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分布与流通--解读中国的古都文化_江苏南京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分布与流通--解读中国的古都文化_江苏南京论文

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之分布流转——读《中国古都和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古都论文,古代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 —1398(2000)01—0121—08

一个有趣的问题

时值盛夏,读书可以消暑,更兼能益人心智。新购史念海先生的《中国古都和文化》,其第二篇《中国古都概说》洋洋十余万言,列述都城计217处,涉及可知的王朝或政权277个;并一一指出各处都城的年代先后和积年长短。此前比较系统的论著,是清初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其《总序》两卷,列举伏羲氏以下至元朝约37个政权的35个都城(不含陪都),卷3以下分述17处都城的沿革历史和经营设施。 二书各有详略。顾氏之书所引资料,文献之外仅限亲身游历,尚无缘大量参据城址考古成果,且混杂传说与信史,所举又不全,但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史氏之书后出转精,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并由此联想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分布、转移问题。

确定中国古代各朝政治中心之所在,探索它如何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很复杂的问题。不过,一般说来,都城是政治中心,在中央集权传统强大的国度里尤其如此。从建都、迁都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政治中心分布流转的历史,应该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

但两者也有不尽相合之处。其主要区别有四。其一,中国古代有相对统一时期,也有分裂割据时期。即便是相对统一时期,周边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政权。就中国整体范围而言,这些政权的首都的实际政治控御力、影响力,差异很大,堪称一时政治中心者,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其二,都城的设立、迁徙和废弃,有具体的起止年月,而国家政治中心的存续流转,则未必也有那么清晰、严格的时间界线。其三,有时候,一个政治名义上的首都,不一定就是它实际上的首都:或者事实上已经迁都,但旧都作为首都的名义尚未改变;或者皇帝所居的正式都城在一处,而当轴权臣的府署却在京师之外的另一处,故旧史往往有“遥制朝政”一类的说法。其四,都城对全国的政治控御力之强弱也可能前后会有所变化,一个王朝的强盛时期与衰弱时期,首都虽城阙依然,而它扮演全国政治中心的角色的能量和处境,却可能已经有极大的不同。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区别后,仍可以认为中国古代主要都城的编年排列,还是从某个特定视角中,在某种近似程度上,画出了国家政治中心的流动曲线。

中国古代部分政权都城编年

本表的编制,主要采用史氏《中国古都概说》一文的材料。应当指出的是,史氏列述都城近二百处,本表只涉及54处,此中取舍是否允当,尚可斟酌;再则,史氏基本不论春秋时期的都城情况,本表编年条列时就此做了必要的补充。另外,一些都城的起迄年代,表中偶亦与史氏之文不相一致。总之,本表必有疏误之处,这是只能由笔者自己负责的。

绝对年代 都城① 都城②

今地 旧称 政权 今地旧称 政权

约前1300~约前1027 河南安阳 殷

约前1027~约前771

陕西西安 镐

西周 河南洛阳 雒邑 西周陪都

前770~前774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前743~前701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河南新郑 郑

郑国

前700~前680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河南新郑 郑

郑国

前679~前633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632~前624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623~前607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606~前585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585~前504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504~前488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约前488~前469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468~约前420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420~前403 河南洛阳 雒邑 东周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403~前386 陕西洛阳 泾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386~前383 陕西洛阳 泾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383~前375 陕西洛阳 泾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375~前361 陕西临潼 栎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360~前350 陕西临潼 栎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350~前278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78~前253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53~前241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41~前230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30~前228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28~前225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25~前223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23~前221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山东淄博 临淄 齐

