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语类分类问题研究综述论文_王萍

汉语空语类分类问题研究综述论文_王萍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摘要:空语类理论的引入为我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由于汉语与印欧语本身的性质差别,空语类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实践并不成熟,因此也引起了国内的语言学家的争先探索,关于汉语空语类的分类问题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键词:汉语空语类分类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第一次将空语类理论引进国内,最先进入空语类研究领域的学者主要是徐烈炯和黄正德。黄正德(1983)[1]的《汉语生成语法—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理论》在第六章第二、三节,第七章分别阐述了“空范畴原则”、“关于Kayne空范畴原则的扩充”、“空范畴原则的进一步扩充”,并指出汉语需要鉴别不同类型的空语类。徐烈炯的论文《管辖与约束理论》(1984)[2]及专著《生成语法理论》(1988)[3]系统地介绍了生成语法学理论,如“管辖理论、约束理论、控制理论”等,对生成语法在国内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

那么什么是空语类呢?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空语类定义为不具有语音形式,但起到语法语义作用的语言成分。表面上看,空语类好像与省略相似,但是沈阳指出,通常意义上的省略和空语类虽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很多本质区别。沈阳通过指出空语类是“结构中没有出现的名词成分”,是“没有出现名词成分的位置”和“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句法成分”来说明空语类和省略并不是一个概念。[5]

二、汉语空语类的分类

乔姆斯基(1981)提出了四种空语类:NP语迹、变项、pro和PRO[6]。徐烈炯(1994)把乔姆斯基基于印欧语的分类归纳为“一、空语类有几个不同种类,区别在于句中是否有先行语及先行语在哪个位置上;二、某一空语类属哪一种,取决于结构位置。”[7]这种理论是适用于印欧语的,但是这种理论引进国内以后是否适用于汉语还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因此,学者们对汉语的空语类分类问题各抒己见,典型的两个代表是黄正德和徐烈炯,黄正德和乔姆斯基站在一起,认为这种分类同样适用于汉语,而徐烈炯则认为不然,二者争论的焦点主要在空主语和空宾语上。

(一)汉语空主语的分类

汉语的空主语分类的分歧主要在于汉语是否有限定句和非限定句之分。印欧语有定式和不定式的区别。因此,乔姆斯基在印欧语的基础上将空语类四分,空主语二分,空主语有PRO和pro的区别,PRO位于不定式句的主语位置,pro位于定式句的主语位置。[8]黄正德(1983)将汉语中的空语类分成:NP语迹,变项和空代词,空代词包括PRO和pro,这种分法和乔姆斯基的分法类似,即他也认为空主语有PRO和pro之分。黄正德的这种划分正是基于他认为汉语也存在限定句和非限定句之分,汉语非限定句是汉语有PRO这种空语类的必要条件[9]。所以汉语限定句中的空主语是pro,非限定句中的空主语是PRO。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是认为汉语中的空主语不能两分,是因为汉语中的句子没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分,汉语只有限定句,没有非限定句。支持这个观点的代表学者是徐烈炯,他认为“汉语中显然没有定式和不定式的形态标志。”[7]他否定了黄正德对汉语句子的划分标准,并进而否定了汉语空主语有PRO和pro之分。

基于上面论述的两种观点,我们把各位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分成两个阵营,分别以黄正德和徐烈炯为代表。其中,支持黄正德的学者有胡晓灵,石毓智,胡建华等。胡晓灵(1987)从黄正德根据乔姆斯基支配范畴定义的修改去验证汉语事实,发现黄正德的定义更加符合事实[10]。石毓智认为“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划分的实质是动作行为的时间信息的表达。”[11]通过动词的限定和非限定之分,石毓智指出,汉语是存在限定和非限定的形式之分的。胡建华认为“汉语中的PRO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pro的存在仅为边缘现象。”[12]虽然没有完全支持黄正德,但其观点也倾向于黄正德。另一方面,支持徐烈炯的也有很多人。代表的观点如黄衍,他曾明确指出:“汉语没有PRO,因为汉语没有非限定形式”,而且“一般说来,汉语无论从句法上还是从形态上都无法区分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13]

