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抓住导的时机、实施导的策略例谈论文_王倩倩

语文课堂抓住导的时机、实施导的策略例谈论文_王倩倩

王倩倩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学 311400 

摘 要:教师注重把握导的时机,优化导的策略,对学生课堂学习至关重要。导的时机与策略是多样的。本文从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学生的思维有偏颇或错误时、学生思维浮于表面时、学生思维不全面时四种情况进分析,简述了课堂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导的时机 导的策略 思维

一、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抓住导的时机、实施导的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将教师自身定位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也存在不少走极端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刻板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2016年暑期,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鲜出炉,这套教材倡导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式。笔者认为教读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基础,教读是教师带领着学生阅读,是教师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自读是学生将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多方面,而教师是否能够抓住导的时机,采取合适的导的策略,可以说是几乎贯穿整堂课的。正所谓:“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种阅读指导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注意捕捉有效的信息,及时判断并做出反映,有效地采用导的策略。并且不管什么课型,都是离不开老师的有效介入、引导。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介入指导,本身就不矛盾,教师有效的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

二、教师导的时机、导的策略

1.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握导的时机、优化导的策略理论内涵。

(1)根据学生的回答、反应,我们可以将导的时机归为以下几类:①学生回答问题,思维不全面时;②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③学生意见有分歧时;④学生的认识有偏颇甚至是错误时;⑤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浮于表面时。

(2)导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追问;②点拨;③补充;④改变问的方式;⑤降低难度,将问题分化为一个个小问题;⑥勾连前后语境;⑦给信息、提示,铺设台阶、搭建桥梁;⑧启发、移情、示例;⑨暗示、重复说过的话;⑩重组板块。

(3)考虑到导的时机和策略较多,本文主要论述其中四种:①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用示例、移情、启发的策略;②当学生的思维有偏颇或错误时,采取勾连前后的语境的策略;③当学生思维浮于表面时——适时补充、追问、点拨;④当学生思维不全面时,改变问的方式。

2.思维陷入困境——示例、移情、启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陷入困境。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者是面对教师的进一步追问的时候,全场变得鸦雀无声,连平时思维最活跃的学生也不知如何做答。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导,教师可以采用示例、移情、启发的方式。所谓“移情”,在此指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通过教师示范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最好是来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师:在这句话当中,我们能否把彼此推着挤着,改为彼此挤着推着呢?生:不能。师:那哪位同学能够来说说这里的推着挤着为什么就不能互换位置呢?学生面面相觑,露出苦思冥想状,最后都低头沉默。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大家小时候,尤其是男生,应该都喜欢课间在一起玩耍吧!老师这样说,是不是勾起了大家的童年回忆呢?可能特别喜欢在教室门口玩,喜欢你推我、我推你,挤在一起。那么我们想,如果是别人先推你,又过来凑到一起,这样好呢;还是先凑到一起,最后你推我,我推你,把人推开给人的感觉好呢?生:老师,我好像知道答案了。师:那你来说说。生:先推着体现了这些花儿像孩子一样顽皮、活泼可爱,后挤着说明他们之间关系还是很亲密、很友好的。师:所以说乍一眼看,只是位置的互换而已,但是仔细深入思考,会发现在表达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你说得挺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这是我在参加富阳区初中语文初级教师90学时培训时,我们七年级组的章老师执教的一堂研讨课。在这堂课上,当被问到为什么推着挤着不能互换位置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困境,整个课堂一下子变得很安静。就在这个时候,章老师快速地做出反应,以学生小时候经常挤在一起玩为例进行示范启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体验,然后将这种情感体验适用到本文的研读中,可谓是找准时机又行之有效。在章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又开始活跃起来。

3.思维偏颇或错误——勾连前后语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思维认识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当然,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文本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太远,学生无法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也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立足于全文的高度来理解字词句,缺少了联系前后文的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勾连前后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个别关键的字词句。

[案例] 师:同学们,请问作者这里为何要强调黑布呢?生:黑布写出了小帽和大马褂的材质,它们是布做的。师:哦!你关注到了布这个字,我们在此更要关注另一个字。生:黑,黑强调了颜色。师:对呀,那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黑色呢?生:因为黑显瘦啊!师:那大家都觉得作者在这里用黑这种颜色,是为了说明父亲希望自己看起来瘦一些吗?生:好像不对。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生:因为前文说作者的祖母去世了,所以作者的父亲当时应该是在守孝,所以穿黑色。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快,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呢?黑色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生:黑色是庄重严肃甚至是压抑的。这应该和作者的父亲当时的心情有关系。师:你的解读又进了一层,你由黑色读出了父亲当时的心情。……