前221~前206 陕西咸阳 咸阳 秦

前206~前203 江苏徐州 彭城 项羽 陕西临潼 栎阳 刘邦

前203~前200 陕西临潼 栎阳 西汉

前200~23 陕西西安长安西汉、新

23~24 河南洛阳 雒阳 刘玄 河北邯郸 邯郸 王郎

24~25 陕西西安 长安 刘玄 四川成都 成都 公孙述

25~27 河南洛阳 雒阳 东汉 四川成都 成都 公孙述

27~36 河南洛阳 雒阳 东汉 四川成都 成都 公孙述

36~190河南洛阳 雒阳 东汉

190~195陕西西安 长安 东汉

196~208河南许昌 许

东汉

208~210河南许昌 许

献帝 河北临漳 邺

曹操

211~219河南许昌 许

献帝 河北临漳 邺

曹操

219

河南许昌 许

献帝 河北临漳 邺

曹操

220

河南洛阳 洛阳 曹魏 湖北公安 公安 东吴

221~229河南洛阳 洛阳 曹魏 湖北鄂城 武昌 东吴

229~263河南洛阳 洛阳 曹魏 江苏南京 建业 东吴

264~280河南洛阳 洛阳 魏晋 江苏南京 建业 东吴

280~304河南洛阳 洛阳 西晋

304~306陕西西安 长安 西晋

306~309河南洛阳 洛阳 西晋

309~311河南洛阳 洛阳 西晋 山西临汾 平阳 汉

312~316陕西西安 长安 西晋 山西临汾 平阳 汉

317~319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山西临汾 平阳 汉

319~328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长安 前赵

329~334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河北邢台 襄国 后赵

335~350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河北临漳 邺后 赵冉魏

351~352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河北临漳 邺

冉魏

353~356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长安 前秦

357~370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长安 前秦

371~385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长安 前秦

385~386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山西太原 晋阳 前秦

386~394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风翔 雍

前秦

394~397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常安 后秦

398~417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陕西西安 常安 后秦

418~495江苏南京 建康 东晋 山西大同 平城 北魏

宋齐

495~528江苏南京 建康 齐梁 河南洛阳 洛阳 北魏

528~534江苏南京 建康 梁

河南洛阳 洛阳 北魏

534~550江苏南京 建康 梁

陕西西安 长安 西魏

550~552江苏南京 建康 梁

陕西西安 长安 西魏

552~554湖北江陵 江陵 梁

陕西西安 长安 西魏

554~577江苏南京 建康 梁陈 陕西西安 长安 西魏北周

577~589江苏南京 建康 陈

陕西西安 长安 北周隋

589~604陕西西安 大兴 隋

605~617河南洛阳 洛阳 隋

617~618河南洛阳 洛阳隋炀帝陕西西安 大兴 隋恭帝

618~619陕西西安 长安 唐

河南洛阳 洛阳 隋炀帝

619~684陕西西安 长安 唐

684~705河南洛阳 洛阳 武周

705~893陕西西安 长安 唐

893~895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895~901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901~902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902~903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903~904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904~907陕西西安 长安 唐 陕西凤翔凤翔 秦王 李茂贞

907~909河南开封 开封 后梁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909~913河南洛阳 洛阳 后梁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913~923河南开封 开封 后梁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923~925河南洛阳 洛阳 后唐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925~932河南洛阳 洛阳 后唐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932~937河南洛阳 洛阳 后唐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后晋

937~938河南洛阳 洛阳 后晋 江苏南京 金陵 南唐

938~965河南开封 开封 晋汉 江苏南京 金陵 南唐

周宋

965~975河南开封 开封 北宋 江苏南京 金陵 南唐

975~1007

河南开封 开封 北宋

1007~1022

河南开封 开封 北宋 内蒙古城 中京 辽

1023~1122

河南开封 开封 北宋 内蒙古城 中京 辽

1122~1126

河南开封 开封 北宋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27 河南商丘 南京 南宋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27~1129

江苏扬州 扬州 南宋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30~1131

浙江绍兴 越州 南宋 河北大名 北京 齐(金)

1132~1137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河南开封 汴

齐(金)

1138~1152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53~1214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北京 大兴 金

