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收入的决定与形成_利税率论文

论企业家收入的决定和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收入应当由什么决定,应当如何形成?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学术界同仁共同探讨。

一、企业家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来,我们应当使企业家的收益与其付出的经营劳动相对等,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因为缺少理性的分析,也没有规范的方法,实际上是难以得到解决的。比如,有人说要给企业家增加收入,但是,给谁加,加多少,是不是各加两千元呢?如果不管经营绩效好坏,人人都有一份,岂不又是平均主义吗?应当承认,企业家现有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是比较低的,针对这种现实为企业家增加一些收入是合理的,但就个别情况而言就不一定都要增加了,有些经营不善者的收入是应当降低的,所以实际上应当是有升有降。另外,这个升或降不应当是主观决定的,而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来实现。可以断言,笼统地或主观地说给企业家增加收入是不可能合理地解决问题的。

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于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是他们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社会价值比他们个人取得的物质利益不知要大出多少倍。在目前的阶段,企业家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首先必须根据他们的经营绩效支付相应的报酬。当然,忽略个人功利,投入全身心为企业的发展拼搏奋斗的事例也是有的,但这没有普遍意义。按照企业家创造的价值支付他们应得的报酬就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相反,如果忽略了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他们就不可能有这种积极性,即使有也不可能持久。我们的企业家的收入一直是比较低的,有时政府文件就限制了企业家的收入水平(比如规定企业家的奖金不得超过职工的3~5倍),有时是社会舆论引导工资收入向一线倾斜,所以企业家的收入总是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直到现在,企业家“明”的收入不过也就是一般职工的2倍左右,有的甚至比职工的收入还低,这实在是太低了,远没有充分反映他们的劳动绩效。有的人心理不平衡,就采取了“暗”收的做法,这或许是一种补偿吧,但是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有的人就因此而犯罪落马了。其中遭受损失的当然首先是他们个人,但是承担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了,这究竟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也许有人会问,提高企业家的收入水平之后,企业是否会付出过高的成本呢?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现在的经营劳动成本倒是很低的,但是,我们是以大量的企业亏损为代价的。为了节约一点经营劳动成本而承受大量的企业亏损这个损失,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现在也有“给”企业家重奖的,4万,5万,10万,几十万不等。这种奖励极象某种恩赐,其特点在于它不是按照事前的契约关系约定应给的,而是事后感觉应给的。既然是“给”的,那么对于给者而言,这样的奖励给可以,不给也不是不可以;而对于接受者而言,他自然就会感到这是一种意外的收益,好象不是自己必然应当得到的,这样的奖励谁能理直气壮地收下呢?当然也有拿的,但是当他拿了这笔奖金之后难免就会反复思量,社会的普遍意识是成果是大家创造的,凭什么我一个人拿?你拿了以后副职怎么办,中层怎么办,一般职工怎么办?等等。结果是很多人都没敢拿,他们或者把它当做了什么基金,或者大家平分了事。这样的奖励完全没有起到激励劳动的作用。本来,企业家的收入应当通过契约的方式在事前得到说明,使每一个企业家在经营劳动成果体现出来的同时就能知道自己的收入应当是多少。但是,采取事后“给”的做法就无法使人感受到这一点了。

还有人主张要给企业家风险收入,他们试图用风险收入的说法来为企业家的收入提供根据。但是,他们的愿望也未必就能达到。风险收入的说法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性,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相抵触。风险收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计量?这些都是说不清的。既然说不清楚,如何能够操作,如何能够说服人?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企业家的收入不是别人恩赐的,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它是企业家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所得。对于企业家的货币收入应当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否则,离开科学的理论说明,或者说得不明不白,人们是很难心安理得地领取这种收入的。

当然,有些人也提到过在这个场合要引入竞争机制。这种说法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表象是一致的,这一点还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从理论上分析这样的说法就是不够的了。后面的分析将会表明,竞争本来是企业家收入实现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如果以为它是外在的东西,需要从外部把它“引入”进来就是不符合实际的了。我们以为,“引入”说和企业家收入实现的客观规律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说明企业家收入问题的基本的理论出发点

