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张彩霞[1]2003年在《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发生于眼眶软组织中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带淋巴瘤的一种。该类肿瘤除了胃肠道多发外,眼眶软组织也是它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经过较缓慢,病程长,预后较好。发生在眼部的MALT淋巴瘤主要位于眼睑、结膜、眼眶内软组织及泪腺组织,本研究涉及到的眼眶MALT淋巴瘤包括以上四种。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这个名称是由Isaacson和Wright在1983年最先提出的,1994年由国际淋巴瘤学组讨论后制定了一个经修改后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法,将这个名称正式提出,该分类法不同于以往旧的分类法,而是综合传统的组织学标准和临床、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指标。眼眶软组织中虽然没有粘膜样组织,但眼眶MALT淋巴瘤具有绝大多数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如缓慢的病程及对局部切除和放射治疗敏感等。 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国内外多个学者目前正致力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研究发现75%的MALT淋巴瘤有免疫球蛋白重链的基因重组?而缺乏Bcl-2及C-myc的基因重组。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MALT淋巴瘤存在叁倍染色体等染色体异常。免疫组化显示CD_(20)(B细胞)及免疫球蛋白λ-轻链染色阳性,所有肿瘤均为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目前国际MALT淋巴瘤研究的热点在API2-MALT1融合基因: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基因API2(或c-IAP2,HIAP1,MIHC),以及一个新基因18q-MALT1基因。Dierlamm等1999年实验显示11q21染色体上的API2基因与位于18q21染色体上的MLT出现转位,t(11;18)(q21;q21),后来该MLT被命名为MALT1基因。随后研究证实50%的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出现该基因位点转位,是MALT淋巴瘤出现的最普遍的结构异常,API2基因断裂失活可能与MALT淋巴瘤的克隆性增生密切相关。MALT1基因的发现给MALT淋巴瘤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MALT1基因及其氨基酸产物的功能仍然未能了解。以前有关MALT淋巴瘤的研究多集中于胃肠道MALT淋巴瘤方面,对发生于眼眶局灶性MALT淋巴瘤的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研究报道很少。本课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临床收集了眼眶MALT淋巴瘤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用RT-PCR方法试图揭示MALT淋巴瘤的部分分子遗传学机理,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MALT淋巴瘤的发生原理,了解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API-2及MALTI基因的变异检测及与疾病自然进程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 1.临床病例收集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近年收治住院的眼眶 MALT淋巴瘤病人 3 5例 40眼。男 19例 22眼,女 16例 18眼,男女比例 l.19;l。平均发病年龄 61.5岁Q4~88岁人所有病人术前行B超和 CT或MRI检查,术后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用 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根据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 MALT淋巴瘤。其中我们近一年收集手术切除新鲜标本 10例 12眼,术后立即冻存于液氮中保存备用。 二.临床资料分析 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年龄、性别、病程长短、预后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选用石蜡包埋的 MALT淋巴瘤 35例 40眼,切取 3 u m~5 u m厚的石蜡切片婊被于载玻片上,常规脱腊水化后用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了CD。。RA,CD凸RO,CD。,CD。阶kappa禾 lambda。全部抗体均为DAKO公司产 口p口。 4.新鲜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抽提总RNA,逆转录,PCR扩增,凝胶电泳,送基康公司测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一般情况:本组眼眶 MALT淋巴瘤 3 5例 40眼。男性多见,平均年龄为61.5岁。大多数起病缓慢,无明显症状,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2个月~15年,平均为 3.5年。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发生于眼眶 31例 32眼,结膜 4例8眼。主要症状依次为眼球突出 30眼 (7.5%),运动障碍 24眼(60%),眼红。眼干 11眼(27.5%),视力下降 6眼(15%),其中无光感 1眼(2.5%)。 -3。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2.影像学检查: l)超声检查:35例40眼行超声检查,其中24例29眼显示病变位于肌锥外,11例 11眼位于肌锥内。超声多普勒 CDFI检查显示:肿块血流较丰富,PSV—40.96士 4.97,EDV—6刀0土 4.72,RI=0.84土 0.13。 2)CT扫描:28例 31眼进行了 CT冠状十横断位扫描。眼眶 MALT淋巴瘤的CT表现有特异性,多数病例肿瘤位于眶前部或外上部,形状不规则,边界欠清,非均质,造影剂一致性增强。当肿瘤与眼球接触时,沿眼球环分布,既不压迫眼球变形,又与眼球界限不清。形成特征性的铸造样外观。 3)MRJ检查:16例m眼进行了MRI扫描,结果显示肿块包绕眼环及视神经。GDTPA增强后,病灶强化均匀明显,眶尖部分受累。显示图像同于CT,T水I为

阴洁[2]2010年在《眼附属器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68例病理确诊的Ⅰ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治疗经过、放疗疗效及预后情况。放射治疗设备为医科达公司的电子直线加速器,采用叁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剂量为20Gy-50Gy(中位剂量34 Gy),1.8Gy~2.0Gy/次,1次/天,5次/周,2-5周。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68例Ⅰ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男性44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1.83:1,中位年龄为58.5(21~83)岁,平均年龄56.46岁。病史最短15余天,最长12年。单眼58例,其中右眼30例,左眼28例,双眼受累10例。原发于眼眶40例,眼睑5例,泪腺11例,结膜12例。双眼发病的10例患者两侧发病部位相同。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0.1分64例,>12分仅有4例。2例出现LDH升高。2.本研究中放射治疗的初始反应和肿瘤发病部位对肿瘤的复发有影响,其中初始反应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放疗剂量都不影响肿瘤的复发。