1214~1227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河南开封 南京 金

1227~1233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河南开封 南京 金

1233~1259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北京

燕京行台 元

1260~1272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内蒙正蓝旗上都 元

1272~1276

浙江杭州 临安 南宋 北京 大都

1277~1351

北京 大都 元

1351~1353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水 徐寿辉

1353~1355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水 徐寿辉

1355~1357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水 徐寿辉

1357~1358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

徐寿辉

1358~1359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

徐寿辉

1359~1360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稀水 蕲

徐寿辉

1360~1361

北京 大都 元

江西九江 九州 陈友谅

1361~1362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武汉 武昌 陈友谅

1362~1363

北京 大都 元

湖北武汉 武昌 陈友谅

1363~1367

北京 大都 元

江苏南京 应天 朱元璋

1367~1368

北京 大都 元

江苏南京 应天 陈友谅

1368~1420

江苏南京 南京 明

1421~1643

北京 京师 明

1643 北京 京师 明

湖北襄樊 襄京 李自成

1644~1645

北京 京师 清

江苏南京 南京 南明福王

1645~1646

北京 京师 清

福建福州 福州 南明福王

1646~1659

北京 京师 清

广东肇庆 肇庆 南明福王

1659~1853

北京 京师 清

1853~1864

北京 京师 清

江苏南京 天京 太平天国

1864~1912

北京 京师 清

绝对年代 都城③ 都城④

今地 旧称 政权 今地旧称 政权

约前1300~约前1027

约前1027~约前771

前770~前774

前743~前701

前700~前680 山东曲阜 曲阜 鲁

河南商丘 商丘 宋

前679~前633

前632~前624 山西翼城绛(翼) 晋

前623~前607 山西翼城绛(翼) 晋

陕西风翔 雍

前606~前585 山西翼城绛(翼) 晋

陕西风翔 雍

前585~前504 山西侯马 新田 晋

陕西风翔 雍

前504~前488 山西侯马 新田 晋

陕西风翔 雍

约前488~前469 山西侯马 新田 晋

陕西风翔 雍

前468~约前420山西侯马 新田 晋

陕西风翔 雍

前420~前403 山西侯马 新田 晋

陕西泾阳 泾阳 秦

前403~前386 湖北江陵 郢楚

山西夏县 安邑 魏

前386~前383 湖北江陵 郢楚

山西夏县 安邑 魏

前383~前375 湖北江陵 郢楚

山西夏县 安邑 魏

前375~前361 湖北江陵 郢楚

山西夏县 安邑 魏

前360~前350 湖北江陵 郢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350~前278 湖北江陵 郢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78~前253 河南淮阳 陈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53~前241 安徽太和 钜阳 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41~前230 安徽寿县 寿春 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30~前228 安徽寿县 寿春 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28~前225 安徽寿县 寿春 楚

河南开封 大梁 魏

前225~前223 安徽寿县 寿春 楚

前223~前221

前221~前206

前206~前203

前203~前200

前200~23

23~24

24~25 河南商丘 睢阳 刘永

25~27 河南商丘 睢阳 刘永

27~36

36~190

190~195

196~208

208~210江苏镇江 京口 孙权

211~219江苏南京 秣陵 孙权

219

湖北公安 公安 孙权

220

四川成都 成都 蜀汉

221~229四川成都 成都 蜀汉

229~263四川成都 成都 蜀汉

264~280

280~304

304~306

306~309

309~311

312~316

江苏南京 建康 司马睿

317~319

四川成都 成都 成汉

319~328

四川成都 成都 成汉河北邢台 襄国 后赵

329~334

四川成都 成都 成汉

335~350

四川成都 成都 成汉

351~352

陕西西安 长安 前秦

353~356

357~370

河北临漳 邺

前燕

371~385

385~386

386~394

河北定县 中山 后燕

394~397

河北定县 中山 后燕

398~417

山西大同 平城 北魏

418~495

495~528

528~534

山西太原 晋阳朱尔氏高氏

534~550

河北临漳 邺东魏

山西太原 晋阳东魏高氏

550~552

河北临漳 邺北齐

552~554

河北临漳 邺北齐

554~577

河北临漳 邺北齐

577~589

589~604

605~617

617~618

618~619

湖北江陵 江陵 梁帝萧铣

619~684

684~705

705~893

893~895

895~901

山西太原 晋阳晋王 李克用

901~902

山西太原 晋阳晋王 李克用 河南开封 大梁 梁王朱温

902~903

山西太原 晋阳晋王 李克用 河南开封 大梁 梁王朱温

903~904

山西太原 晋阳晋王 李克用 河南开封 大梁 梁王朱温

904~907

山西太原 晋阳晋王 李克用 河南开封 大梁 梁王朱温

907~909

江苏扬州 江都 吴

四川成都 成都 前蜀

909~913

四川成都 成都 前蜀 山西太原 太原

913~923

四川成都 成都 前蜀 山西太原 太原

923~925

四川成都 成都 前蜀

925~932

932~937

四川成都 成都

后蜀

937~938

四川成都 成都

后蜀

938~965

四川成都 成都

后蜀

965~975

975~1007

1007~1022

1023~1122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22~1126

1127

1127~1129

1130~1131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32~1137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138~1152

