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胸痹38例的疗效观察论文_彭国军

衡阳市祁东县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衡阳 421600

【摘 要】目的:分析中医综合疗法在胸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胸痹患者中抽选实施中医综合疗法的3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实施西医疗法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疾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疾病缓解率、并发症率分别为92.1%、5.3%,对照组的疾病缓解率、并发症率分别为73.7%、21.1%,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胸痹患者中医综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病症提高疗效,值得借鉴。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胸痹;临床疗效

胸痹是临床的一种特殊性病症,胸闷、胸痛、气喘等为主要特征,降低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即便病症发生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易反复发作。以往,该病均借助西医疗法治疗,但效果不明显[1]。近年来,通过对该病症的不断探究发现,中医综合疗法可获得显著效果。下面将我院接收患者的资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胸痹患者中抽选实施中医综合疗法的3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女性、男性患者分别14例、24例,年龄段32-72岁,平均(50.3±1.6)岁;疾病史1-15年,平均(7.5±0.3)年;合并症:6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3例慢性心力衰竭;实施西医疗法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女性、男性患者分别15例、23例,年龄段32-73岁,平均(50.4±1.7)岁;疾病史1-16年,平均(7.6±0.4)年;合并症:7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3例慢性心力衰竭。2组患者的合并症、疾病史等临床资料统计无区别,P>0.05。

1.2疾病诊断 ①入选标准:76例患者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伴有程度不同的气短、胸闷、胸痛等病症;②排除标准:药物过敏、配合度差等患者排出本次调查。

1.3方法 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疗法: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天2次,每次20.0mg,持续1个月;38例试验组患者则于该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疗法,包括:

1.3.1中药内服 ①对于胸闷胸痛,气短的患者来说,需将活血化瘀、化痰作为治疗原则,药方:党参、茯苓各15g,法半夏12g,陈皮、丹参、郁金、竹茹、枳壳各10g,三七粉、甘草6g;②对于偶尔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的患者来说,需将养阴益气、通络作为治疗原则,药方:黄芪、丹参15,麦冬、三七粉10g,红参8g,五味子5g;③对于胸闷、胸痛左右窜通的患者来说,需将活血行气作为治疗原则,药方:当归15g,桃仁、牛膝、柴胡12g,川芎、赤芍、地龙10g,红花8g;④对于偶尔胸痛,伴有口干口臭等症状的患者来说,需将活血、清热解毒作为治疗原则,药方:丹参20g,赤芍、生地、川芎各10g,黄连、红花、毛冬青、虎杖各8g,药物煎服,每天1剂。

1.3.2穴位贴敷 ①药物:川芎、赤芍、白芷各2份,附子、没药、红花、桃仁、地肤子各1份,选取患者内关、至阳、膻中等穴位。且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取穴,气阴两虚患者添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气滞血瘀患者添加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气虚痰多患者添加丰隆、足三里等穴位。将所有药物研磨成粉,装入瓶中备用。取适当冰片,将醋、生姜汁捣成糊状,加入适量药粉搅拌,放于敷贴上敷贴穴位,每天1次,每次5小时,持续1个月。

1.4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标准:胸闷、气短等症状消退,症候积分减少7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控制;胸闷、气短等症状减少,症候积分减少4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未变化,症候积分减少不足40.0%,表明疾病治疗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数据录入版本为SPSS18.0的软件包中,疾病效果、并发症属于计数资料,数据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借助卡方进行检验,P<0.05,统计有区别。

2结果

2.1临床效果评估 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经由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疾病的缓解率分别为92.1%、73.7%,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3讨论

胸痹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临床病症,轻则出现短暂的胸闷、胸痛症状,重则疼痛加剧,或绞痛,还伴有程度不同的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降低生活质量[2]。近年来,该病症发生率逐渐增加,甚至趋向于年轻化。以往,临床对于该病症均实施传统的西医药物处理,然由于系列因素的存在,效果无法满足需求。故而,需加强该病症疗法的探究力度,以提高疗效挽救患者生命[3]。

中医认为,胸痹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疾病病机多为气血不足、阳气亏虚或心脉不通,最为引发胸痹,常因饮食不当、过度疲劳、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因此,中医将活血化瘀、补血益气作为疾病的治疗原则。现代医学表明,冠心病是由冠脉狭窄引发的病症,因心肌大量缺血诱发心绞痛,由此可见,通络受阻、血气不畅是病症的主要病机[4-5]。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紧密连接,相互影响,故讲究辨证施治。并且,辨证施治过程中活血化瘀的方法贯穿各个类型,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胸痹病症,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川芎、三七粉、丹参等药物为主,不但可增加血液流动总量,还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另外,气血不足是胸痹病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故治疗过程中还需兼顾患者心气,尤其是老年患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经由疾病治疗后,好转率为92.1%,和对照组好转率的73.7%相比,P<0.05,统计有区别,说明:中医汤剂、敷贴疗法的联合应用,可直到病灶消除病症,提高治疗效果;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来看,试验组的发生率为5.3%,和对照组发生率的21.1%相比,P<0.05,统计有区别,说明:中医综合疗法的实施可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

综上,临床给予胸痹患者中医综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病症,提高疗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彬,魏冬梅,尹钢,等.自拟方胸痹饮治疗136例气虚痰瘀型胸痹病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3,41(3):158-159.

[2]彭萍云.自拟活血化瘀胸痹汤治疗胸痹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1-82.

[3]马尚伟.通脉养心丸加藿香正气胶囊治疗胸痹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52-853.

[4]周臻,司晓晨.疏肝理气活血法治疗胸痹[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108-110.

[5]常志强,张良,王华,等.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宣上畅中法治疗胸痹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4):46-48.

作者简介:

彭国军(1975年5月),男,籍贯:湖南祁东,单位:祁东县中医医院,科室:神经内科;邮编:421600;专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方面研究;

论文作者:彭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胸痹38例的疗效观察论文_彭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