完全缓解43例,部分缓解25例。43例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无1例出现眼附属器的局部复发。66例在24个月内获得了在眼附属器的局部肿瘤控制。9例在4~97个月内出现了复发。其中4例出现眼附属器的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1例转移至颈部淋巴结,1例转变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移至颈部,1例转移至耳前淋巴结,1例转移至颌下腺,1例转移至胃部。4例局部复发者经过二次放疗后获得缓解,5例远处转移者经过化疗后4例病情得到控制。3.经过中位随访时间为55月(28~135月)的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91.3%,5年的局部控制率为9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4.4%,5年无复发生存率87.6%。本组研究中3例死亡,只有1例死于淋巴瘤。4.本组68例放射治疗期间6例出现轻度的角结膜炎症和照射野内的皮肤反应,20例出现干眼,5例出现白内障,2例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1例发生眼球萎缩。急性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与放疗总剂量有相关性(P=0.039),>30Gy组并发症远远多于≤30Gy组。结论:1.放射治疗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较好的局部控制。2.患者对放射治疗的初始反应和发病部位是影响其复发率的因素,其中初始反应是主要因素。3.放射治疗后长期的随访仍然是必须的。4.我们推荐30Gy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放疗的最适剂量。即使再次复发,放疗或化疗也可以作为成功的补救措施。5.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观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放射治疗的最佳方式。

陈怡楠[3]2017年在《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对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影响肿瘤组织对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37例,甲状腺7例,肺5例,眼眶3例,腮腺2例)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18F-FDGPET/CT图像。分析PET/CT诊断的敏感性,并将病人按性别、年龄、部位、分期、病灶形态进行分组,统计各组间FDG亲和性有无差异。并且分析不同部位的SUVmax有无差异,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Ki-67表达是否有差异,SUVmax与肿瘤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采用SPSS17.end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组间FDG亲和性差异时,采用R×C列表的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统计组间SUVmax和Ki-67差异,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查。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SUVmax与Ki67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54名患者肿瘤均为单原发,有9名患者经活检确诊。其中有8名患者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1名患者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另外45名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54个原发病灶中,24个(44.4%,24/54)病灶为FDG高亲和性,胃部的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的FDG亲和性(24.3%,9/37)明显低于非胃部(88.2%,15/17)FDG亲和性,P<0.001。肿块型病灶的FDG亲和性(91.7%,22/24)明显高于粘膜型(6.7%,2/30),P<0.001,并且胃部肿块型病灶的FDG亲和性(87.5%,7/8)明显高于粘膜表浅型病灶(6.9%, 2/29),P<0.001。不同年龄阶段(按联合国年龄划分规定青年组(≤44岁,37.9±5.1),中年组(45至59岁,49.2±3.5),老年组(≥60岁,66.2±4.7)),不同性别(男25例,女29例),早期(Ⅰ和Ⅱ)和晚期(Ⅲ和Ⅳ)间的FDG摄取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部位的SUVmax无统计学差异,FDG高亲和性组的Ki-67表达明显高于FDG低亲和性组(t=7.451,P<0.001)。SUVmax与Ki-67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表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FDG亲和性根据病灶位置、形态有所不同,非胃部的结节肿块型病灶的FDG亲和性较高,而大多数胃粘膜型病灶对FDG亲和性较差。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对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价值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影响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对18F-FDG亲和性的影响因素以及18F-FDG PET/CT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及18F-FDG PET/CT结果。分析PET/CT诊断的敏感性,PET图像通过肉眼观和半定量分析,半定量即测量病灶SUVmax。将病人按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组织浆细胞化与否,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各组间FDG亲和性有无差异。分析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病灶大小和无进展生存期有无差异。统计SUVmax是否与肿瘤增殖指数Ki-67表达程度具有相关性。采用SPSS17.end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FDG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SUVmax与Ki-67的相关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有无差异,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9名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24.3%)表现为FDG高亲和性即FDG摄取阳性。根据Musshoff分期,31个患者为Ⅰ期,3个患者为Ⅱ期,3个患者为Ⅲ期。出现浆细胞化的肿瘤组织(61.5%,8/13)FDG亲和性明显高于无浆细胞化的肿瘤(4.2%,1/24),P<0.001。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肿瘤大小有统计学差异,(t=-3.33,P=0.008)。不同年龄阶段(按联合国年龄划分规定青年组(≤44岁,36.3±6.7),中年组(45~59岁,50.1 士4.5),老年组(≥60岁,67.1±4.9)),不同性别(男20例,女17例),早期(Ⅰ和Ⅱ)和晚期(Ⅲ和Ⅳ),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23例)和阴性患者(14例)间的FDG亲和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Ki-67表达存在差异(t=-5.48, P<0.001)。