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7名12岁儿童失学状况分析_贫困地区论文

中国7-12岁儿童失学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状况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和全国7-12岁儿童失学问题,认为在贫困地区,7-12岁儿童失学的原因依次为:1.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做为家庭劳动力的补充;3.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读书;4.因疾病或残疾失学。从全国范围看,7-12岁儿童失学的原因主要为:1.因社会环境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等)而不愿读书;2.因学校教学条件或学校的办学方针(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愿读书;3.因个人目的(如为脱离农村而上学)达不到而弃学;4.生活贫困,经济困难;5.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作者认为,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方针的改变,对失学儿童家长的正确引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

**

经济腾飞的首要前提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这又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具体地说,就是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建国以来,中国的初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国初等教育普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初等教育阶段7-12岁学龄儿童在学率已达到89.21%。但人均教育经费不足70元,仅约合11美元,列世界倒数第二位。而发达国家人均教育经费已达千美元。我国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小学生人均仅60元。一般只能保证教师的“人头费”,一些农村小学甚至只够教师发10个月的工资。用于教学活动的公用经费,中学生每人每年平均5元多,小学生仅1元多。全国的情况尚且如此,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条件之差更令人难以想象。中国实行义务教育,但小学生每年还要交纳60多元的书本费,这对于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仅200余元的家庭来说,的确难以负担。据1990年贫困地区资料统计分析,全国因家庭贫困失学的7-12岁小学生为417万,中国贫困人口的儿童在学率仅为68.35%。

1990年9月30日,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要求在本世纪结束的时候,让地球上的每一个儿童都受到基本教育。中国政府为此发起“希望工程”,动员人民参与办教育,捐钱捐物支援贫困地区办学。本文针对全国和贫困地区学龄儿童(7-12岁)失学状况进行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0-1993》(民政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国情资料》(张纯元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一、贫困人口的失学分析

据1990年调查,在中国2194个县中,有679个县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年人均纯收入在100-300元间。大部分脱贫户经济收入很不稳定,返贫户时有发生。贫困户和脱贫户人数占贫困县总人口的80%。他们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扶贫工作,中国贫困的总人数已是稳中有降。1990年,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国情资料课题组对679个贫困县进行了抽样调查,选择了23个县进行了重点调查分析。认为23个县代表679个贫困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这23个调查县,课题组收集了大量人口、社会经济资料,笔者选取了其中7-12岁的人口及其有关的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借此分析贫困人口的失学率及失学人数。这23个县7-12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80%。全国为10.41%,全国城市为8.46%,全国镇为9.19%。贫困地区的高出生率造成贫困地区7-12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而且高于全国农村其它地区。

表1 23个贫困县7-12岁人口及教育状况表 %

表中7-12岁失学率是先算6-9岁失学率,即6-9岁不在校人数与6-9岁总人数之比,因为6岁的儿童很多还没有开始上学,所以6-9岁的失学率必然高于小学阶段的失学率,而统计资料中只有6-9岁的在校人数和总人数。用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农村人口7-12岁失学率与6-9岁失学率之比作为调整系数(0.82826)乘于贫困地区6-9岁的失学率便得到贫困地区7-12岁失学率。23个县7-12岁儿童平均失学率为33.04%。假定这23个县7-12岁人口的比例和失学率能反映全部贫困人口的状况,同时假定1990年以后各年的7-12岁人口比例和失学率保持不变,可推算1990年及以后各年的因贫困失学的人数。

表2 1990-1992年贫困人口7-12岁失学人数

年限贫困人数7-12岁人数 失学人数

199098 518 562 12 610 376 4 166 468

199189 541 386 114 612 97 3 786 813

199282 758 342 105 930 68 3 499 950

由于23个县是1990年考察的,希望工程是1989年10月发起的,截止1990年底希望工程赞助了不足1万人。所以,23县的失学率受希望工程的影响很小。上述1990年、1991年和1992年7-12岁失学人数都是在没有希望工程的前提下推算出来的。希望工程从1989年10月至1993年底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54.9万。预计1994年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达到100万。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一方面由于家庭脱贫可以上学,另一方面受希望工程赞助可以返校。如果希望工程每年赞助50万学生,加上因扶贫减少失学学生数,按1992年与1991年贫困失学人数之差29万来推算,则贫困地区每年减少79万失学人数,如果1994年因贫困失学的人数为350万,则最多4年半可全部解决贫困失学的儿童复学问题。

