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_室内照明设计论文

光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_室内照明设计论文

光线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线论文,语言论文,魅力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光,“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6、410页)它是自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可以“揭示出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奥秘”,(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编《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它能再现自然界万物之美,又能毫无掩饰地揭示自然界万物之丑。光,万物之生灵。

光线是一切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所触及、研究、探索、表现的对象。文学艺术描写日月星辰、阴雨雪雾,使读者领略文学家“描日绘月之妙”、“光风霁月之美”,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绘画艺术靠光的描绘,再现色彩的光怪陆离、影调的浓淡变化,雕塑艺术靠光的作用,刻画雕像的肌肤纹理、外形特征,使观者感觉到了肤表的温暖,“好象生命本身一样”,这就是著名的法国雕塑家罗丹端着灯让葛赛尔(葛赛尔,《罗丹艺术论》的笔记者,当时的文艺批评家)在雕刻室内看梅迪奇的维纳斯像的“奥秘”所在。(《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29页)

对于影视艺术来讲,光线,是它的灵魂,光线直接参与了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光线设计和主创阶段的形象造型、环境再造、气氛烘托等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在众多艺术之中,电影和电视是借助光的作用与手段实现艺术形象塑造、进而表现画面美的一个典型。影视艺术是靠画面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刻画性格和心理活动、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面画中事件的表述、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心理的展示,是基于光线描绘之上的,没有光线,要从文学剧本的形象思维转换成画面形象的直观感受,是根本做不到的。没有光线,影视画面美学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理想光线的表现与刻画,画面审美价值会遗失殆尽。

一、光线的感染力

光线与人的视觉密切相关。有了光线,才能有美的、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才能有人的视觉的基本感受。光线不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基本感受方面,它还具有调动观众的情绪、启迪人的思想、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愉悦与满足的功能,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用光线营造气氛、形成光线的艺术感染力,是光线体现画面美的魅力所在。气氛指观念对画面中物象所在环境的某种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强烈感觉,环境浓郁气氛的表现来自于电视工作者对生活真实的理解、对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创作中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在创作中,镜头中的物象经过作者的物化作用变成了有灵性、有情感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塑造和表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环境和时间范畴,可以说,物体的塑造和表现是重要的,那么它所处的环境的表现处理同样也是重要的。环境气氛的烘托、映衬、渲染和表现,是形成画面视觉语言的关键。“环境喻人”,“环境造物”,环境是观众理解画面的重要条件。用光线描绘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富有气氛表现的环境,能间接地表达物象的“性格特点”和“个性”,能表现与内容相关联的时间概念,能准确反映物象所处的环境特性,光线还能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气氛以及变化引导观众进入情节,使画面形象与观众的观赏心理相协调。对于环境气氛的表现处理,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光线照明效果和对环境气氛的不同要求,没有一种固定格式的光线效果和气氛能适用于所有画面形象的。所以说,气氛的表现与处理,首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要求进行构思,构思过程就是对内容的理解过程,同时在构思和光线照明设计中,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创造性地使用光线、色彩、亮度和反差,大胆地在光线造型中突破用光上的概念化和格式化,通过合理的布光构思、设计,创造性地再现气氛,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联想和追求。气氛存在于具体可感的光线形式之中,如晨曦日出、黄昏日落等时间,具有浓郁的环境气氛,光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电视剧《南行记》的成功,光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剧作者把光线作为一个“角色”进行塑造。该片导演在创作构想中说:“要用光构图,用光作画。不是还原自然,而要表现自然,创造自然。”“主要外景,我倾向选择在早晨和黄昏拍摄”。该片摄影在摄影阐述中也说:“在表现二十年代的边寨时,尽可能地采用早晨的光线及日落时的光线。”这时的光线“是云南最有特征的日照。这时的画面光线明媚而柔和,光影很长,富有生命力,加上暖调的效果,这样就比较好地创造了一个气氛。它既准确地表达了当年年轻的艾芜对云南边陲的印象(带有浪漫色彩的),同时也为阿星阿月一家的传奇故事和人物命运冲突创造了适当的气氛”。(《南行记——从小说到屏幕》,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89页)。电视剧《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进入剧情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早晨的山寨,镜头由小全景升高变为大全景:通往山寨的小路向远处伸展而去,远处山寨出现在人们面前,景颇族草顶房错落有致、叠环起伏地坐落在山坡上时隐时现,寨中高高竖立着目脑图腾柱,挺直,俯视着山寨。整个山寨沉浸在金黄色的晨光之中,远处从草顶房中不时传来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该剧开场一连用了九个全景镜头介绍山寨,由早晨寂静的山寨、晨雾中的山寨、早晨的太阳照进山寨这样一个时间流程,利用极有诱惑力和煽情色彩的早晨暖色调的光线照明把观众引入剧中,与剧中主题契合,仿佛观众也来到了亲切、自然、又有陌生感的山寨。这时,剧中主人公——老年艾芜出现了,他完全沉浸在如梦似幻的境界之中,与此同时,画面外边传来了艾芜的声音:“多少有点恍惚,我又回到了离别三十多年的山寨……姐姐阿月,妹妹阿星家温暖的小院哪去了?那满坡红艳艳的罂粟花哪里去了?满地的马粪蛋蛋、烂酒坛坛哪里去了?”“要不是这独一无二的目脑还高高耸立在寨子里,我甚至会怀疑,当年我是不是走过这个寨子,走过这个寨子的是不是我。”全剧在早晨金黄色阳光的沐浴中,在晨雾映衬下那一顶顶跳跃式的草顶房轮廓中,在那生机盎然,具有生命搏动感的早晨氛围中,开始了该片的“南行”。该片营造出的浓郁的情绪气氛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感召力和感染力来自于剧情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纵观全片,我们看到了西南边陲“金色”绮丽的风光,也目睹了生活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苦难与生活,作者利用光线对此进行了表现与刻画。片中主体影色调一明一暗、一深一浅、一暖一冷,勾勒出了片子主题