企业家的收入具体是通过工资、奖金等货币形式(也有送干股的,但从利益关系上说干股也具有货币的性质)实现的。企业家收入的决定问题所说的实际就是他们所得的货币收入是由什么决定的,进一步还会涉及它的形成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企业家收入的决定和形成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予以说明。为了更通俗地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即用彩电的价格的决定和形成过程来做说明。作为商品的某台彩电的价格应当由什么决定?彩电的价格应当由其价值来决定。价值本质上指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具体数量由其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2页)很显然,这是全社会的一个平均数。而就某台彩电这个商品来说,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无法直接计量的。但是,能否因此就说彩电的价值决定是无法确切说明的了呢?不能。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还能间接计量。我们都知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通过价格形式就能表现出来。当然,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只能相对地表现价值,它不可能绝对准确地表现价值,它在现实中总是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但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中心的反复波动,价格还是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价值的。我们说彩电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是通过价格波动过程它还是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彩电的价值的。这里的价格波动过程实际就是市场上的竞争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市场上的竞争过程彩电的价值就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实现。同样的道理,企业家的货币收入本质上应当由他们个人经营劳动的价值来决定,其价值通过竞争过程就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实现。当企业家的货币收入通过竞争过程形成的时候,它就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企业家个人经营劳动的价值,从而就能使他的货币收入和他付出的经营劳动联系起来。

需要指出,在这里我们首次提出了经营劳动价值这一说法。对于这一说法,人们也许还难以理解。说物质商品有价值,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经营劳动——一种活劳动有价值吗?它的价值和物质商品(比如某台彩电)的价值是一致的吗?一般的读者极易提出这样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而且是较难解决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有价值,但是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也都这样认为,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是这样讲的,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都接受了这样的教育。所以,现在人们怀疑本文经营劳动有价值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本质上指的是社会劳动交换关系的抽象,而不在于劳动的物化形式。(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第198页)价值是商品具有的属性,物质产品作为商品就具有价值,活劳动作为商品它也会具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是商品,劳动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所以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价值的。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通过付出劳动来领取货币收入的,劳动做了交换的对象而且采取了价值形式,这时候怎么还能说劳动没有价值呢?以为劳动没有价值,这是把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结论教条化了。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就应当认识到劳动是具有价值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本文提出的经营劳动价值的说法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说明经营劳动的价值,说明经营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这是科学地说明企业家收入的决定和形成的基本的理论出发点,离开了这一点,企业家收入问题将是无法得到科学的说明的。

