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发展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
全丽波 贵州省铜仁学院
摘要: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高校教育的水平,文章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综合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及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起到的本质作用,在对此进行的探讨下,提出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建设;转型升级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方案规划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能进入世界前列,让我们国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方案的提出为高校建设指明了新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的重要信息基地,图书馆要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提升,建设学科服务这样才能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新形势背景下,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部门,也需要建设一流学科发展的图书馆转型升级。因此,一流学科服务开始被各个高校所重视,如何开展在学科服务建设中取得进展也是图书馆的规划目标。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转型的重要性
图书馆在以前强调的是关于是参考咨询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随着新时期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这些信息服务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现在的学术环境和交流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已经从以往的检索系统转化为现在的以用户为中心[1]。学科服务是一种特定学科的服务模式,是由高校图书馆推出的。目前的大多高校学科馆员是采用一个或多个学科馆员来对接服务一个学院。用户人数数量多,目前的学科馆员还远远不够,并且和用户的需求也存在一些差异,具有广泛性,传统的学科服务,类似于简单的问题咨询,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多元化的需求,一流学科服务建设需要转型和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用户行为习惯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大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越来越转变为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提供适时的服务,高校图书馆面对当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也在面临挑战,因此只有不断精准化服务质量和内容,才能突出学科服务建设的专业化,把用户需要作为基础核心,以此来建立一流的学科服务模式[2]。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本问题研究
学科服务开始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标配模式。图书馆在高校充当重要角色,和各院系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是促进图书馆转型和升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科服务还不够完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服务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于复杂的形式需要读者花很大精力了解参与方法,让人望而生畏。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力求简化形式,降低门槛,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为防止读者由于书籍的原因而无法参与,活动期间读者阅读的图书由读者自己选择,而非所有读者共读一本书。既保证了阅读的存在,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诉求,将阅读推广活动对象从书转移到人身上,学生本人才是活动的主体。[3]由于选择图书的不同,读者在活动中缺乏共同话题,讨论热情不高,会产生孤军奋战的错觉,缺乏与其他读者的互动,因此在活动中灵活地设置了每日话题供大家讨论,增强活动的集体性。同时,为了将读者做不同层次的区分,通过征集书评的形式,鼓励读者深入阅读。
(一)不受重视。 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面向院系开展了学科服务,但是作为一个教辅部门,师生用户对学科服务的内容不熟悉、对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表示怀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相比较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种种因素导致了获得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导致学科服务内容水平较低,因此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学术服务基地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五)学科服务内容单一。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是管理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查新和资源推荐以及其它方面的简单服务上,也满足了当时用户在一些方面的需求。随着双一流方案的提出,这种浅层次的学科服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转型和升级程度一般,并不能完全适应一流学科建设要求。
伴随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各个院校越来越重视与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人才的引进与评估、科研成果评价、学科建设与规划等相关方面数据都需要作为参考与评估,但是目前高校的内部职能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等,仅仅通过自己部门的自身能力无法为高校提供全部的数据,刚好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本校其他部门收集整理科研报告和数据,尽可能提供相关结果作为参考,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决策支持及科研支撑
(四)学科团队的素质有待提高。 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发展迅速,单纯的靠某一个学科馆员来完成对口学科的服务是不太现实的,再者高校的学科馆员门槛低,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对于招聘学科馆员的学历水平开始提升,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有部分学科馆员还是学历较低,真正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三)服务主动性不强。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用户,服务工作是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只提供单纯的信息服务,或服务模式单一,只是等待用户上门,没有积极主动的服务观念,使得师生用户不了解高校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因此师生用户群体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并不了解。
在制造企业中,制造车间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制造的效率和能力。在制造车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手工制造阶段和管道小规模生产阶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体,数字化车间建设已成为制造车间改革的主要方向。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
(二)跟风形式。 学科服务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因此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陆续开始展开这一项服务建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和其它高校图书馆一样开展此服务,跟风效仿形式严重,因此可能造成学校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的不满意,也花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近年来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认为,心肌缺血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为血流不畅、气机不畅、心脉瘀阻、气血两虚,导致心肌缺血。瓜蒌薤白桂枝汤是中医临床用于心肌缺血的常用方剂,主要成分为:水蛭粉、瓜蒌、白术、枳壳、半夏、薤白、黄芪、葛根、丹参。水蛭粉可防止血栓的发生;瓜蒌,半夏可降低血压,消除湿气;枳壳可扩血管;黄芪可补气利尿;葛根可抑制血小板的集聚;薤白具有温通心阳的效果,所以瓜蒌薤白桂枝汤可加强患者抵抗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的能力[5]。
(二)提高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始于21世纪,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确定、查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图书馆是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中,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变以往课程里的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现今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公开课或选修课,无法了解学生具体需要,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并不佳。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教育时,要尽可能将服务人员进行明确的层级划分,开展差异性服务,以此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低年级的用户群体几乎没有接触过有关的信息素质教育,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并不太了解,不知道如何更大化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相关人员要向学生介绍资源的检索,馆藏分布等,促使学生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开展科学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开展教育主要有信息检索,合作课堂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3]。
(三)重点学科文献用户需求
吸收法是利用VOCs气体在某些溶剂中的高溶解性,采用高沸点、低蒸汽压的其他液态有机溶剂气体进行吸收净化,再通过精馏等方式进行分离[4]。
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满足重点学科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要求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图书馆相联系,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衡量学科服务的重要指标。要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职能建设的完善,就要对文献资源保障有所选择,保证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重点学科相关的文献资源,要在馆藏数量上充分的考虑和衡量。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对馆藏重点学科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地分类统计,计算出重点学科中文图书、外文图书、核心期刊的数量和种类,确保收录的文献资源范要系统全面,并且对于相关学科文献资源也要有选择的收藏,建立科学的学科保障体系,对于一些特色学科要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数据,这样收录的学科文献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四、小结
在“双一流”政策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的一流学科服务建设也提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找到符合自身的学科服务模式,不断深和创新,从而让学科建设可以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琳.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服务与管理转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02):98-100.
[2]李燕,魏群义,孙锐,王英.高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策略与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7(09):51-57.
[3]舒婷.“双一流”政策下的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6):43+86.
作者简介: 全丽波(1977.08-),女,苗族,湖南衡阳人,本科,贵州省铜仁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