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性锻炼中的兴趣、情感和身份--基于问卷调查的关键素质分析_党性修养论文

论党性锻炼中的兴趣、情感和身份--基于问卷调查的关键素质分析_党性修养论文

浅论党性锻炼中的利益、情感与认同———基于问卷调查基础上的关键素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上论文,党性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利益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十八大报告),其中对党建方面的八条指导意见可以归结为四个结合:加强共产党员的情感教育与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加强共产党员的意志教育与完善各项组织制度相结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共产党员的自律与完善他律相结合。这些指导意见对于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现状分析

2012年6月,笔者对某高校的学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4份,共设置了14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可以有多项选择。这些问题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现状,其结果分析如下。

在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方面,有49.6%的党员认为目前身边绝大多数党员党性修养较高,有33.1%的党员认为身边多数党员有一定的党性修养,这说明目前学生党员队伍党性修养主流是好的,是坚定的。但是也有学生党员认为身边只有极个别党员有一定的党性修养,或者干脆选择“说不清楚”,比例分别占到5.3%和6.6%,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值得警惕和高度重视,说明部分学生感受不到身边榜样的力量,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受到质疑。在分析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欠缺的原因时,有62.6%的学生党员认为,身边党员信仰不坚定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说明,随着社会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党性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优化育人环境。党组织管理不严、理想信念教育不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选择比例分别占到23.3%和35.9%,说明今后学生党组织要进一步以严格的管理、富有成效的教育提高党员素质。选择“个人放松要求”的比例占到36.4%,说明如何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较为重要。

在对党组织的情感与认同方面,我们重点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当自己遇到思想困惑或者生活困难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结果是找家人、朋友、同事占到63%,说明亲情、友情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排遣渠道。选择找党组织的只占到35.6%,说明党组织在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方面虽然起着一定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有1.4%的人选择找宗教组织或宗教信徒,说明宗教组织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党员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的关系。党章有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从选择上看,有75.9%的学生的认识是符合党章要求的。但是也有11.1%的人选择了“在信仰共产主义的同时,也可以信仰宗教”,有6.5%的党员同学认为少数民族党员同学可以信教。在进一步追问原因时,认为宗教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和追求的同学占到27.9%,这一比例不容忽视,说明很多人并未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或者说没有从中获得信仰的力量。有30.5%的同学选择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而信教,还有9.1%的同学选择因为感到好奇而信教。这些都表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信念教育方面的缺失与异化。

在利益诉求方面,重要一点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47.1%的党员选择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有46.9%的党员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将个人利益当成自己做事的出发点,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适应新的状况,不能损害党员同学的正当利益。另外,分别有1.5%和3.7%的同学选择了利己不损人或未达到自己目的不惜损人,后者已经完全违背了党的宗旨。当组织分配任务时,如果没有报酬,有73%的人选择了愉快接受,说明大多数学生党员觉悟较高;有26.2%的人选择了虽不太情愿,但服从组织安排;只有0.74%的人选择拒绝接受。因26.2%的人选择了不太情愿,所以基层党组织要注意分析这个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学生党员的个人利益诉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希望参加党的活动、党内事务、党内教育培训的分别占到61.5%、34.7%和38.7%,说明学生党员开始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希望通过一些仪式或者活动强化自己的身份意识。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有效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有36.2%的学生党员选择了“在遇到思想困惑或生活困难时,希望得到组织的关怀”,这要求基层组织要切实解决好党员的实际困难。选择希望将来收入增加和职位提升的分别占到12.5%和16.4%,这说明部分党员明确关注个人利益。有48.9%的人选择了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利益诉求,这要求党组织更多地关注学生党员荣誉感和幸福感的实现。

总之,目前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现状可以总结为:首先,在坚定信仰的同时对个人利益的实现尤为重视,利益诉求方式呈多元化趋势;其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主流是好的,正面情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放松学习的因素;再次,学生党员对党的情感认同和党派认同受到挑战,有一些负面情感干扰和影响了学生党员的理性判断;最后,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应该在新的条件下予以改变,要适当建立党性修养的考核监督体系,重视对学生党员思想的正确引导。