氛围与脉络,让观众在片子中明暗、深浅、暖冷的交织中去体味艾芜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极富魅力的南行生活,展示了艾芜极尽磨难的生命历程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寻觅和期待。片中宏扬的生命律动、视觉意象的追求,给人们以烛照,以启迪,以信念,以思考。

二、光线的造型性

光线是影视艺术重要的造型手段,这是它在影视艺术创作群体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光线的造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线总体结构造型处理;二是画面形象造型处理。

(一)光线总体结构造型处理

光线总体结构造型处理,主要指创作者对整个片子造型及风格的总体把握,是从照明的完整、细致、精确的构思与设计开始的。

文学剧本与导演的整体构思为光线的构思设计提供了先决条件和依据。光线造型设计的“雏形”是从最初文学剧本提供的“形象”开始的,要经过反复的比较、思维、想象、提纯,使“原生形态”逐渐变成可视形象。也可以说,光线在形象思维创作由模糊到清晰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微妙而直接的作用,使构思中的形象及形象思维脉络变得准确和具体。这种构思和设计要足以体现始于原型又高于原型的创作原则,借助所有艺术常用的暗喻、象征、对比等方法,使整个片子形象富有个性特征,比原型更集中、更典型、更精炼和更具体。艺术构思过程不能或很少是一次完成的,它经常出现反复,这种反复体现在照明用光的不断设计、修改、再设计、再修改之中,这是获得高质量剧情形象、画面形象的前提与特征。另外,这种艺术构思过程,也是人们感情的活动过程、参与过程和对主题与形象的渗透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琢磨,寻求最佳表现形式,细心领悟片子的主题意义、生活特征、审美感受,不时捕捉住构思中迸发出的创作灵感,为成熟构思和设计进而进入实拍做好积淀。

有了对整个片子光线的基本构思和设计以后,在此基础上将要琢磨思考一下光线总体结构造型的处理。首先,全片光线结构形态怎样配置。光线结构形态指的是全片主要使用什么光线。一旦确定之后,就以这种光线形态为主去构建整个片子的用光骨架。例如电影《黄土地》和电视剧《南行记——边寨人家的历史》的外景主要以自然光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光线为主;电视剧《走向远方》(上下集),上集以阴天为主要光线,下集以晴天为主要光线;电视剧《小巷深处》则全部选用阴天拍摄,等等。这种光线总体结构上造型的把握,像平铺开的一个光调总谱,光调又形成了全片色彩和影调基调。将剧情置于其中,让光线与整个片子主题契合融通,并变为整部片子个性风格的一部分。再者,要力求形成全片的光线韵律与节奏,对重点场景和主要人物的用光方案进行反复推敲、比较,使光线的造型与运用不流于形式,形成良好个性特点。

经过前期构思与设计的铺垫酝酿,照明的构想已趋向成熟,整个片子光线总体结构及线形脉络已经形成,像贯穿于整个片子中的一根琴弦一样,开始进入主创阶段,开始对光线进行“弹奏”。(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这个阶段是以前的一切创作的综合检验,也就是说前期的一切想法、设计都要通过现场处理完成,光线开始有效地担负起整个片子的造型任务,起到渲染、映衬和形成浓郁气氛、增加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但由于现场实际创作与前期创作方式的差异,使得片子中对主题内容的最佳体现和获得画面最佳效果不得不在反复的变化、改动、调整之中进行。所以现场创作是对前期创作的一种补充,它能使创作思路不断地丰富和创作形式不断地完善。而在主创阶段,我们要尽量为前期构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画面形象造型处理