从23个贫困县的失学原因来看,贫困是造成儿童失学的最主要原因,占总失学人数的77.73%。希望工程1991年对113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考察①也显示了这一点。生活是贫困地区的第一需要,教育不得不降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上。百县失学调查中,66.6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失学原因是“我们家庭经济有困难”,71.28%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失学原因是“学生上学所需承担的经济负担过重”,其中有近60%的家庭确实拿不出钱来支付学生上学所需的书本费。有一部分学生是间断性失学,在青黄不接和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时,必须跟随父母一起出外谋生,他们没钱也没有时间上学。另一部分儿童是因充当劳动力而失学,有33.54%的家庭认为自己家的劳动力“很不够用”。在我国农村目前依然以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现状下,这部分孩子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他们必须在家放牧、养蚕,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里,必须帮助父母干农活。这部分孩子占因贫困而失学儿童总数的68.91%。剩下的31.09%的孩子因家庭贫困充当挣钱的工具而失去就学的机会,这些孩子有的搞小买卖,有的搞副业,有的外出做工或干其他活儿。

贫困地区因不愿读书的失学人数占12.09%,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儿童不愿读书的失学原因之一,有些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认为不能跳农门就不愿上学,有的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24.87%的教师认为学生因此而失学,还有些孩子不愿读书是因为自己家离学校太远,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因此而失学。贫困地区有的师资水平较低,一部分学生感到学无所获,不愿上学。

贫困地区7-12岁儿童因病失学占失学总人数的10.18%。占7-12岁总人数的3.36%。据中国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得知,7-12岁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病残疾和综合残疾占全国7-12岁人口的3.41%,他们的失学率为37.89%。贫困地区正常儿童都无钱读书,残疾人的失学率会更高,所以贫困地区因病失学的人数中除了调查期间地方病和传染病外,大部分因病失学的是残疾儿童。

贫困地区学生流失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大大增加了文盲,浪费了教育资源,从根本上阻碍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我国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一方面制定贫困地区今后10年目标是2000年全部达到温饱水平,并由温饱水平向小康过渡。另一方面,规划了贫困地区教育的蓝图,针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力争在本世纪末普及六年制初等义务教育。解决流失须同普及义务教育、扫盲、职业技术教育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必须由全社会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要是各级政府各教育部门密切配合,而且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才能根本解决贫困地区失学问题。

二、全国失学状况分析

我国规定六岁学龄儿童可以上学,但是大部分的儿童仍是七岁开始上学,所以六年初等教育的学龄段以7-12岁为宜。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市、镇、县和贫困人口7-12岁在学状况如下表:

表3 1990年7-12岁学龄儿童在学状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镇失学率最低,市失学率略高于镇。如果从年龄看,10岁儿童的失学率最小只有5.64%,分性别看,女童的失学率(13.20%)大于男童的失学率(8.54%)。

除了因贫困失学的25.52%的儿童外,有近75%的失学儿童是由其它各种不同的失学原因造成。大部分是由观念上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些受学校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失学儿童大多受社会或父母等的影响,不愿上学,所以,要让失学人口的这75%返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由于学校的主观、客观条件使学生不愿读书。很多学校的民办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陈旧,部分教师仍沿袭满堂灌的方式,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且大部分学校注重升学率,毕业班甚至片面强调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偏重数学、语文,忽视音、体、美、德等修养教育。有的学校物质条件也很差。

观念上有的认为不读书照样种田,没文化照样挣钱,只求子女念几年书、识几个字便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或作小买卖。如果子女学习差升学无望,有的家长就令其退学,或不反对子女退学,从另一方面表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追求高升学率,只重尖子生和忽视差生。有些农民认为上学是不合算的,甭说考不上大学,就算能考上大学,十几年的时间要花多少钱,相反若是不上学,十几年的时间又可以挣多少钱,况且考上大学后也不一定能多挣钱。此外,读书只为跳“农门”,能跳出农门就读书,跳不出去就干脆不读,也是原因之一。许多人读书没有出路,所以失学成为必然。

基于上述,须改善教学条件,对失学家长和儿童进行正确引导,转变其观念是解决失学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参看《中国希望工程考察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标签:;  ;  ;  

我国7名12岁儿童失学状况分析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