1153~1214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214~1227

宁夏银川 兴庆

西夏

1227~1233

1233~1259

1260~1272

1272~1276

1277~1351

1351~1353

1353~1355

江苏高邮 高邮 张士诚

1355~1357

江苏苏州 平江 张士诚 安徽毫县 谯 韩林儿

1357~1358

安徽毫县 谯

韩林儿

1358~1359

河南开封 汴梁 韩林儿

1359~1360

安徽寿县 安丰 韩林儿

1360~1361

安徽寿县 安丰 韩林儿

1361~1362

安徽寿县 安丰 韩林儿

1362~1363

安徽寿县 安丰 韩林儿 四川成都 成都 明玉珍

1363~1367

江苏苏州 平江 张士诚 四川成都 成都 明玉珍

1367~1368

四川成都 成都 明玉珍

1368~1420

1421~1643

1643

1644~1645

陕西西安 长安 李自成 四川成都 成都 张献忠

1645~1646

浙江绍兴 绍兴

南明鲁王 四川成都 成都 张献忠

1646~1659

1659~1853

1853~1864

1864~1912

绝对年代 都城⑤ 都城⑥

今地 旧称

政权今地旧称 政权

约前1300~约前1027

约前1027~约前771

前770~前774

前743~前701

前700~前680

前679~前633

前632~前624

前623~前607

前606~前585 湖北江陵

郢 楚

前585~前504 湖北江陵

郢 楚

前504~前488 湖北宜城

鄀、鄢 楚

约前488~前469 湖北江陵

郢 楚

前468~约前420

湖北江陵

郢 楚山东胶南 琅邪 越

前420~前403 湖北江陵

郢 楚山东胶南 琅邪 越

前403~前386 河南鹤壁 中牟赵河南禹县 阳翟 韩

前386~前383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禹县 阳翟 韩

前383~前375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375~前361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360~前350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350~前278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278~前253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253~前241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241~前230 河北邯郸 邯郸赵河南新郑 新郑 韩