二、利益、情感与认同:党性锻炼中的关键质素

党性修养又叫党性锻炼,从表面上看是自我教育的产物,但从本质上讲,党性锻炼是个人修身与社会教育所造就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视角看属于情感问题。党性锻炼的重点是培养对党性的高度认同,而情感和认同都属于政治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从根本上讲是可控可塑的。这两种心理状态涉及到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要通过“认知—了解—说服—行为”这样一个传播过程影响教育对象,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情感共鸣。在政治心理学中,情感通常用于解释一个人早年经历中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主导了他当时的判断;或者利用情感解释人们应对临时环境的原因。情感是产生认同的前提,认同是人对比自我感觉中的自我和别人心目中的自我之后,利用自我能量,由天资发展出的才能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会去整合的身份感。情感与认同的结合表现为情感认同,它是指在对自我和群体利益有了深刻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情感上对其产生肯定、赞同、追求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辞典》中这样界定情感:“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1]。人的利益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多种补偿机制使得利益诉求得到部分或完全满足。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处理内心情感冲突并对人我关系做出倾向性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政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这样一个过程: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求→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为)。政治行为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判断是情感经验的对象和前提[2]。

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正面情感。情感具有动力功能,正面情感能引起人们兴奋、激动、愉快的情绪体验,具有增力效能。同时,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个体行为的强化功能,个体行为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会在条件反射系统下得到巩固,同样,凡是能满足已激发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这种正面情感会产生积极作用。当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负面情感,负面情感具有破坏作用,自卑、伤心、不安、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极易诱发报复心理[3]。在自己达不到目标而别人因此高兴的情况下人常常会沮丧,在别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成果时人们总会不乐意,在感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危险时人们总会感到焦虑。焦虑本身也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负面情感。

荣誉感和幸福感是两种典型的正面情感。荣誉感在一个人得到所属价值系统的承认与重视时产生,它是人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肯定,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幸福感是指人们为谋求和实现人生的一定目标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它包含着肯定的自我道德评价,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①。正因为不同社会阶层人的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学生党员尚未参加工作,实际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并不是主要的,那么,荣誉感和幸福感就成为他们追求的正当利益。爱与理性也是正向的情感能量,是一种对社会互动充满自信、积极与渴望的感觉,能使人们在互动参与中获得自我认同。在高校学生党员中,要让他们感受到小群体中的爱与理性,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通过班级文化的内化进而培养成为大集体的荣誉感与幸福感。从认同的层面来讲,党性锻炼主要是增强社会认同尤其是政党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仪式参与和仪式性符号使群体成员彼此感觉到自我的存在,通过共同的关注焦点与共享的情绪建立起高度的情感协调,从而产生成员之间的团结感。

党性修养与利益、情感、认同三者密切相关,且三个要素有内在的关联。利益需求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情感是利益需求的动力保障;情感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情感的升华;利益需求的满足是认同感建立的前提,培养在利益需求基础上的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三、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坚持党性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学生党员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加强政治学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其次,优化社会环境,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学生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学生党员设岗定责制。从全党层面讲,要坚持从严治党,加大反腐败力度,及时清除党内腐败分子,纯洁党的队伍,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良好形象。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与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挥党的优良作风与加强党性锻炼相结合,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从学校小环境讲,就是要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

再次,增加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方式和深度,在参与中增进学生党员对党的深厚情感和认同。从基层党组织角度讲,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开展谈心活动,及时化解党员在思想上存在的困惑,适时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与生活情况,对出现生活困难的党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党员个体来讲,要通过激发党员自身的内在动力,以党员的自我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的自我需要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层动因。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又要从党员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信仰的内在动力。不能忽视或者否定党员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

最后,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信仰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最佳党日”活动,使党员深切感受到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只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十八大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同时也强调这个过程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在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这既是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进行情感教育与意志教育的行动指南。

注释:

①参见赵国利:《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问题研究》,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标签:;  ;  ;  ;  

论党性锻炼中的兴趣、情感和身份--基于问卷调查的关键素质分析_党性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