画面形象造型处理,主要指利用不同的光线形式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表面结构质感和画面的空间透视感,突出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画面形象造型处理是以光线总体结构造型处理的框架为前提的,是对光线造型的最基本要求,是画面产生美感的艺术创作活动。任何物体存在于自然空间中,都占有三维空间,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形状与体积。不同的物体的立体形状又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表现物体的立体形状,首要的是表现好物体的面。首先,用恰当的视点角度展示物体的纵深线条,这是表现高度空间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同时,要力求表现出物体的多面,有了多面就有了立体形状,没有多面就失去立体形状。也可以说,立体形状之所以给人们以立体的感觉,唯一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多面。呈现多面与拍摄位置有密切关系,如正面拍摄没有斜侧面拍摄立体感强,远距离拍摄没有近距离拍摄立体感强。同时,合适的拍摄高度将有助于展示物体多面,使其呈现在观众面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视点角度,展示物体立体感固然重要,但利用光线来描写刻画物体的立体感更重要。光线能够在被摄体表面构成微妙的光影变化,真实而突出地再现物体形状特征。例如,光线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一旦物体表面具备了光影变化的这些条件,那么物体立体感的表现就寻找到了一种最佳光线。在物体表面具备了光影的比例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物体的表面结构及质感也会得到较好体现。所谓质感就是人们对物体表面质地的某种感受。生活中人们能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互补,正确认识物体以及物体表面质感。但对电视艺术来讲,质感则完全靠视觉来单一感受,也可以说,在电视画面中物体质感的表现几乎全部集中在视觉的分辨与感受上。如果电视画面能够逼真地表达物体的质感,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可信性,给画面带来生命力,给画面美的表现提供基本的视觉保障。

纵观视觉物象,其表面结构状态一般分为四类,即粗糙的、光滑的、透明的和镜面的表面结构,它们各有不同的表面特征和不同的属性差异,分别给予人的视觉不同的刺激与印象,形成了画面中不同的视觉感受和韵味。画面中物体表面的质感主要靠光线来描绘和再现的。粗糙的表面结构在画面中通常表现人的经历、岁月、性格力度;表现物的自然属性、结构状态、凸凹感、规则与不规则的变化;表现景的荒芜枯竭、缺乏生机等。画面中常常运用侧光的光与影的巧妙结合变化加以体现,使得老人的皮肤、干裂的土地、枯竭的河床、荒漠的草原得到最佳体现。光滑的表面结构通常表现人的皮肤柔嫩与物的表面光洁,散射光效果最好。透明的物体表面结构宜用逆光,体现光线的穿透力和透明物体的属性等。电影《城南旧事》中主人公小英子的外形造型就是依靠光线实现的。她在全片中几乎都是使用的特写,依靠光线微妙的描绘与变化,来体现小英子六岁至九岁三年间的成长。影片上半部分用光线着力塑造小英子孩童圆形稚气的脸,光线大部分以顺侧光和顺光为主,幼童特有的皮肤的稚嫩、弹性之美以及柔和的光调过渡,通过光线得到了很好描绘与表现,光线与小英子特有的孩童感觉和天真性格融合在一起了。影片下半部分则通过照明的变化,特别是光与影的处理,在小英子原来圆形的脸上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差的阴影,使脸型修长和消瘦,脸部的立体感要比之前加强了,给人的视觉以一种时间的推移、过渡之感,小英子脸上光影的精心处理与微妙变化,留下了她成长的“痕迹”。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场景的用光设计很有特点。利用逆光作为主要光源,场景内的绿色植物和在鱼缸内游动的鱼被光线勾勒得玲珑剔透,体现出了一种生机盎然、充满鲜活气息的大自然固有的气氛,强烈调动了观众崇尚自然美的审美渴求,使观众与现场所特有的气氛自然契合。该节目的特点在于节目内容给观众带来了久违的自然律动的信息,节目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永无止境的对大自然美的向往。画面形象造型处理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表达画面的空间透视感。这是画面美感表现的一个主要课题。影视画面将具有三维效果的自然景观压缩在只有两维空间的画平面上,那么创作者的一个责任与任务就是在画平面上塑造幻觉三维空间,让画面回归自然,让画面回归人的视觉对真实立体空间的真实感受之中,否则,画面永远不能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永远与生活格格不入。光线在画面空间透视的表现中担任主要角色。被赞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美国往事

