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基础教材的评价_英语论文

英语基础教材的评价_英语论文

基础英语教材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英语教材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判断教材的优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教材?

      雷云:教材使用者喜欢的为好教材。教材的语言、使用环境、语用功能都会决定教材的质量优劣。改变教材的固定模式,遵循语言习得原理是英语教学变活的硬道理。语言材料的选用应与时俱进,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

      陈克宏:作为英语教材,文本选材要地道,必须考虑语言知识呈现的方式。教材是由语言学习的体系透过文本材料反映出教学目标。高中教材语言教程当然应该有文本形式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高媛:教材应该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与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相匹配,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教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重要,但这也造成了教师过多地关注词句而忽视学科思维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评价教材还要更多关注教材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王国己:教材是培养人的,即立德树人的。判断一套教材好不好,应该看它能不能满足立德树人的功能要求。

      王卫华:整体体例有新意、选文经典有梯度的教材是好教材,还要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情感和思想交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王志强:就高中教材而言,由于选材数量较多,文章话题广泛,内容丰富,个人认为教材选材原则上应该以外方编写的材料为主。由于英语教材有传承祖国文化的义务,所以不可避免要有与本国文化、历史等相关的话题,但这方面的材料也应该尽量让英语母语作者编写,中方可提出编写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也可提供相应的参考文本。比如外研版的选材,话题是以中方为主,由中方提出话题分布及内容要求,但阅读材料的编写基本是由英国麦克米伦提供,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材语篇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得体性。

      王芃:我认为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但如果教师是以语言知识为中心,那么对好教材的判定会变成能否让学生学会知识,学生能否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龚姚东:教材文本内容要有故事性、幽默性、文化性,图文并茂是很好的,图要为文服务,文要为学习目标服务。

      有些老师说,好教材要让老师用起来方便。那么,什么样的老师觉得方便?什么叫方便?

      陈克宏:语言鲜活真实,能够比较清晰的呈现教学目标。

      雷云:同时能产生共鸣,特别是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学习品质相辅相成。教材应该兼容像《新概念英语》里易朗读背诵的文章,也要有为生活服务的应用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

      骆幼丁:大小适中,厚薄均匀,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图文并茂。

      邹为诚:根据美国语言教育家Kumaravadevilu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把老师分为三类,每一个老师都有其特定的语言教学思路。第一种老师的教学思路是“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第二种老师的教学思路是“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中心”,第三种老师的教学思路是“以学习过程为中心”。这三种老师对教材的期望是不一样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种老师,即Kuma理论中“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含义和我们通常说的不同。Kuma所说的“学生实际需要”,指学生譬如要去当导游、护士或者空乘人员等的这种职业上的实际需要。他们的语言需要非常具体,那我们就按照他们需要的方式来教学。因此,第二种老师并不是我国基础教育界常见的人。我们基础教育界的学生是“没有需要”的学生,即教育界普遍把中小学生的外语学习认为是English for No Purposes,这是相对于大学或者职业教育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而言的,而不是说学生没有情感上的需要。

      对于这三类老师,他们对教材的需要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老师对教材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要以语言知识为中心,这些语言知识就必须按照非常严格的方式来排列和组合,形成有序的循环与重复,而且没有疏漏。到目前为止,上世纪90年代Grant帮助中国基础教育界编辑的中学教材做到了这点。进口教材里,有两套符合这个要求,一本是《新概念英语》,另一本是Side by Side。

