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历史绘画_艺术论文

香港艺术馆历史绘画_艺术论文

香港艺术馆的历史绘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馆论文,香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香港艺术作品中,历史绘画这一品种弥足珍贵。特别是在一百多年前,摄影技术未曾普及,由知名或佚名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给后世留下历史的画面,既具有艺术的美学价值,又具有历史的参考价值。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香港艺术部门已珍藏了这批历史绘画,其中包括一九二六年遮打爵士赠送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水彩画、版画和油画,只可惜太平洋战争一爆发,香港遭到空前的浩劫,最后只剩下九十多幅。好在五十年代又收到何东爵士赠送的一批珍藏并收购塞耶及罗氏的藏画,才扩充到目前的一千多幅。

香港艺术馆的前身是香港博物馆(一八六九)、香港大会画美术馆(一九六二),正式定名香港艺术馆为一九七五年。新馆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落成。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历史绘画——香港艺术馆藏品选粹》,由当时的馆长谭志成执笔写了前言,指出“它的出版正好配合香港艺术馆的开幕,并志馆内历史绘画展览厅的首次启用。”

不仅如此,此书的出版还使历史绘画走出艺术馆,给读者掌握到香港艺术、香港历史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其题材范围囊括省港澳,按作品创作年代先后安排。以香港部分为例,最早的一幅作品是《香港仔附近的瀑布》(傅维廉·哈维),作于一八一六年,迄今正好一百八十年。画面近处有四位洋人乘坐的小船,正划出由与南丫岛、鸭利洲及石排湾所构成的天然避风港,背后则是一山中瀑布,正好供这些人饮用,而后船只再驶往黄埔。不言而喻,这是一幅难得的历史绘画,后由菲尔丁刻印为金属版画,使之流传久远。收在此书内的最后一幅香港历史绘画是十九世纪末期一位佚名画家的作品《海港或港岛》,时间距离今天正好一百年左右。一百年前的香港,从画面看,已有许多建筑物围绕半山发展,依稀可见刚刚放行的山顶缆车。至于沿岸的楼宇,有的高达七八层,更多的是五六层,栉次鳞比,十分稠密。而旧大会堂的前方,正展开巨大的填海工程。这一油彩绘画,还将海港的繁忙景象表现了出来:巨轮与风帆,在维多利亚港争流竞渡,相映成趣,令人如临其境。

收进这以“香港今昔”一辑的历史绘画,虽然只有三十三幅之多,却已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十八、十九世纪香港开埠前后的历史。正如编者所说明的:“早在十八世纪前,香港是来华船只寄碇和补给的理想地点;其后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随着香港贸易的发展,外商纷纷东来,其中不乏善于绘画的艺术家,也有随军而来的地理绘图员,他们的美术作品和绘图资料均成为香港的历史绘画。其中伍德的素描勾画出九龙半岛和维多利亚港西岸的风韵,托斯威尔的淡彩描绘出香港摩利臣山的景色。前者作于一八六○年初,依稀可见尖沙咀和油麻地一带的兵营和民居;后者则产生于一八六三年,作者为随军绘图员,所绘的地形景物,极为准确精细。除了跑马地的方位外,山上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山下的宝灵顿城都画得清清楚楚,不差分厘,但又不失为生动的艺术品。

此外,在香港居留的外籍画家亦有许多可喜之作,成为香港历史绘画的一部分。由澳门抵港的专业画家巴普蒂斯塔于一八五○年曾先后在香港两家中学授美术课,他笔下的维多利亚城是从半山俯瞰的,景物包括美利兵房、圣约翰教堂、辅政司署及督宪府。远方则为昂船洲及九龙群山。是一幅颇具水准的水彩画。外来的建筑师帕尔默也曾在港居留过,他那幅作于一八九九年的《长沙湾渔村风貌》笔触简洁流畅,形象栩栩如生。战后经过大规模的填海渔村,旧貌唯有赖这幅水彩画得以保存下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销画家啉呱、新呱、煜呱等人的香港历史绘画佳作,他们于一八四○年后在威灵顿街和皇后大道一带开设画店,一时蔚为大观。本书所收傅煜呱一八五○作品《维多利亚城及海港》就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香港风貌,画面清晰,色彩鲜明,真是不可多得!

在香港的历史绘画中,佚名画家的作品不少。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于一八五四年的《维多利亚城远眺》,港岛主要的建筑物均历历在目。这张“外销画中罕有佳作,也是艺术馆所藏绘画香港的画作中技巧颇高的一幅”,油画作品曾一度被印成香港特种邮票公开发行。

标签:;  ;  ;  ;  ;  ;  

香港艺术馆历史绘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