SUVmax与肿瘤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0.818,P=0.007)。FDG亲和性不同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39, 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FDG亲和性与肿瘤浆细胞化,肿瘤的大小有关,SUVmax与Ki67表达率存在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增殖能力。FDG亲和性不同的肿瘤的无进展生存率有所差异,故18F-FDGPET/CT对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预后价值。第叁部分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及病理表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率。[材料和方法]搜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多中心经病理确诊的72名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72例患者中有56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6例为高度恶性的非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其中8例为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另有1例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术前CT、PET-CT图像,总结病灶形态学分型和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分析。另外根据生物学恶性程度不同进行亚组分型,分析组间影像特征的差异。[结果]72例PPL患者的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型32例,实变型18例,弥漫磨玻璃型3例,混合型19例,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组和非粘膜相关淋巴瘤两组间影像学分型无统计学差异。46例患者的CT影像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伴发支气管扩张4例;38例可见血管造影征;11例见晕征,14例见跨叶征,4例间蝶翼征。其中支气管充气征和血管造影征在低度恶性的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组的分布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的非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组(p<0.05),晕征在非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组中的分布明显高于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组(P<0.05)。5例粘膜相关性淋巴瘤中有4例病灶的FDG摄取高亲和性,SUVmax范围3.1 ~4.2,平均 SUVmax 为 3.6。[结论]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特殊征象中最常见的为支气管充气征,其次为血管造影征,另有跨叶征和蝶翼征。其中,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造影征和晕征在不同恶性程度的原发性肺淋巴瘤间的分布不同。

朱婧[4]2007年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瘤Bcl10基因的检测及其新的突变的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眼附属器是边缘带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较为多发的一个结外部位,在眼眶实体肿瘤中占10%~15%。可发生在眼眶、结膜、泪腺、眼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结外边缘带淋巴瘤(EMZL)的一种特殊类型。绝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经过缓慢,有着惰性的发病过程。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目前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仍然主要依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繁杂且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病变过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炎性假瘤、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等炎症疾病相混淆,在病程的把握和类型的判断上难以区分,病程迁延反复,病理学镜下形态对一些交界性不典型病变难以归类,从而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患者在反复发病的过程中长期给予激素治疗,效果不确定局部疼痛剧烈且引起全身各系统并发症,严重者终末期发展到全身Ⅳ期淋巴瘤而死亡。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欧美人种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多见。目前国外学者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发病机制,发现其与免疫学和遗传学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cl10基因参与了NF-kappaB信号通路激活,该通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在MALT淋巴瘤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通过检测中国人群眼眶、结膜、泪腺、眼睑部位的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Bcl10基因的存在,对照国外文献报道,从中发现新的突变。观察突变型Bcl10基因蛋白表达及与激活NF-kappaB通路之间的关系,探讨Bcl10基因新的突变和突变型Bcl10基因在MALT淋巴瘤诊断方面的意义,为明确Bcl10基因激活NF-kappaB信号通路在MALT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的依据。一、目的1.检测Bcl10基因在眼眶、结膜、泪腺、眼睑部位的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2.观察突变型Bcl10基因和NF-kappaB在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的蛋白表达和核定位,考察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突变型Bcl10蛋白的核表达对NF-kappaB信号通路的影响,推测Bcl10基因的突变所引起核表达导致NF-kappaB核转位在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二、方法1.收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眼科2005年~2006年间收治的病理诊断为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23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患者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10例为阳性组,正常外周淋巴结组织12例为阴性对照组。阳性病例组以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为诊断标准,双盲法经两位病理医师筛选纳入研究。其中23例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发病年龄62.31±11.23岁(40岁~82岁)。