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理论逻辑论文_杨丹阳

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理论逻辑论文_杨丹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一直被放置于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立德树人并非是现代教育的独创之见,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涵。从传统儒家文化入手,探究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理论逻辑,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 孔子 德性 德行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言道:“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基于党的这个根本教育方针,习近平同志尤其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其实自十八大开始,我国就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放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因此对于“立德”何以成为“树人”之根本,“立德树人”又何以成为教育之根本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就成为新时代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课题。

立德树人的思想并非是现代教育的独得之见,在中国传统中,德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渊源。“德”之概念内涵及伦理价值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发展出自身独特的“德育”理念。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阐发“德”之概念本质内涵,挖掘立德树人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探寻“立德树人”的理论根源。但由于古今德论伦理的讨论涉论甚广,各种理论流派数不胜数,因而仅从以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儒家德行伦理理论,为切入口进行讨论。

一、“德”的词源学含义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德”“道”二字密不可分。“以德育人”、“德育为先”中的“德”一般被理解为“道德”的意思。然而,在古代传统中,“道”与“德”是分开使用的。“德”字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而后引申为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行的正,看得直,遵循本性,顺乎自然。“道”在《说文解字》中为“道,所行道也。从足从首,一达谓之道。”意为一条通达的大路。后来引申为人、物所必遵从的规律和原则乃至于整个社会、自然的运行秩序和规律等。“道德”合体,就意为指导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传统中,道”作为规律,是世界万事万物产生、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或必然趋势,万事万物遵从于“道”,并合“道”而行的品性就称为“德”。中国传统中的“德”有德行、德性、德目等诸多含义。但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更加注重和广泛使用的是“德行”这一说法。“德行”最早出自《周易》,里面多次提及“德行”,如“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等。孔子也在《论语》中,将“德行”归为四大学科之一:“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而“德”“性”二字合用,是在《中庸》中首次出现。由于中国传统伦理思维方式的影响,后世的伦理学家们极少使用“德性”这一概念。

在后来的儒家著作中,“德性”涵义融合于“德行”概念之中。《周礼注疏·十四》道:“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也就是说内心怀有道德的品质为德性,做出道德的行为是德行。因而在中国儒家传统中,“德”字蕴含着将内在的德与外在的行结合起来的蕴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儒家传统中“立德树人”的立论逻辑

“德”作为儒家文化传统中的核心要素,自始至终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导向。大到治国原则,需“为政以德”;小到做人做事,需“君子怀德”。无论在政治哲学层面还是伦理学层面,“德”都是儒家传统中的根基和始点。而其中缘由主要有三点:

从“德”之起源来看,“德”的观点发源于周初,在殷周社会变革之际,西周以“德”为口号,提出商纣失德无道,不顺天意,以此推翻了殷商的统治。“德”作为这场政权更迭的重要文化标志,是殷商天命论向西周天道观过渡的关键要素。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无德之兴亡。”从此之后,“德”成为判断政治正当性的重要原则,也成为判断统治者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标准。这是由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天道,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法则,而“德”是“道”在人的内心投射,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表现,因而“德”就成为现世中约束个体、评判政权的最高原则和标准。

从“德”字政治学层面的价值来看,其一,礼乐制度将“德”在社会制度层面的涵义确立下来,“德”成为符合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内在品质。西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礼法规定着人们婚丧嫁娶、宗教祭祀、宴饮住行等种种社会实践的规则和法度,而“德”就是支撑这些礼法得以存在与合理的精神价值和原则。郭沫若说:“从《周书》和周彝看来,德字不仅包括着主观方面的修养,同时也包括着客观方面的规模——后人所谓的‘礼’。”[3]。其二,“德”成为政治正当性和维护权威的价值原则和标准。在当时,“德治”成为维护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政治策略,统治者的德行成为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孔子完整继承了西周关于“德”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德”的内涵意义。孔子多次强调“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如《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将“德”分出高低,君子之德就是季康子那样的“大人之德”,像风一样;而小人之德就是没有经受过教化的普通民众,他们无判断是非的能力,德性就像草一样,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以此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君子之德对小人之德的影响。因此孔子提倡上位者要慎言慎行,以德教化普通民众。

从“德”字伦理学层面的价值看,“德”作为个人主观方面的修养,立德有助于实现人生幸福。孔子在《论语》中通篇都在论述“君子”。君子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直致力于在道德层面定义君子的幸福内涵,并多次论述君子德福一致的思想。只是在儒家文化中,人生幸福不仅仅纯粹以建立德性获致幸福,还需要实现“仕进致用”“以德取位”“德位兼备”,这与儒家哲学的政治实践性是分不开的。但无论如何,儒家君子的个人幸福与其自身德性修养是分不开的。

因此,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念是立足于国家、社会及公民三者而提出的,其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社会文明和谐,公民自身幸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论文作者:杨丹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理论逻辑论文_杨丹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