》(美国)一片,场景光线设计颇具特色,令人回味无限。许多回忆往事的镜头,场景内的光线设计均为逆光或侧逆光。水蒸气在画面中飘飘散散,场景时隐时现,一种人生如梦的惆怅之感油然而生。例如影片中移民居住的穷街陋巷、运河上贩运私酒、地下黑酒店、地下妓院等场景,不时从下水道飘然而出的阵阵白烟,使场景和画面烟雾缭绕,表现得很有情绪渲染力。该片场景选择和设计、光线的塑造描绘,很好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环境特征与风貌,那长长的运河,那穷巷深处,在光线的精心描绘下,空间感和立体感很强,同时也具有一种浪漫色彩和朦胧之美。画面形象造型中,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也是画面造型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前面曾经说过,光线如同一根琴弦贯穿一部片子始终,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不时地要进行“弹奏”,让它在“音乐的流程中”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片子需要“弹奏”的地方,通常是创作者们要重点表现的地方,是全片的重点,即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对比光线要进行重点设计,充分发挥光线的渲染、刻画、塑造作用,对场景和人物进行重点造型。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雨》中裴晓芸洗澡一场戏,恐怕是该片重点场景之一了。这是裴晓芸七年来第一次洗热水澡。当时夜已经很深了,帐篷外边是大雪覆盖、寒风呼啸,连长穿着大衣站在雪地中。帐篷内裴晓芸慢慢走向马灯将它一点点捻暗,整个场景的照明设计以马灯为主要光源,周围环境以深色调为主。这时摄像机围绕着主人公洗澡的铁桶,用全景的景别缓缓地移动着,一丝暖暖的马灯光照射在裴晓芸的身上和铁桶周围,呈现着一种安静、平和的气氛,场景内淡淡地散发着热水蒸气,裴晓芸沉浸在幸福之中……这恐怕是留给裴晓芸最后的回忆,这种幸福和回忆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让观众也与剧中人物一同进入那自由、美妙的瞬间之中,在那瞬间之中得到解脱与安慰……这种瞬间是短促的,伴随而来的是裴晓芸那哭声,让人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哭声是裴晓芸纯真、内向、生动的性格体现,也是压抑在她心中十多年的积怨的爆发,那哭声药气回肠、震撼人心,那哭声是当时人们渴望“人性的复归”,是创作者的发泄,是观众与创作者情感的撞击,那哭声也同样撞击着帐篷外站在雪地中连长的心。整个场景照明设计一冷(帐篷外冰天雪地)一暖(帐篷内马灯光照明及环境),人物情节设计一“喜”一“悲”,在对比中让主题内容深深“嵌入”观众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去探寻更为深层次的人的内心世界。

观众对画面的认知,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用自己的社会经验、积累、生活感受借助视线去寻找认同感,去重新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被摄体表面光影的微妙变化,看似是一种形式,看似是光线的一种运用,这只是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一旦获得了观众的认同,一旦在画面上或视觉上形成了双方的默契,那么,画面就不仅仅是画面本身了,它变成了观众与作者交流的载体,变成了传达美感的媒介,变成了观众审美的物质条件。

画面美的表现是紧紧地同画面本体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立在画面的一章一法、一景一物、一明一暗、一暖一冷以及画面形象的对比、统一等形式表现基础之上的,所谓的美,也是从画面的每个细小可视的因素中体现的。

三、光线的创造性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光线通常用作全剧全片照明和造型,真实揭示剧中人的生活,完成场景和人物的造型,给观众提供准确的画面形象的信息。光线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光线的表意功能和象征功能,可以说用光线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表达某种情感,借助光的作用表现某种寓意、暗喻、意念,把光线作为“角色”进行塑造。例如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雨》中,工程连战士们大部分都回城过春节了,只剩下裴晓芸一人,傍晚,她怀抱唯一能给她安慰的小狗,悲凉、孤独地出现在广袤无垠的雪野上,伴晚霞缓缓而行,深色的身影依托在天空中。傍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思维最为活跃、情感最易波动的时候。时间和光线表达了主题未直接表达的深切含义,让观众产生同情心理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该片最为悲壮的部分就是裴晓芸牺牲那一场戏。裴晓芸的壮烈牺牲,是剧情的发展给她十年的奋斗史、被扭曲和圣洁的心灵画上了一个句号。该片“细腻地刻画一个在严酷的政治生活中备受屈辱的人的高尚心灵和人性的落拓不羁、人性的优美。在她生命的弥留之际,她感受着‘我的脸红了,真烫!真烫啊……’少女在这个时候,感受着过去全部紧缩着的心灵顿时的松弛、顿时的温暖”。(《电视剧论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现场照明设计,模拟初升的太阳,勾勒了站在白桦树旁的哨位上,像雕刻般的裴晓芸外形轮廓形象。在她身体四周形成的橙红色调的光环,似乎是从她身体的内核“精神世界”放射出的光芒一样,光线具有很强的表意性和象征意义,天空的蓝冷色调,托现出了裴晓芸的“光辉形象”,光线和现场色彩的对比,把寓意推向了极致,光线似乎此时此刻是对人物灵魂的写照。电视剧《走向远方》(上下集),上集光线总设计,选用的是阴天的光线。这种光线与上集片子的内容紧紧扣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写意效果。该片主题是反映街道小厂改革遇到的传统观念的阻力,由此带来一系列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的触动、新旧观念的冲突、纠葛,以及后来街道小厂的起步与变化。阴天光线与剧情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表现体系,真正发挥了光线的表意作用。该剧下集结尾镜头,男女主人公沿着山坡小路向太阳走去,金色的朝霞,半掩在小路尽头;山的那边,两位深色的身影映衬在远方橙红色的天空上,此时此刻早晚光线的运用,含义深刻,剧情与主题在观众的回味中得到了完美表达。