10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66.92±7.5岁(55岁~76岁)。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71.69±3.65岁(55岁~7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新鲜标本。术后取标本立即冻存于液氮中保存备用。2.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Bcl10基因的表达,双脱氧Sanger法行DNA测序,进入GENBANK BLAST比对分析,对照国外报道序列,发现新的突变类型。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免疫荧光(间接法)检测突变型Bcl10和NF-kappaB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的蛋白表达。4.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公司,TCS,SP2型)观察Bcl10和NF-kappaB表达的共定位。第1通道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最大吸收光谱488am,最大发射光谱520nm,为二抗标记鼠抗人Bcl10抗体,为绿色荧光;第2通道Cyanine3,最大吸收光谱543nm,最大发射光谱570nm,二抗标记NF-kappaBp65抗体,为红色荧光。DAPI染核,紫外光发射光谱360nm。5.数据用x±s表示。Bcl10基因的表达率、Bcl10基因的突变率在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Bcl10核表达和Bcl10突变率之间的关系、Bcl10核表达和NF-kappaB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所有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叁、结果1.阳性组43例研究对象中,21例(48.84%)检出Bcl10基因的cDNA表达,比较国外报道突变序列,发现有新的突变12例(57.14%)。分别是外显子294位核苷酸缺失129个碱基,导致编码蛋白区由正常全长233位氨基酸截短为99位氨基酸;该突变序列我们已发布于GENBANK (EF189176)。4例出现的同一种突变为:外显子638位核苷酸点突变G→A,导致编码蛋白区第213位氨基酸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外显子308位核苷酸点突变T→C,导致编码蛋白区第103位氨基酸颉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外显子368位核苷酸点突变T→C,导致编码蛋白区第123位氨基酸谷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外显子374位核苷酸点突变A→G,导致编码蛋白区第125位氨基酸苯丙氨酸突变为丝氨酸;外显子5位核苷酸点突变T→C,导致编码蛋白区第2位氨基酸谷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外显子412位核苷酸点突变T→C,导致编码蛋白区第103位氨基酸颉氨酸突变为丙氨酸。1例突变外显子145位核苷酸点突变A→G国外已见报道。10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中有4例检出Bcl10基因的cDNA表达,有1例发现外显子346位核苷酸缺失33个碱基,导致编码蛋白区第116位氨基酸到126位氨基酸的改变,是为mRNA的不同剪辑体。此例国外已见报道。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2例检出Bcl10基因的cDNA表达,1例检出新的突变为外显子638位核苷酸点突变G→A,与MALT淋巴瘤中出现4例同样的突变相同。12例正常外周淋巴结组织未检出Bcl10基因的表达。Bcl10基因的突变率在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Bcl10基因的突变率在不同的恶性程度组中差异有显着性(P﹤0.05)。Bcl10基因突变在不同发病部位之间、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阳性组中23例MALT淋巴瘤中, Bcl10蛋白在20例MALT淋巴瘤石蜡标本中表达(86.96 %),其中胞核和胞浆同时表达13例(65.0%);胞浆表达7例(35.0%),阴性3例(13%)。10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中,5例(50%)胞浆弥漫表达Bcl10。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1例(10%)胞核和胞浆同时表达Bcl10,3例(30%)胞浆表达Bcl10。阴性组12例正常淋巴结中不表达。Bcl10蛋白的核表达和Bcl10基因突变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Bcl10蛋白的核表达在不同的恶性程度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阳性组23例MALT淋巴瘤中,18例胞核和胞浆同时表达NF-kappaB(78.3%),胞浆表达5例(21.7%)。10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中,7例(70%)胞浆弥漫表达NF-kappaB。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1例(10%)胞核和胞浆同时表达NF-kappaB,5例(50%)胞浆表达NF-kappaB。阴性组12例正常淋巴结中均在胞浆表达NF-kappaB。NF-kappaB蛋白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的阳性率表达差异有显着性(P<0.05)。Bcl10蛋白的核表达和NF-kappaB表达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断层扫描的信息用SFP选项进行彩色叁维重建后,可见用FITC标记的Bcl10蛋白呈现点状或簇状绿色荧光颗粒分布于细胞核和胞质。用Cy3标记的NF-kappaB蛋白呈现弥漫红色荧光广泛分布于胞质。重建图像后,可见黄色荧光为Bcl10和NF-kappaB共定位,其中Bcl10和NF-kappaB共表达有13例。Bcl10和NF-kappaB的共定位表达呈正相关(P<0.05)。四、结论1. Bcl10基因在中国人群眼眶、结膜、泪腺、眼睑部位的MALT淋巴瘤、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有新的突变形式,共发现了12例新的突变,国内外未见报道。2例突变与国外报道相同。其中以第213位氨基酸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GGA→GAA)为主要新的突变形式;其次为截断型突变即由Bcl10的CARD结构域至C端截断,是为全长233位氨基酸截断为99位氨基酸。该突变序列我们已发布于GENBANK (EF189176)。2.本研究在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发现了新的突变证明Bcl10基因突变的检测灵敏于病理诊断,能在尚没有形态学改变及其他可鉴别指标下,判断出病变阶段和性质的改变,能对患者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为取得满意的疗效提供机会。3.突变型Bcl10基因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其蛋白见于核表达,并与NF-kappaB胞核共定位表达呈正相关,此结果与Bcl10核转位激活NF-kappaB转录入核引起细胞凋亡改变的理论是一致的,可作为早期诊断MALT淋巴瘤的灵敏指标。通过对Bcl10基因突变的检测,为明确Bcl10激活NF-kappaB信号通路在MALT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新的依据。