前230~前228 河北邯郸 邯郸赵

前228~前225

前225~前223

前223~前221

前221~前206

前206~前203

前203~前200

前200~23

23~24

24~25

25~27

27~36

36~190

190~195

196~208

208~210

211~219

219

220

221~229

229~263

264~280

280~304

304~306

306~309

309~311

312~316

317~319

319~328

329~334

335~350

351~352

353~356

357~370

371~385

385~386

386~394

394~397

398~417

418~495

495~528

528~534

534~550

550~552

552~554

554~577

577~589

589~604

605~617

617~618

618~619

619~684

684~705

705~893

893~895

895~901

901~902

902~903江苏扬州 广陵吴王杨行密

903~904江苏扬州 广陵吴王杨行密 四川成都 成都 蜀王王建

904~907江苏扬州 广陵吴王杨行密 四川成都 成都 蜀王王建

907~909山西太原 太原 晋

909~913

913~923

923~925

925~932

932~937

937~938

938~965

965~975

975~1007

1007~1022

1023~1122

1122~1126

1127

1127~1129

1130~1131

1132~1137

1138~1152

1153~1214

1214~1227

1227~1233

1233~1259

1260~1272

1272~1276

1277~1351

1351~1353

1353~1355

1355~1357

1357~1358

1358~1359

1359~1360

1360~1361

1361~1362

1362~1363

1363~1367

1367~1368

1368~1420

1421~1643

1643

1644~1645

1645~1646

1646~1659

1659~1853

1853~1864

1864~1912

关于都城编年表的几点说明

1.陪都问题

中国自西周以还,逐渐形成设立陪都、辅京的制度和传统。各朝陪都情形不一,有许多只是为了尊崇皇帝的祖居、祖陵所在地或其本人发祥地,实际政治功用不大;有的只是作为天子巡狩游幸,回避兵祸的去处,如非正式迁都,所任政治职能也很有限;许多割据政权也设陪都,就全国范围而言,其政治影响力更弱。即使在旧史所谓统一王朝时期,专为加强控御全境而设的陪都,如隋、唐的长安和洛邑,曾屡次更替一为首都,一为陪都,这时陪都的政治影响力超过割剧时代许多分主政权的首都。然而,统一王朝的首都和陪都,在政治功能上是联为一体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列主次二都或多者,便不能正确体现当时最高政治中心仍只有一个的政治势态。分立政权的首都,彼此不相隶属,若单列某个王朝都城,那也不能比较完整地反映诸国首都各自为政的政治态势。所以,本表西周后一律不并列首都与陪都,只列主要割据政权首都。

西周天子虽是各方诸侯的共主,但它对封国的统治力度远不如中央集权制下对州、郡、县各级地方政权的统治,且镐都偏居西昆,关山阻隔,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它对方国诸侯的控御,主要是通过“居天下之中”的洛邑来实现的。周天子每年到洛邑王城召会诸侯,接受朝拜。洛邑不是一般所说的陪都,而是西周统治东方各国的政治中心,就对地方的统治力度而言,其地位并不亚于镐都,所以,把洛邑作为陪都特例列入本表。

2.大割据时代的分立政权问题

割据时代的分立政权,大小强弱不一,表中只列入比较最具全国性影响的几个。如,春秋之国,号称数百,今日能确指都城所在的,也有八九十个,表中仅列曾经不同程度“称霸”的8个诸侯国。 东周王畿缩小,军力削弱,天子权威远不及诸侯霸主的权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一方面,王都洛邑仍是诸侯共举的都城所在,霸主国仍要打着“尊王攘夷”一类旗号行事;另一方面,从周平王东迁(前770 )至齐桓公始霸(前679),其间尚有90年空档,故表中自前743年起列入有“小霸”之称的郑国;郑庄公死后,力量有所削弱,不能维持相对霸主的地位,遂再补入当时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力最强的宋、鲁二国。郑、鲁、宋之后,齐桓公等五霸迭兴,时间并不连接,而洛邑王城的地位则每下愈况,故表中新霸主兴起后,仍并列旧霸主国都,借以表明分裂割剧形势下政治多中心局面的延续性。

此后,战国时期未列燕国;五胡十六国未列大夏、西秦、南北二燕和陇上“五凉”;五代十国未列荆、楚、闽及南北二汉等,也出于衡量强弱的考虑。

3.某些年代的变通处理问题

先秦年代异说较多。如,自武王灭商定都于镐,至成王经营东都洛邑,隔了几年时间,本当注明,但代纣之年既纷纭难定,营建洛邑又有成王五年、七年诸说,加上考虑到建立镐、洛二都的时间差不大,放入整个西周时代所占比例极小,且洛邑只是陪都,故未再细标陪都洛邑的起始年代。再如,春秋时期楚国多次迁都,具体的时间、地点、学界说法不一。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引刘彬徽、钱林书之说,认为“公元前504年,楚昭王畏吴国之势,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 不久重回在今江陵的郢。”宜城县东南7.5公里的楚皇城, “应为古书中的鄢,前人曾有楚昭王一度自鄀迁鄢或昭王之子惠王迁鄢的说法”。但迁鄀为都时间多长,自鄀迁鄢还是自鄀回郢后再迁鄢,何时迁鄢,迁鄢为都时间多长,今俱难考定。表中笼统列在前504年至前488年(楚惠王元年)间。又如,战国时代的肇始,历来有前475年、前453年等多种划分法,《资治通鉴》纪事起于前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魏、赵三家诸侯,今人多以为太迟。但从城邑转为国都的角度,从国家政治中心确立的角度看,恐怕还是前403年更合适些。 故表中从此年开始以韩、魏、赵三都正式取代旧晋都。

4.某些非正式国都的变通处理问题

辽自1007年后,名义上都城仍在上京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实际上已迁都中京大定(今内蒙宁城)(谭其骧对此有专文论述)。当然辽都与中原都城不同,它仅仅是礼仪性的所在,辽帝平时住在捺钵,办理政务随季节变换地点。但中京毕竟比上京靠近中原,迁都此地本是为着便于同中原政权往来,也确实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故表中1007年前不列辽都,1007年后列入辽中京。