这是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一个教学片断的实录。说实话,其实我原本以为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强调是黑布小帽和黑布大马褂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课代表)站起来,居然很自信地说是因为黑色显瘦。当时我就知道她肯定是因为受到我们当今社会穿黑色衣服显瘦这一观念的影响,而没有去关注文本本身,没有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我就提示他们要联系上下文,勾连前后文去寻找答案。

4.思维浮于表面——适时补充、追问、点拨。在解读文本难点的时候,学生的理解与领悟往往会出现浮于表面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于文章中心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可能是缺少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这时,再让学生去文中找答案是很困难的,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补充背景资料,并且进行追问与点拨。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地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有一定的预测与准备,在需要补充资料的时候能够娓娓道来。

【案例】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字是什么意思呢?生:我觉得是一种闲情逸致,因为没有一定生活情调的人是不会懂得欣赏大自然的景色的。师:嗯,你讲得有一定的道理,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生:我觉得是闲着无事可做的意思。(部分学生表示惊讶)师:哦!你的说法倒也独特,同学们好像对你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生:老师,我不赞同他的观点,课下注释中提到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他是被贬官的,所以我觉得他是被迫闲下来的,并不是他自己不想做事情。师:你关注到了课下注释,能够结合现有的资源来理解这个闲字,很了不起,所以这里的闲是被闲下来,是被迫的。刚才这位同学提示我们要关注课下注释,老师也想再补充一些关于苏轼当时的情况。他被贬官黄州期间,生活是很艰苦的,也没有公事可做,满腹才华得不到施展(播放苏东坡纪录片黄州时期的相关视频)。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个“闲”。生:老师,我读出了一种自嘲的味道,他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师:很好!还能读出什么味道呢?生:老师,我感受到了一种悲凉的心境,因为被贬官,才华不得施展,再参考刚才您给我们看的视频,我觉得他的内心是有一丝悲凉的。师:你能够从这“闲”字中读出悲凉,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老师,我觉得苏轼没有一味地悲哀,刚才同学也提到了他有种自嘲的味道,所以我觉得,适度的自嘲反而是乐观的一种表现。师:你能够综合以上同学的理解,读出乐观,真厉害!……

这是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的教学片段,对于闲人的“闲”字的理解与品读,其实是多元的。因此,我在学生关注到了课下注释之后,适时地给他们讲解了苏轼当时的情况,还给他们观看了《苏东坡纪录片》黄州的相关片段,让他们对苏轼的心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闲”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感受到了苏轼的自嘲、苏轼的乐观。

5.思维不全面时——改变问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限制,思考的角度会不全面。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导的方式还是蛮多的,比如追问法、示例启发等。在此,我举转变问的方式这样的一个案例,看看教师是如何把握导的时机,通过转变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的。

【案例】……师:请问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我一行人当时的心情?生沉默。师:那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几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看看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中说山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内心也是迷茫的。师:你关注到了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你能具体说说是哪一个词语吗?生:迷茫。师:所以说,迷茫这个词表面是在写山,实际更是暗指当时我的内心也是迷茫的。这样环境描写的例子,我们以前其实也碰到过啊!还记得《羚羊木雕》中的那个“月光冷冷”吗?其实更冷的是作者的内心啊!那还有没有补充呢?生:老师,我关注到了第六自然段。“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我觉得这里的景色是很唯美的,说明当时作者的内心也是从之前的担忧到了现在的平静。师:好一个唯美,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当的环境描写是能够衬托当时人物的心情甚至是性格的。

这是我在参加校教研活动时听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关注文章开头部分,梳理人物的心情,学生都马上去找能够直接体现人物心情的语句,可是没有学生去关注环境描写。这个时候,我发现教师就改变了问法,直接让学生去关注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迷茫本身是用来形容山的,其实更是能够突出当时看到这连绵不断的山,我的内心是迷茫的。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教师示范学过的例子之后,学生还找到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句话,他感受到了画面的唯美与欣赏此画面的人内心的趋于宁静,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总之,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抓住导的时机,适当地运用导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永顺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吉林教育,综合,2011,10。

[2]沈小玲 语文课堂引导策略例谈.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10月,上。

[3]教育部 审定 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语文7-8册。

[4]教育部 审定 2016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7-8册。

论文作者:王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抓住导的时机、实施导的策略例谈论文_王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