对汉语空主语分类产生争论的实质其实就是对汉语有无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之分的争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印欧语本身就具有定式和不定式的差别,乔姆斯基提出的空主语的分类对于印欧语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是否具有限定和非限定之分还需考量。实际上,很多学者在上世纪就对印欧语的一些语法规则是否完全适用于汉语提出了一些想法,如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经提出过“限定形式只能做谓语,要把动词放到主宾语位置上去,必须把它变成不定式或者分词形式。这是拿印欧语的眼光看待汉语。”[14]看来朱先生也是不同意汉语有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之分的。的确如此,如果将汉语置于生成语法的框架下,黄正德等各位学者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还是更加认同徐烈炯先生的观点

(二)汉语空宾语的分类

关于汉语空宾语的分类,大家也各有各的观点。

黄正德认为,汉语空宾语只能做变项处理,不能看作pro。而徐烈炯则认为汉语中的空宾语既可以是变项,也可以是pro,甚至还可以是一个空位照应成分,并且汉语空宾语能否与主语共指主要依靠语义和语用条件,而不是句法上的限制[15],其他的支持者还有黄衍,钱春杭等。而韩景泉则认为汉语的空宾语与乔姆斯基提出的空语类在本质上并不相同。他通过“指称句内可识别性”这一特征来区分汉语的空宾语和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的区别,如:NP和变项能够在同一句中找到自己的先行项,而汉语的空宾语则无法做到在同一句中找到自己的先行项,因此他提出了要区分句法和话语两类汉语空宾语的类别,一类是由移位造成的,具有“指称句内可识别性”的特征,一类不存在宾语移位,不具有“指称句内可识别性”的特征。[16]由此可以看出,汉语的空宾语并不是只能归入变项一类,这和印欧语是有很大差别的,各位学者的争论也恰好说明了空宾语不止能放入一类,甚至还能分成很多类。

总的来说,有的学者紧随乔姆斯基,用汉语事实去紧贴生成语法,发现汉语中曾经遗失的奥秘,有的学者则跳脱生成语法,对汉语事实重新认识。笔者认为,人类的语法规则总的来说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具有差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去探索共同规则下汉语的生成和转化,差异性要求我们针对自身差异,使某些语法理论更加适合我们自身的发展。空宾语分类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可以结合汉语的具体例子和特殊的语言事实对生成语法进行发展和改进。

三、结语

汉语空语类问题只是众多空语类研究中的一个小部分,本文所综述的一些观点也有很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总之,无论是汉语空主语的分类还是汉语空宾语的分类,涉及的都是汉语的特点能否适应生成语法现有的理论体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正德.汉语生成语法: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理论[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

[2]徐烈炯.管辖与约束理论[J].国外语言学,1984(2):9-11.

[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4]蒋晨彧.空语类理论及汉语空语类研究发展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214-216.

[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7-131.

[6]CHOMSKY,N.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 MIT Press,1981.

[7]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汉语语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4(5):321-329.

[8]方环海,谭乡荣.空主语的性质分布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研究,2006(6):21-25.

[9]朱乐红,何贞慧.论汉语中的空主语[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2-135.

[10]胡晓灵.汉语空范畴识别[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5):13-17.

[11]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1(2):23-27.

[12]胡建华.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与所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1997(5):38-44.

[13]黄衍.汉语的空范畴[J].中国语文,1992(5):383-393.

[14]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

[15]陈艳彬,邱小琦,杨绪明.汉语空语类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4):151-155.

[16]韩景泉.空语类理论与汉语空位宾语[J].国外语言学,1997(4):1-14.

作者简介:王萍(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邮编300204.

论文作者:王萍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汉语空语类分类问题研究综述论文_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