以“放心”去做想做的事;高度发达的网络系统,使你可以隐姓埋名地参加带有色情色彩的沙龙,既满足了性要求,又绝然不留痕迹;至于“性行为软件模拟系统”更可以把你“虚拟”到逼真的情境中去。这种“生理需求技术解决”的行为,又该用怎样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呢?

显然,提出女性的贞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更丝毫没有对女性的贬义,我们应当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它、分析它,它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性道德的评判标准,家庭结构的稳定,爱情与性行为的分离,是否能够分离,尊重与认可自身情感的性行为是否应当肯定等等。

其三,信息社会将使家庭的功能与结构发生变化,而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这个变化中将出任重要角色。

女性们常常以一种不平衡的心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发展至今,女性做出了一个非常大的、为男性所不能做的贡献,就是繁衍人类。她们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苦劳作,世人所睹。这种表层现象使她们形成了一个误区,认为女性因此应当在社会上享有相应的地位,起码应与男性的地位相同。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表述清楚:(1)女性不等同于母亲, 女性是一个社会范畴的大称谓,而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称谓;(2 )社会地位是以具体的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在以情感、血缘为中心的交际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典型的是在文学作品中。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女性们提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人类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活动是生存的过程,而非繁衍人类,生殖后代是人类必须要做的事情,天经地义。而生存过程要复杂得多,内涵要丰富得多,这是人类生存的目的,而人类生存的目的不可能是——繁衍。显然这是一个点与面的关系问题。另外,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对最本质的因素——生产力的推动上,女性是无法与男性相比的。这也就是女性为什么繁衍了人类,而没有据此获得她们所期待的社会地位的根本所在。拿出个别杰出女性的典型来反驳这个观点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

正因为繁衍过程的切肤之痛,使女性对子女有一种比男性对子女更强的亲情。因此女性比男性对家庭有着一种更强的依恋。说女性是家庭中最稳定的因素,似乎并不过分。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大背景的变化,这个“最稳定的因素”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信息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与高智能的工作手段,使得女性得以大限度地在社会中展示才华,原有家庭的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将被彻底抛弃。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职业上的劳作趋于等同,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接近。于是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变得趋近起来。观念的更新,事务的繁忙,事业的追求,个人的成就感,必将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冲击。信息社会的家庭将挣脱以繁衍为主要功能的樊篱,向休息、娱乐、教育、保健转化。这是因为便捷、高效的生产与管理,家庭劳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的机会。男女家庭的组合与延续将以情感的融洽为最重要的前提。繁衍将不再成为家庭婚姻的第一目的,不育、少育将成为信息中社会家庭的重要选择。而与信息社会相匹配的生物工程的进步,更可能使女性的受孕与生育发生革命性的改观,这又将从另一个角度为家庭功能的改变作出诠释。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信息社会的家庭中,女性依然领受着母亲的称谓,但其在家庭中的母亲的功能与职责,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

这种弱化的结果,可能之一就是使家庭变得不稳定,社会离婚率提高。这是因为一是不育的家庭没有后代的牵扯;二是情感越来越受到尊重;三是离婚之后,所遇到的困难在物质上已经不再令人恐惧,精神上的压力也将小得多。

在信息社会中发生变化的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必将对家庭的功能、结构、作用形成巨大的冲击,如果这种变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我们无法回避。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它作对与错的结论,更不能误以为错,将原因推到女性身上。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应当为我们所重视。比如:信息社会的家庭内涵发生剧变,与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否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婚率的居高是否从本质上反映了男性与女性相互竞争的一种外化?信息社会的单亲家庭会不会增多,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影响是怎样的?女性的个性张扬与解放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否必然会对家庭形成冲击?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以及形成的对策,将为我们进入信息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注释:

〔1〕数据引自袁正光:《“信息富裕时代”来临了》, 《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5期。

〔2〕数据引自:《21世纪世界预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年12月第1版,第326页。

标签:;  

信息社会与青年妇女问题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