祝文文[5]2014年在《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VCP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 VCP)表达水平与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VCP对人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58例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眶内淋巴瘤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CP表达水平,并对VCP表达水平与患者复发情况及生存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来分析VCP蛋白表达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计算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即VCP蛋白表达水平,选取10例患者眶内肿瘤石蜡组织(5例×2组)抽提总RNA,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定量比较2组VCP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及Daudi细胞VCP蛋白的表达。应用特异、高效并操作方便的RNAi技术,以VCP作为基因靶点,对Raji细胞建立有效的RNA干扰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基因si-VCP转染Raji细胞,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从1n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评估Raji细胞VCP基因沉默效果;4.流式细胞术检测VCP基因沉默的人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率的变化;5.MTS法检测VCP基因沉默对Raji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1.58例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中13例(22.4%)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10-56个月,其平均值为39.5个月。8例患者(13.8%)死于肿瘤,4例患者(6.9%)死于与肿瘤无关的其他原因。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是70.7%、79.3%。5年无瘤生存时间为10-60个月,其平均值为54.7个月;5年总生存时间为24-60个月,其平均值为57.2个月。2.58例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眶内肿瘤组织VCP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2%到95%。VCP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的中位值为45%,低于或等于45%为VCP表达level1,高于45%为VCP表达level2。58例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眶内肿瘤组织VCP表达水平与患者复发(P=0.003)及肿瘤大小(P=0.008)密切相关。VCP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LDH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无B症状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同时,VCP表达level1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level2患者(P=0.001;P=0.032)。3.10例患者眶内肿瘤组织VCPmRNA表达水平与VCP蛋白表达水平一致,根据免疫组化结果level2组患者肿瘤组织VCPmRNA表达明显高于level1组(P=0.009)。4.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及Daudi细胞VCP蛋白表达较强。利用脂质体进行细胞转染,VCP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被抑制65%和57%,基因沉默效果肯定。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VCP基因沉默后,细胞凋亡明显增强。6.MTS结果显示,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VCP基因沉默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1.VCP是评价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2.利用脂质体介导si-VCP对人淋巴瘤Raji细胞靶基因VCP的抑制效果明显,VCP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从而使VCP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3.VCP基因沉默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人淋巴瘤细胞的凋亡,并降低细胞增殖能力。VCP在人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

齐丹[6]2017年在《AEG-1和LEF-1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AEG-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LEF-1(即淋巴细胞增强因子)在眼附属器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MALT)和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表达,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探讨AEG-1和LEF-1的表达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关系,其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两者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搜集1995年1月到2015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病理实验室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石蜡包埋标本和冻存组织,其中40例石蜡标本、8例冻存组织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其中石蜡标本20例、冻存组织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EG-1和LEF-1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AEG-1和LEF-1m RNA水平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结果:1.AEG-1的蛋白表达及m RNA含量:a.AEG-1阳性颗粒主要定位在细胞胞膜上,少量在胞浆内(图3)。b.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AEG-1的阳性表达率(62.5%)显着高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0.05,表1)。c.AEG-1的阳性表达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表2),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表达增加,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关。d.AEG-1 m RNA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显着高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0.05,图9)。2.LEF-1的蛋白表达及m RNA含量:a.LEF-1阳性颗粒主要定位在细胞胞核内(图6)。b.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LEF-1的阳性表达率(65%)显着高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0.05,表3)。