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论文_罗伟强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85例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测,综合探究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等。结果:85例患者均显示单侧、单发,外周肺内境界清楚的实性占位性肿块,85例患者均为单侧、单发,外周肺内境界清楚的实性占位性肿块,右肺和左肺分别是45例(52.94%)和40例(47.06%),在右肺中,右肺下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上叶分别是24例(28.24%)、15例(17.65%)和6例(7.06%);在左肺中左肺下叶和左肺上叶分别是23例(27.06%)和17(20.00%)例。;在立方形细胞和圆形细胞构成的相互移行的组织结构中乳头状结构、有实性区、有硬化区、有出血性结构,其中由乳头状、实性区、硬化区构成9例(10.59%)。乳头状、硬化区构成59(69.41%)例,硬化区和出血区构成17(20.00%)例。结论:在临床上,肺硬化性血管瘤并不多见,需根据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结构进行分析以确诊。多为良性,在中年女性人群中发病率高。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特点;病理分析

作为一种少见的肺血管源性肿瘤,肺硬化性血管瘤于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在临床上,对于此病症的检查需经过影像学检查、痰涂片、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支气管镜等多个环节[1]。针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85例为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85例为分析对象,其中男10例,女75例,患者年龄29~ 68岁,平均年龄(35.3±3.1)岁。通过观察,患者有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等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1.2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其中,病理检查:手术获取标本---中性福尔马林(10%)固定---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标记(免疫组化Elivi-sion法).

2结果

2.1 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85例患者中,75例女性,平均年龄(35.3±3.1)岁,61例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85例患者均显示单侧、单发,外周肺内境界清楚的实性占位性肿块,右肺和左肺分别是45例(52.94%)和40例(47.06%),在右肺中,右肺下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上叶分别是24例(28.24%)、15例(17.65%)和6例(7.06%);在左肺中左肺下叶和左肺上叶分别是23例(27.06%)和17例(20.00%)。详见表1,表2。

2.2大体形态特征和病理结构

经影像学检查,肿块形态以灰黄色中等结节状为主,肿块最大直径为0.6~5.9cm,平均2.8cm,其中10例不超过1cm,15例超过5cm,60例1~3cm。基于肿瘤结构有实性结构、乳头状结构、硬化性结构和出血区4种,其中由乳头状、实性区、硬化区构成9例(10.59%)。乳头状、硬化区构成59(69.41%)例,硬化区和出血区构成17(20.00%)例。

3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不多见的肺部疾病,肺硬化性血管瘤属于真性肿瘤范畴。肺硬化性血管瘤由乳头状结构的表面覆盖增生的Ⅱ型肺泡细胞而形成,因此,又称肺细胞瘤、乳头状肺细胞瘤[2]。肺硬化性血管瘤即肺肿瘤,以立方状表面细胞和圆形间质细胞为主。经多年临床研究,肺硬化性血管瘤由实性、乳头状、硬化性和出血性组织结构呈现。肺硬化性血管瘤以乳突样结构为主,其在瘤体外周部较多见[3]。

为了对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诊断,临床上以其影像学表现为主要判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即胸部X线及CT检查,经病变检查发现,肺硬化性血管瘤并无特异性征象,好发于肺下叶周边,以肺内单发性、孤立性结节或肿块为主,多发和双侧者较少[4]。由于肺硬化性血管瘤具有一般肺部良性肿瘤的表现,所以病灶显示无分叶、切迹、毛刺,病变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为了探究肺硬化性血管瘤与一般肺部良性肿瘤影像学显示的不同之处,临床上一直不断的深入分析。多年临床研究发现,若肿瘤周边的部分肺隔膜被破坏与气道相通将导致气体潴留而产生空腔,从而形成“空气半月征”(肿瘤的某一周边呈现弧形含气空腔)[5]。另外,为了确保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会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判断依据为其是否存在病灶中等以上均匀、不均匀延迟强化的现象。基于强化特性与其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实性区为主的病灶,特点为持续、有延迟强化,当病灶直径不超过3cm 时强化均匀,而直径超过3cm 则强化不均匀。

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其以乳头状结构,实性片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性间质为主。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肿块形态以灰黄色中等结节状为主,肿块最大直径为0.6~5.9cm,平均2.8cm,其中10例不超过1cm,15例超过5cm,60例1~3cm。其中由乳头状、实性区、硬化区构成9例(10.59%)。乳头状、硬化区构成59(69.41%)例,硬化区和出血区构成17(20.00%)例。符合各项研究资料数据。对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诊断,除了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异

性症状和进行影响学检查,还需要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针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肺硬化性血管瘤,是因为其有侵袭性生长的倾向,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可降低肺硬化性血管瘤出现复发、转移的概率。

综上所述,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无显著性症状,经影像学检查和病例分析,其肿瘤结构呈实性结构、乳头状结构、硬化性结构和出血区四种。掌握其特点有利于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高金莉,董志广.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05):92-93+161.

[2]殷清华,申丽丽,闫广宁,辛榕,段光杰,姚小红,郭德玉.59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11):1156-1159.

[3]方三高,李昱,马强,林俐,杜娟,肖华亮.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03):214-218.

[4]黄曦,张帆,汪向明,徐国祥.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特点[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04):291-294.

[5]钱震,韩军平,孟晓燕,张彩兰,李双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其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鉴别[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06):1202-1204+1298.

论文作者:罗伟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论文_罗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