三、企业家收入合理实现的具体形式

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企业家的收入应当通过竞争过程来实现。下面我们把这个竞争过程概括地描述一下。这里的竞争以若干企业为一方,以企业家群体为另一方。企业当然期望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得最优的经营管理劳动,而企业家则期望通过付出高效劳动取得最大收益,双方将会围绕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目标展开充分的较量和选择。在这里,首先是企业家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然后是企业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具体指的是各个企业家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谋得某一较高等级企业经营者地位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竞争会使企业家收入水平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具体指的是各个企业为了取得最佳效益而求得某一较高素质的企业家的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使企业家收入水平上升。最后,企业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达成一个均衡的企业家收入水平。通过这样的竞争过程,条件优越的企业能够在付出相对较少成本的条件下得到最优秀的企业家,从而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利用,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优秀企业家则能够脱颖而出,找到适合于发挥自身才能的企业,通过出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这里的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这个市场上交换的不是一般的商品或劳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也就是经营劳动,所以我们把这个市场叫做经营劳动市场。很显然,经营劳动市场和一般的劳动市场或其它的商品市场有所不同,它的竞争过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也需要予以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培养成长过程和计划经济中厂长、经理的选拔任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其收入的决定和形成机制也是完全不同的。经营劳动市场应当是开放的,它应当为所有现任经理、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有志于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家们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企业家们应当组织起类似于球员俱乐部那样的组织,它或许就可以叫做企业家俱乐部,政府应当为企业家们提供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信息,应当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做到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为他们创造考察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条件,使企业家们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使他们的经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当指出,这里的竞争并不是盲目的竞争,现代的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指导的市场经济。对于经营劳动市场,国家将会公布一个企业家收入的参照系,使竞争过程有所遵循,使价格波动有所限制,从而使各个企业家的收入既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又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个参照系应当由国家的资产经营部门委托社会统计调查部门通过广泛的调查而确定,它应当充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企业家个人的绩效。比如,我们根据企业的规模把各个企业划分为若干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十八级这样十八个等级(这里的等级主要是根据企业资产的数量决定的,比如10万元资产的为一级、20万元资产的为二级、50万元资产的为三级、100万元资产的为四级、200万元资产的为五级、500万元资产的为六级、1000万元资产的为七级、2000万元资产的为八级、5000万元资产的为九级、1亿元资产的为十级、2亿元资产的为十一级、5亿元资产的为十二级、10亿元资产的为十三级、20亿元资产的为十四级、50亿元资产的为十五级、100亿元资产的为十六级、200亿元资产的为十七级、500亿元资产的为十八级)。同时,还应当调查并掌握各个行业近三年的平均利税率。企业家以经营管理活动为职业,以充分有效利用物质和劳动资源为活动目标。企业家劳动的绩效就体现在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上,缴纳税收说明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实现利润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的贡献,企业家的收入就应当和企业的利税水平相联系。同时,利税总额总是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所以,企业家的收入还应当和企业的规模相联系。各个企业家的收入就根据其所在企业的等级和利税水平来确定。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就可以编制出一个说明企业家收入的企业家标准收入系列表(附一)。比如说,长春市纺织行业近三年来平均利税率为3%,其中银龙集团的资产为10亿元,其利税总额为3000万元,以利税总额的12‰提取工资额,就可以确定其企业家的基本年薪为36万元。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我们都以利税总额的3%作为标准工资基数,其年均利税率提高,工资总额也跟着相应提高,年均利税率降低,工资总额也跟着相应降低。工资总额和企业规模的关系也与此相类似。

当然,上面提供的这个标准收入系列表还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它是通过典型调查得来的,有些数据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和计算的简单而选择的,它只是一个参照系,只能作为考虑问题的一种基础。实际上它应当通过广泛而充分的调查而得来(主要应当调查私人经济、三资企业,并参考国外企业的情况,它们那里的收入都是通过市场形成的,因而更符合实际,因而更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它还应当接受市场的校正,它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变动。比如,对于这些数据,有关部门每年都应当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结果重新向社会公布一次,它来自于市场,同时又要回到市场中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经过不断的反馈纠错,它就能够趋近准确地反映各个企业家经营劳动的绩效,发挥它的激励功能。再比如,对于企业的等级,究竟应当划分为多少级?我们认为,这个等级划分得越细越好,等级划分越细、等级分得越多越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家的经营绩效,越能准确地补偿经营劳动,从而有利于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所以,在实际上企业的等级可以划分为三十级,五十级,甚至更多。

关于企业等级的确定涉及资产评估问题。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资产的评估要有客观性,即应当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总量。在市场经济中,资产的价值量是随时变动的。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家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资金利税率指标应当建立在资产保值的基础上。为了准确地确定企业家的收入和评价企业家的绩效,企业的资产至少应当每年评估一次,并且应当定期向经营劳动市场公布。

本表中的企业家收入的基本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家收入和一般职工收入之间的差距问题。那么,这种差距以多大为宜呢?我们这里提供的标准工资系列的平均水平大概相当于一般职工收入水平的十倍,这未必准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有些学者曾经做过统计测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差距大概就在十倍左右。我们在确定这个标准时基本上就是以这种差距为出发点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差别反映了劳动差别,也打破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能够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

这个标准收入系列体现的企业家收入的总水平或许高些,或许低些,级差或许大些,或许小些,这些我们都无法直接知道,这里所说的高或低、大或小都是一种猜测,实际上谁都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竞争过程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个标准收入系列通过竞争过程的不断校正,就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企业家的实际劳动了。