c.LEF-1的阳性表达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表4),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表达增加,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关。d.AEG-1 m RNA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显着高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0.05,图10)。3.AEG-1和LEF-1蛋白表达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关系:AEG-1和LEF-1在眼附属器MALT组织中表达增高,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65%,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表5)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06。结论:AEG-1和LEF-1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两者表达成正相关,可能通过某种模式在眼附属器MALT中发挥作用。两种因子可能成为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诊断标记物,为眼附属器淋巴瘤病理诊断提供依据。

佚名[7]2004年在《眼科病理》文中研究指明S1-01结膜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治现状孙宪丽北京同仁眼科中心S1-02CD147/BasiginTAP63/NP63与眼睑基底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罗清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目的:研究CD147在眼睑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眼睑BCC中MMP2的表达,分析其生成与CD147表达的关系;研究ANP63/TAP63在眼睑BCC和表皮中的表达,以揭示其在表皮更替和眼睑BCC发生

季红[8]2011年在《X线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取与眼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性较为相似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作为实验对象,观察不同放射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对DLBCL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从而初步探讨X射线对DLBCL细胞的作用,进而为其放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DLBCL细胞复苏,观察细胞形态,了解生长情况和特性。2、用0 Gy,2 Gy,4 Gy,6 Gy,8 Gy五种不同剂量分别作用于DLBCL细胞,在6,12,24,48,72,96小时观察DLBCL细胞的形态变化,同时应用MTS/pms比色法观察不同剂量照射后DLBCL细胞在不同时间的OD值,并计算细胞存活分数。3、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和照射后不同时间对DLBCL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影响。结果:1、复苏的DLBCL细胞生长良好,传代稳定,细胞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不同剂量组的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在同一作用时间内剂量越大,OD值越低。经统计分析,8Gy照射组自6小时起,6Gy照射组自24小时起,4Gy照射组自48小时起,2Gy照射组自72小时起,OD值就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照射组随着剂量的增大,细胞生长越缓慢。同时随着照射剂量增大,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存活分数下降也越明显。3、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在G2-M期,各照射组在6小时均呈现相对较低的比例(<17%),自12小时开始,各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8Gy剂量组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直到48小时也未见恢复,而2Gy、4Gy和6Gy剂量组在6-24小时内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至24小时后开始有所恢复。4、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照射剂量越大,细胞凋亡指数越高。同一时间,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增加。5、将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综合分析发现,在照射后12h,4Gy,6Gy和8Gy照射组开始出现明显凋亡,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合细胞周期曲线图,发现G2-M期自12h开始出现明显阻滞,提示凋亡可能主要来源于G2-M期。结论:1、X射线对DLBCL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X射线对DLBCL细胞的周期影响主要是产生G2-M期阻滞。照射剂量越大,周期阻滞越严重,阻滞时间也越长。3、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增高。4、DLBCL细胞在X射线照射后,随着G2-M期的启动,细胞凋亡也相继被启动,从而发生延期的间期凋亡。5、通过对DLBCL细胞周期和凋亡的研究,发现分割放疗以及特异性缩短G2-M期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对肿瘤细胞起到更大的杀伤作用,从而为DLBCl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高焱[9]2017年在《MTDH与β-catenin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MTDH、β-catenin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相关性,探索二者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1999年06月至2015年12月手术切除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作为实验组(n=3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组织作为对照组(n=20例)。两组中MTDH与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PCR法与免疫组化法检测。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MTDH、β-catenin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并探索MTDH与β-catenin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MTDH与β-catenin的m 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1);MTDH与β-catenin蛋白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5/30)、26.67%(8/30),而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0(0/20),其差异存在显着性(P=0.003,P=0.033)。