在金灭亡前两年即1232年,都城开封已被蒙元攻占,此后二十多年,北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政治中心。当时蒙元窝阔台汗国的都城和林(今蒙古境内),远离中原地区。不过,金中都(今北京)被蒙元攻下后,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自元太宗窝阔台(1229~1241在位)以来,便开始在这里建立行台或行尚书省,统辖汉地诸路,时称燕京。这时的燕京不是都城,但当时清查、登记中原人口、创办国子学、考试选拔中原儒生等,均在此地主持推行,发挥了都城的部分功用。为避免将偏安江左的南宋都城作为当时全国唯一政治中心的误会,表中在1233~1259年下权且并列燕京。

5.代际割据政权与农民起义政权的处理问题

中国古代存在代际割据现象,在旧史所谓两大统一王朝之间,其实有相当一段时期都会出现群雄称王称帝,竞相建立政权。秦汉之际、两汉之际,隋唐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无不存在多个分立政权,新的统一王朝建立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翦灭割据群雄。不过,这些割据者大多数都是规模有限的区域性政权,往往还称不上是全国政治中心之一,新王朝开基后更成强弩之末。刘秀与东汉初割据群雄的斗争比较特殊,王夫之《读通鉴论》卷6指出:“光武之得天下, 较(西汉)高帝而尤难矣。建武二年,已定都于洛阳,而天下之乱方兴。帝所得资以有为者,独河北耳。”当时西北、四川、长安外围乃至与洛都近在咽颊之间的郾、宛、堵乡、新野、弘农等地,皆敌氛甚炽。表中将此期作为一个重点,另一个重点则是清初尚占有半壁江山却由于自相攻讦而迅速分崩离析的南明政权。

统一王朝末期还常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建立政权,这也是形成代际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们的力量不够集中,各支义军多互不统属,且流动性很大,缺乏大片而稳定的根据地,农民军政权都城对地方的有效行政控御也就比较差。有鉴于此,表中只列入元末红巾军政权和清末太平天国政权作为代表。

6.非迁都性质的帝室流亡问题

受外族、权臣、强藩或农民起义之逼,皇帝可能主动或被迫自京都流亡外地。典型者如唐代,756年安禄山军攻入长安, 玄宗逃往蜀成都,次年年底还京;763年吐蕃兵攻入长安,代宗逃往陕西商州, 年底还京;783年节度使朱泚叛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 梁州(今陕西汉中),次年还京;880年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僖宗逃往成都,885年还京;同年受军阀李克用等人之副,僖宗逃往成都,885 年还京;同年受军阀李克用等人之逼,僖宗被权宦田令孜劫持至凤翔、宝鸡, 888年还京;896年受军阀李茂贞之逼,昭宗逃往华州(今陕西华县),898年还京;901年受朱温之逼,昭宗被宦官韩全劫持至凤翔,903年还京;905年李茂贞兵逼长安,朱温迫昭宗及京师士民迁都洛阳, 尽毁长安宫室房舍,等等。这些变故,除最末一次外,均非迁都,故表中一概不列。其他朝代也有类似情形,处理同此。

尚有诸多细节,不必一一赘述。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从都城表中读到的历史启示。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分布与政治史分期

从都城编年简表中很容易看出,中国古代不仅在统一王朝时期,而且在分裂割据时期,也存在政治中心,只是政治中心由一个变为多个。实际上,中国在清代中期以前从没有完全统一过,旧史所谓统一王朝时期,除清代以外,都存在两个以上并立政权,甚至常常多达十几个边疆政权,秦、两汉、隋、明等朝代,都是这种格局。《中国古都和文化》列举都城200多处, 新近出版的《中华古国古都》更列举古国古都近800处。把所有并立的都城全算为国家政治中心,是不可想象的; 把旧史的大统一时期与大割据时期混同起来,都说成多中心,也是不适宜的。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数量上势必存在一条客观的界线。表中所列都城计54处,春秋末战国和唐末五代两个时期,并列都城最多,达到6 处。同时并列的数量过多,便不成其为中心了。6个中心, 似乎偏多一些,是否可以再作减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这个表中又可以看出,各朝主要都城的建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最典型的,如西安,曾16次为都,洛阳14次,南京10次,开封9次, 成都7次。就都城建立的年代看,从西周定都(自公元前1027 年算起)至秦统一的800余年间,表中54处主要都城已出现24处; 自秦统一至隋统一的800多年间,就增13处;隋统一后1300多年,仅新增17处。

