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码:420115198308030092
摘要: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升华的孵化器。校园建筑设计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体现。在关注建筑和大自然关系的同时考虑到用户的体验需求,确保建筑人文方面正常运行。校园内建筑现在正在趋向多元化功能,尤其是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有适合的方法去适应改变,确保其能够符合世界潮流。基于此,本文对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创新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建筑 多元化 科技化 创新
引言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技术升华的孵化器。校园建筑设计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体现。近年来学校建筑设计愈发引起行业关注和研究,体现了学校建筑设计中的人文色彩,体现了我国当代学校建筑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1实践中的学校建设设计概述
在开展学校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了解其相关内容,促使其设计工作开展更加高效。实践这类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内容包括:
1.1学校建筑设计中,通过与教育方面同步发展的充分考虑,能够使其设计中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并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1.2学校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创新理念、人文气息等要素的考虑,提升其设计方案的潜在应用价值,全面提升其科学设计水平;
1.3在对学校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设计成本的经济性等方面入手,有效开展学校建设设计工作,控制好其设计过程,从而满足学校发展中对建筑物高效利用方面的实际要求。同时,应对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有所了解,并落实其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确保这类建筑设计工作各环节的良好状态。
2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
2.1教学空间较为灵活
随着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探索方法,如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及信息化教学等,这就要求更多元化、更高效化、更科技化的教学空间以适应当代教学活动的需求。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需要使用诸如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甚至需要安排实时在线多媒体课堂教学。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教学活动的需要,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言教室。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多功能教学空间、多维度视听设备及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载体平台。
2.2人文气息比较浓厚
一个学校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校建筑设计应注重文化元素的表现。校园公共空间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同时应丰富校园公共空间的建筑小品、绿化景观的设计,利用校园内雕塑、符号等多种手法综合体现、弘扬学校文化内涵。例如,学校的教学楼内共享空间的设计,利用公共交通空间局部适当扩大,创造学生课余课间的休憩及交流共享空间,活跃校园氛围,通过校园环境内的全方位校园文化宣传体系鼓励学生艰苦学习建立正面的意识指引。此外,学校的餐厅的设计可以拓展其功能和业态,不仅是一个就餐的场所,也可以举办地方性大中型会晤会议或活动,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2.3温馨的生活场所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故乡。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对学校环境非常熟悉。因此,学校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学生对家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安全、自然和温暖的心理体验。学校建筑设计应尽量考虑建筑的布局和分布,保持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保持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舒适感,为学习、生活、休憩提供良好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设计原则
3.1延续地域文脉,传承光荣校史。深度挖掘地域文脉特征,提炼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风格元素,以简洁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新时代、新科技赋予的现代科技人文精神。
3.2功能流线清晰,动静分区明确。人车分流,内外有别,避免交叉混合。动静分离,互不穿越,避免噪声相互干扰。
3.3土地利用高效,建造经济可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疏密有致,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价值。建筑结构形式与立面选材均立足现有技术水平与市场经济状况,不采用难以实施、造价过高的技术与材料,合理控制造价,注重项目经济性。
3.4绿色节能减排,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当地地域气候条件对规划布局层面的影响,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同时,注重绿色建筑系统的节能与减排,采用适宜可行的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4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
4.1注重创新理念的科学使用
为了提升学校建筑的设计水平,需要注重创新理念的科学使用,健全与之相关的设计方案。具体表现为:(1)在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通过对学校设计情况的充分考虑,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其设计方案形成中,并对创新设计方式作用下的学校建设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使其设计工作更加高效;(2)学校建筑设计中通过对创新理念的科学使用,能够使其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设置等更加科学,使得其设计方案得以完善,健全学校建筑实践应用中的服务功能。
4.2重视文化魅力的展现
学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还要把建筑改造成文化载体,展示学校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学校建筑应注重个体文化,强调文化的整合与包容性,强调校园文化与建筑风格的相适应。因此,设计人员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应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充分考虑,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这类建筑设计过程中,从而展现出其文化魅力,使得学校建筑在实践中有着良好的设计效果,且设计方面的问题也能相应的减少。同时,学校建筑设计中的文化魅力展现,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对其设计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选用与学校人文要素相适应的文化元素并加以使用,促使其设计方案可将文化魅力展现出来,更好地满足教学活动开展要求,并为师生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5学校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离不开实时条件。良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是充分结合了现代教育建筑发展思想理念以及人文条件的成果。学校机构自从产生到现在,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了以班级教室为主体,一切指标朝向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学生正常的立体交往少之又少,学生们一心学习,忽视了很多其它因素。现代教育着重于朝向开放交流的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建筑也不仅仅是供给在校生学习所用,同时也要照顾到如夜大、职大等非在校生或者业余教育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尽可能的布置绿化景观,确保校园环境清新的同时,预留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用地。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关键点才能使设计过程事半功倍。首先对于特定地区及历史条件作为背景的设计过程,应当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特有品质及蕴含的精神,同时应当完善对于社会及历史条件的个性化建设过程,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民族文化以及大区域的地域文化要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学校建筑进行设计时,应重视其设计特点及创新方面的思考,总结这类建筑的设计特点,给予创新理念在其设计方案形成中的运用更多的重视,促使最终得到的学校建筑设计方案有着良好的适用性。长此以往,能够使学校建筑设计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发展中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立华.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J].建设科技,2017(20):117.
[2]曾志伟.浅谈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J].江西建材,2016(17):42+45.
[3]严琴,郭宗.学校建筑的通用设计初探——以湖南某学校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2(12):87-89.
[4]温倩梅.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J].广州建筑,2011,39(06):18-21.
[5]陈建国,卢婷.学校建筑的特色及时代感——结合设计实践谈学校建筑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04(10):49-50.
论文作者:刘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学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设计方案论文; 高效论文; 校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