并且MTDH与β-catenin的表达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Ann Arbor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在Ann Arbor临床病理分期Ⅰ-Ⅳ的患者中,MTD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36%(8/22)、83.33%(5/6)、100%(1/1)、1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β-catenin的阳性率分别为13.63%(3/22)、50%(3/6)、100%(1/1)、100%(1/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而MTDH与β-caten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均无关(P>0.05)。并且MTDH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35)。结论MTDH与β-catenin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增加,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均与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MTDH与β-catenin的高表达可能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MTDH与β-catenin的表达为正相关关系。联合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徐青[10]2003年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分类,MALT型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眼附属器淋巴瘤在眼眶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居第叁位。长期以来,其分类和诊断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其治疗的不及时、不准确和预后判断的偏差。为了更好的、有目的进行治疗,对其进行新的分类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十分必要。本组实验研究根据最新的淋巴瘤WHO分类,采取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34例曾诊断为眼附属器淋巴瘤病例重新分类,除1例为粒细胞肉瘤外,均诊断为淋巴瘤。对其中最常见的29例MALT型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和相关的预后指标Ki-67和P53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结果 1.根据WHO新分类,本组33例眼附属器淋巴瘤中,29例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87.9%。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6.1%。浆细胞瘤1例,T细胞淋巴瘤1例,各占3.0%。结果提示眼附属器淋巴瘤以MALT型为高发,其它类型相对少见。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2.29例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和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差异无显着性。在病理学的诊断中,29例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不表达T细胞标记;免疫球蛋白轻链K或人限制门例;PCR检测单克隆增生 15例,无特异表达 14例。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有7例同时表达B细胞标记和T细胞标记,且T细胞标记物表达率超过30人 免疫球蛋白轻链K和人不同程度有表达;PCR检测呈多克隆增生。结果提示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较重要,单纯形态学难度较大,需借助于蛋白及基因水平工作。 3.在与胃肠MALT型淋巴瘤的比较研究中发现,29例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M-67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和55.2%;15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m-67和 P53阳性率分别为 73.3%和 60%,后者略高于前者。胃肠 MALT淋巴瘤的 Ki-67和 P53高表达(+++,++++)的比例较高,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15例胃肠MALT淋巴瘤有5例出现转化,29例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从形态学及细胞增殖活性表达均未见有高恶转化,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果提示胃肠道MALT型淋巴瘤中存在高恶转化的改变,眼附属器淋巴瘤MALT型基本不存在高度恶性转化改变。 结论 WHO新分类适合用于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分类,MALT型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型。在诊断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时,必须注意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经济、适用和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与胃肠MALT型淋巴瘤相比,发生高恶转化率明显低,Ki-67和P53表达率低,提示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张彩霞. 第二军医大学. 2003

[2]. 眼附属器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D]. 阴洁.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3]. 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病理相关性研究[D]. 陈怡楠. 第二军医大学. 2017

[4].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瘤Bcl10基因的检测及其新的突变的意义的研究[D]. 朱婧.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5]. 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VCP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D]. 祝文文. 青岛大学. 2014

[6]. AEG-1和LEF-1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表达及意义[D]. 齐丹. 青岛大学. 2017

[7]. 眼科病理[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8]. X线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 季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9]. MTDH与β-catenin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高焱. 青岛大学. 2017

[10]. 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分类,MALT型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指标的研究[D]. 徐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眼眶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