      第一类教材最容易受到老师的欢迎,因为它可以让老师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教育方面,也比较简单,老师稍加训练就会上课,诸位可见很多民间语言教师,他们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也导致我国外语教师研究比较落后。这种教材的优点是对老师的语言要求很低。甚至会出现英语不太好的老师也有可能成为好老师这种情况的发生。但这种教材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第一,这种教材只能局限在低水平教学,最多到达Pre-intermediate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新概念英语》在中国的教授只有前三册是成功的,第四册就失败了。不是因为教材的难度增加了,而是因为作者在第四册完全放弃了对语言形式的控制,学生达不到学习这一册的水平,所以第四册是失败的。因此,初一初二的学生学《新概念英语》1—3册是很好的。第二个局限性是它完全是以教师控制的教学为主,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缺点导致它的教学不符合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核心素养”的思想。有些学生能够跟着老师学,还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发展是跟着自己心中的“上帝”走的。这个“上帝”教师要尊重。在学习初期阶段,学生没有什么高级思维参与,也不必担心“核心素养”就没有了。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只学英语,他们还有语文、数学等等真正的高级思维参与。所以外语教学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类教材很像大学里面开设的“护士英语”、“旅游英语”之类的课程,属于短平快的职业训练。这一类的教材瞄准学习者的直接需要(Immediate Needs),学以致用,让很多学习者觉得有希望。这些教材第一个特点是教材的依据是“需求调查”(Needs Analysis),不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而是针对学生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对语言功能的调查非常重要。譬如飞机乘务员需要懂得如何报告飞机的时间、状态和旅客须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能随意编写,必须要在专业现场录制语料,然后用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分析出语言知识和功能句子,再编写语篇供教材使用。职业学校的老师们更喜欢这种教材。这种教材的教师使用培训方法非常简单容易,因为它以教师控制为主导的教学,但缺点非常明显:第一,只能在低水平上教学;第二,不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因此,第一和第二类教材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但是这并不表示教师教不好学生,仍然有大量的教师凭借他们“点石成金”的能力把学生教好,而且教师培养容易,对教师要求不高。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基本上按照这两种教学思想培养外语教师的。因此,教师很难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那些“核心素养”的理念,因为我们的外语教学缺乏“人文关怀”,不尊重学生心中的“上帝”。

      第三种教材是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es)为基础的,是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犹如小孩学习骑自行车,家长不是先讲课,再让孩子骑车,而是让他们骑在自行车上练习的时候一点点教他们。这种教材的特点是活动很多,它的基本理念是语言不是可以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的,语言学习的结果是“随机”(Incidental Learning)的。目前,这种语言学习观是主流思想,它的优点是无论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老师都可以用这种理念来教学。而且这种教学一直和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人性化的教学。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当成一个鲜活生命来培养,要顾及他们对思想的需要,外语课堂要有学生的思想交流等。教师在此过程中一点点地教会学生,并且带有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但是这种教材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它无法提供语言控制性训练项目,缺少系统性,因为需要训练的语言是随机产生的,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去事先设计和规定。如果遇到不会上课的老师,那是非常糟糕的结果,短期内的考试(譬如一个学期)很可能会败给传统的老师。由于语言的发展非常慢,考试结果不等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手段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最好方法,但是短期效果不容易体现出来,因为学生没有语言控制的机会。另一个缺点是教师的培养非常难。国际上的做法是大学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合作,合作的时候效果明显,但是合作结束,大学教师撤走以后,学校又退回去了。所以希望应该要放在教师自己的努力上。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准教师”的基本思想,等他们进入职业领域以后自己努力提高。

      陈力:宏观上考虑,理想的教科书至少应该有四个符合:一符合国家政策,二符合课程标准,三符合学科规律,四符合师生需求。前三项好像容易统一,但最后一项“符合师生需求”这个最难。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各校师生的需求差别也很大。基础不同、条件不同、偏好不同……太多的不同,所谓“众口难调”。很难有一种教科书适合所有地方,所以,教材发展的未来一定是国家政策和课程基础共核基础上的个性化路线。用灵活组合的方式:一个基础的共核的部分,另外是各校自编或自选的部分。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学校,对共核部分的依赖可能更大,因此共核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资源体系中占的比重就可能大一些。而对那些师资等教学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自编自选的部分就应该占更大比重。

      邹为诚:我们可以归纳出判断教材质量的理论框架:(1)对语言教育的基本思想的认识(三种类别);(2)对学生水平的基本判断(初级、中级或者高级);(3)教师的能力和倾向(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学水平:教师控制性教学、活动型教学)。这三个原则就是我们判断教材质量的一种方法。此外,还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判断,语言地道性的判断、文化恰当性的判断和语言学习观的判断,也就是下列四个问题:(1)思想性;(2)地道性;(3)文化性;(4)语言学习观。另外,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框架中要重视:(1)活动设计的类型(四种类型);(2)视觉形象的设计。

      陈力: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套教材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变量,会随着语言教育思想、教师、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绝对的“好教材”或“差教材”。

      邹为诚:是的,好教材就是最适合老师和学生的教材,首先是老师,其次是学生,一定要让老师感觉有信心使用这套教材,就如父母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首先要取决父母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因此,教师的在职教育非常重要,我希望接下来的教师培训能够有所进步。第三种教材是未来的方向,而且克服这种教材缺点的方法很简单,希望各位老师要尽快学会第三种教学。

标签:;  ;  ;  ;  

英语基础教材的评价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