写意性的效果光,有很强的寓意效果。在影视故事片或写意性较强的电视艺术片中,常常采取这种方式交代、说明某种时间概念。如早晨日出,模拟太阳光线从窗子透射到室内,在一面墙上形成窗子投影,光线偏暖色;傍晚,太阳偏西,“阳光”又从窗子另一侧照射进来,洒落在另一面墙上。这种光影的变化,交代了时间特点,给人们造成了很强的视觉印象。光影在写意性的效果光中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电视剧《路》中有一段效果光运用很好,具有很强的写意效果。男主角是汽车司机,女主角是养路工,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晚上,小伙子开车到姑娘的养路地段时,天下着大雨,雨水把路面淹没,车无法再向前行驶,最后小伙子把车停在路边,和姑娘一起到路旁的一间空房子中避雨,他们两人抱些柴草点起火,微弱的火光在两人脸上闪动……是大雨给了他们这样的机缘。人们总认为这时两人要把内心的话谈出来,结果观众发现,此时导演利用光线“角色”的作用更为细腻地表现两个人物的内心。这时,火逐渐燃起,火光在两人身上、脸上闪动,由弱到强,由暗到亮,两人复杂的心理和久埋在心底的“话语”,通过频繁闪动的火光表达出来了,这种用闪动的火光暗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寓意效果,更富有诗意。在这里,光线的“语言”发挥了特有的魅力。再如电视剧《今年在这里……》中傣族女青年在草棚外会见缅甸男青年一场戏,是利用傍晚逆光拍摄的,草棚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之中,远方地面上的凤尾竹若隐若现,大自然显得遥远而宁静、美丽而迷人,不时从草丛中飞出的一只只小虫也被光线勾勒、映现得十分真切。光线的设计,使整个环境洋溢着友好的和平气氛,光线的寓意性显得更强,似乎让人们追忆起中缅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与友谊。又如一些电视片中,大面积浓密的树林中,投射进的一丝微弱的霞光洒落在地面上;晨光中溪水荡漾,树梢上夕阳流淌……这些富有变化的光线运用,饱含着创作者精心的设计、独特的想法、认真的构思,同时,也给画面留下了品味的余地。以上光线效果是影视创作者们在实践第一线,对光线的透彻认识、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外在形式的表现。“艺术效果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是否从这个题材中发现了和感觉到了抽象的视觉美点,以及处理它们的能力;经过这番处理,观众才能看到艺术家曾经看到过的东西,激发出和艺术家同样的感情”。([美]本·克莱门茨和大卫·罗森菲尔德《摄影构图学》,长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4页)一部片子中好的光线效果来自于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设计

,来自于从众多一般的和各种复杂的光线现象中去选择、提炼的结果。光线效果越精炼、越“抽象”、越典型,就越有视觉美感。光线的抽象表现,是对一般光线照明效果的高度凝练,它是抒情、表意、使光线具有寓意性的前提。

光线的表意、象征功能,是影视作品光线创作的一种提纯形式,它把光线的表现作用更具体化,使光线运用突破表层一般照明和造型的意义,而进入更高思维境界,这是影视艺术创作者审美的基本流程走向,也是观众对画面审美的高层次要求。光线的表意、象征功能,使画面美的语言更为理性化和哲理化,使画面审美特征更趋内涵化,更有理性评判与思考的余地。

标签:;  ;  ;  

光语言的魅力与审美价值_室内照明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