从原则上说,收入和贡献应当相对等。我们是按照利税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工资总额的,这个百分比应当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家。这样,这个比率就应当是统一的。但是,按照统一的比率提取工资总额,大小企业之间在利税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家收入的差距就会过大。比如,在500亿元资产的企业,其利税率如果达到3%,我们按照6%这个比率提取企业家收入,那他的收入就会达到9000万元;而在10万元资产的企业,其利税率如果达到3%,再按6%这个比率提取企业家收入,那他就只能得到180元钱。这样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甚至比西方社会的差距都要大出许多。看来,按照统一的比率,即“等比”的比例提取收入是不行的。为了纠正这个偏向,我们就取了一个“递增”(反过来就是“递减”)的“变量”,即资产量为500亿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1‰,为150万元;资产量为50亿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4‰,为60万元;资产量为10亿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12‰,为36万元;资产量为1亿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60‰,为18万元;资产量为5000万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80‰,为12万元;资产量为50万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收入占利税额的120‰,为1.8万元;资产量为10万元时,如果利税率达到3%,这时收入占利税额的4000‰,为1.2万元,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从表的横向看,利税总额越高,个人收入也就越多,这样能够体现经营绩效的个人收入的一致性。

同时,这个标准收入系列自然地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如果企业亏损了,企业家不仅没有收入,反倒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当然,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应有一些特殊政策的。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资本将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仅仅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国有经济的首要目的在于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在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而言不能单纯从利税水平上看他们的经营绩效,对于他们的盈利水平也不能要求过高,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粮食、供水等部门甚至应当允许亏损经营。考虑这些因素,在表内体现出了即使利税率为零(缴税了,但利润为负数,两者相抵为零)的条件下,企业家也有一定的收益。不过,对于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家还是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

考虑目前这个阶段企业的利税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我们以3%的比率作为中心利税率。一般来说,3%这个利税率是过低了,至少和利息率相比较可以这么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这个比率是应当相应提高的。

不同行业的利税率会有所不同。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利税率高一些,工业企业就低一些,各个行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应本行业实际的企业家标准收入系列表。同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使用这个标准收入系列表的时候某些参数也许还需要修正,这样才能适应当地的实际。

我们提供的企业家标准收入系列表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和直观,一看就明白,不过它只是表明了一种原则,它还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但是,这里的原则已经确定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表的后面,我们将会提供一个根据上述原则制定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附二),这个模型就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了。

四、简短的结论

企业家阶层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经营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影响企业家经营积极性发挥的外部因素很多,比如产权关系的清晰程度,用人制度的灵活性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通过改革的深入逐步都能得到解决。就企业家本身来说,要发挥他的积极性关键是要使他的收入合理化,而要使企业家收入合理化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经营劳动市场(企业家会员制),使企业家通过竞争上岗,通过竞争取得收入。政府应当通过调查测算公布一个关于企业家收入的标准收入系列表或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学模型,对经营劳动市场上的竞争过程提供一个参照系,这样就能使企业家经营劳动的价值得到相对准确的实现,使他们的个人收入和他们的劳动绩效联系起来。在这里,弄清楚企业家收入的决定和形成机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弄清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都是不难解决的了。

附一

附二

关于企业家收入数学模型的说明

当企业利税率为3%时,企业规模(企业总资产)与企业等级以及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等级之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通过观察可知,以上数据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也是很显然的,即随着企业等级n的增加,企业总资产z不断增加,同时企业家收入y也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特点,利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下面的函数:

y=509.6224x·z[0.382715065]

其中:x:企业的利税率

y:企业家收入(万元)

z:企业总资产(亿元)

也就是说,当已知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及其利税率后,就可通过上式算出该企业企业家的年收入。

例如,银龙集团的总资产为10亿元,当利税率为3%时,企业家的收入:

y=509.6224×3%×10[0.382715065]=36.950531万元

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等级的关系

注:此图反映在不同利税率条件下,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等级之间的关系。其中,x[,1]~x[,5]分别表示利税率为1%~5%时的关系曲线。

标签:;  ;  ;  ;  ;  ;  

论企业家收入的决定与形成_利税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