从这个表中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主要都城或政治中心的分布范围,也大体有一个地理界限。综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今人研究三方面的材料,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3个省级政区中,除了很晚兴起的上海、海南,其余地方均曾建都,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若论主要都城,上表所列54处则限在河南(9处)、湖北(7处)、山西、江苏(各6处)、 陕西、河北(各5处)、山东、安徽(各3处)、浙江、内蒙(各2处)、 北京、四川、宁夏、江西、福建、广东(各1处)等16个省级政区, 表现出显著的集中趋势。进而言之,这些主要都城之所以“主要”,还只是从“同时性”的比较中确定的。若兼从“历史性”的角度来考量,就都城持续的时间来看,又有相当一部分其地位在长时段中实际上是比较薄弱的,仅有今12个省级政区的24处地方累计建都时间可以达到30年以上:

西安(含咸阳)1037年 洛阳974年 北京674年 南京443年 淄博411年

开封 367年 江陵315年 安阳273年 凤翔217年 新郑216年

银川 204年 侯马182年 邯郸159年 成都150年 杭州144年

宁城 115年

大同97年

临漳84年

胶南65南 太原51年

泾阳 45年夏县42年

扬州37年

临潼31年

都城存续时间的长短,当然并不等于它政治控御力度的大小。但一个地方长期或屡次成为都城居址,必有其政治功能上的明显优势,而一个地方作为都城时间极短,则其政治功能也必有内在的缺陷。经过“共时”和“历时”两条标准的筛选,我们据前述24城分布的范围作为古代中国政治重心地带(政治中心流转的主要据点)。

上举诸城的地理分布还有一个特点。隋唐以前的19城,有16城都比较靠近关、洛;淄博、胶南稍远,但仍属黄河流域,且胶南是远在东南一隅的越国为争霸中原而特地徙都北上黄河边,正是中心都城受地理位置之强大制约的绝好例证;只有南京一城由于特定历史条件而游离在长江南岸。五代两宋之后,国家政治中心随着国家安全重心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东移,新增的5处都城,仅银川仍在老重心区,北京、宁城、 杭州、扬州等原来显得偏远的地方,已经有可能在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扮演核心角色。

综括前文所述,我们把盘庚迁殷以来的古代政治史,依主要都城的建迁废续,或者说,依国家政治中心的分布流转,大致分作十四个段落:

安阳准中心期(殷商) 西安洛阳互补中期(西周)

洛阳准中心期(东周初)多中心一期(春秋战国)

西安中心一期(秦至新莽) 洛阳中心一期(东汉,附西晋)

多中心二期(三国东晋南北朝) 西安中心二期(隋唐)

洛阳中心二期(隋末和武周)多中心三期(五代宋辽金)

北京中心一期(元)南京中心期(明初)

北京中心二期(明清) 淮多中心期(明清之际和清末)

在各历史段落内还可以再分前、中、后期及余波,不再详列。这种分期法与按朝代更迭划分历史单元的传统分期法之主要区别在于,其一,把都城未发生变动的互相邻接的不同朝代连通在一期,而把同一朝代迁都之前与之后分作不同的时期;其二,每个历史段落的实际起讫年代并不严格按照上文括号内所注朝代的终始之年,如都城表所示,统一王朝的初期、末期,往往都是多个政治中心时期;其三,对于比较次要、比较短暂的都城变动,适当归并到同类情形的朝代中,以免划分得过于支离破碎,在分期上则造成局部时间的交叉和跳跃。那么,两种历史分期方法应该说还是具有实质性的不同的;用这样的组织构造法来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史,在内容的详略取舍、词章的轻重处置上,也会相应发生某些有意义的变化。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分布与流通--解读中国的古都文化_江苏南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