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EPC信息化管理技术项目应用论文_刘贵辰1,郭占勇2

装配式建筑EPC信息化管理技术项目应用论文_刘贵辰1,郭占勇2

1天津市腾达楼宇自控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质量,进而选择更加环保的施工方法以及建筑安装等。因此,装配式建筑成为我们施工的首要选择,在我国它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还需要对它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发展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装配式建筑EPC信息化管理应涵盖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装配式建筑建设项目的全产业链条,通过互联网平台结合大数据分析将数据、权限、业务三者进行关联,以BIM轻量化模型为数据载体进行各EPC环节的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是通过BIM轻量化模型将各项业务数据进行关联,通过结合VR、AR、全景、三维渲染技术全方位展示建筑项目的全过程。中建科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装配式建筑EPC信息化管理技术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2 BIM技术的应用原理和优势

BIM技术的应用原理为,应用专业设计软件建立项目工程的3D模型,然后在软件的应用中,开展针对该3D模型的方案优化、碰撞试验等,确保建筑的设计合理性。之后向软件中添加工期、施工投入等信息,构建出项目工程的4D模型,帮助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选择最佳施工方案。BIM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首先能够消除建筑设计中的不合理结构,尤其是对于冲突的管道、墙体等,通过碰撞试验能够完成对建成3D模型的优化和处理工作,保证施工人员能够按照设计方案建设项目工程。其次实现项目工程中所有内容的分析工作,尤其是在施工方案选择中,输入工期、投入人力等信息后,BIM系统能够制定施工方案,帮助项目管理人员选择合理方案。最后BIM技术能够实现工程项目的即时管理,当前的BIM技术已经开发了移动管理系统,现场监管人员发现施工问题后,将问题及时提交,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可以及时的对问题处理并作出响应。

3 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EPC模式的优势

(1)实现工程建造系统化。EPC模式的优势在于系统性的管理。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通过构件生产和装配施工的前置协调,进行系统性的策划与设计,满足后续构件生产、装配施工、采购等环节的要求,实现工厂规模化生产、现场精确化高效化装配和一体化装修,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上的优势。(2)降低组织协调管理难度。EPC模式下,由于总承包方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等全过程,能够全面统筹协调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目标不一致带来的的协调、沟通困难等问题。(3)提高建筑质量与安全。EPC模式下,设计阶段就系统考虑构件生产、装配等后续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实现对生产质量、施工质量以及安全进行事前控制;通过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提升了生产、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项目的质量、确保安全生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EPC施工中的应用方法

4.1 设计阶段应用方法

3D模型的创建,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建筑的用途、占地面积、朝向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设计标准开展建模活动,另外在当前开发的很多BIM技术软件中,都能够与CAD等软件对接,所以也可应用传统三维绘图软件完成3D模型建设,再将建成的模型导入BIM软件中。模型碰撞试验开展中,应用BIM技术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在平台的运行中,能够将不同的构件模型交互与合并,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协同设计水平。在后续的研究中,应用BIM技术碰撞软件分析BIM模型,通过系统中的模拟技术分析是否存在碰撞区域,当软件报错时,及时开展方案优化工作。为建成的3D模型进行子系统分割和整理工作的对象。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一般会在建成建筑物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完成后续的施工项目,所以在设计中,需要分散建筑中的各个报采购件,以确定这类构件的参数。

4.2 构件生产阶段应用方法

装配式最主要的构件为预制构件,在BIM技术的应用中,由于已经完成了3D模型的分割和整理工作,所以能够确定各个区域的预制构件参数和生产要求,完成该项工作后,将各类预制构件的工程图纸发送给生产厂家,让厂家能够根据设计的图纸生产构件。对于其余构件来说,借助BIM技术能够将各类构件从整个工程模型中提炼出来,构件的生产厂家和施工人员按照图纸上的相关要求生产和处理构件,确保构件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的相关要求。构件生产阶段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管理工作,由于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被损坏,需要开展针对运行过程的监管工作。本文应用的方法为,在构件的运输车辆上设置监管芯片,在构件完成运输后,检测人员分析构件的运输质量,并扫描车辆的基本信息,发现某车辆运输的构件损坏严重时,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交涉,找到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4.3 施工阶段应用方法

在工程项目设计中,已经选择了最佳的施工方案,在施工中需要完全按照这一方案落实各项工作。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首先为构件检查和分析,本文提出的方法为,在构件中设置RFID芯片,这种芯片存在唯一编码,构件检查和安装时,施工人员使用扫描设备记录芯片编码,与BIM软件中的编码对比,确保施工方案被有效落实。由于BIM技术中融入了模拟技术,所以在施工中,可以应用该项技术模拟整个施工过程,找到施工难点,加强对施工难点的管理力度。另外现场监管人员应用移动设备将施工信息上传到BIM平台中,通过对比的方式确定施工质量。在完成各阶段的施工工作后,需要验收已经完成的施工项目,该工作从两个方面开展,其一为针对相关系统的质量检测,在该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实际施工参数和3D软件中的各项参数,分析系统中各个构件的施工质量。其二为完成现场监管人员上传数据的分析工作,当发现记录的信息能够满足施工方案中的各项要求时,则可确定该子系统通过验收。

5 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工期短,还要环保、污染小,普通的传统建筑满足不了这一要求,而装配式建筑恰好避免了这些缺点,这也使它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逐渐有了完整的、标准的建筑体系,并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想而知,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乃志,陈桂凤.钢渣-矿渣复合对装配式建筑用灌浆料性能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8(12):119-121.

[2].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北分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成功召开[J].混凝土,2018(12):106.

[3]熊璠.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36):96.

[4]陈劲,程前,翟立祥,徐立丰,林政,韩俊.交错桁架-钢框架混合体系在某装配式建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S2):65-71.

[5]陈姗姗.住建部开展评估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J].就业与保障,2018(24):4.

论文作者:刘贵辰1,郭占勇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装配式建筑EPC信息化管理技术项目应用论文_刘贵辰1,郭占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