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亲子汉通原则-准确表达_亲子成长论文

良好亲子汉通原则-准确表达_亲子成长论文

亲子良好汉通原则——准确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论文,准确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准确表达”,主要是协助父母学会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意思、愿望,使孩子能够及时知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和善意,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子女的抵触情绪。

先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这一天,女儿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父母开始是嗔怪: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心里想好: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父母越来越焦虑:这孩子,该不会出什么事吧?遂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去开门: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女儿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嘤嘤哭泣了。父母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心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拙劣的沟通”阻断。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被淹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的同时不时声称“是为你好”,但子女听到的是如雷贯耳的叱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子女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个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少年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他的儿子像自己一样:直到长大成人,从小一直以为他的父母不爱自己而非常的恨着他。而实际上,他的父母非常爱她,只是“拙劣的沟通”使儿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知道。不过,许多父母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孩子好”。但事情结果纵然如你所想,你眼下的管教若建立在子女对你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苛求、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干涉一样,有损子女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想,时值世纪之交,随着民主和科学越来越为社会广大人士所崇尚,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现代管教子女,非得要用“打骂训斥”的沟通手段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吗?把父母的“爱心和善良”,用良好的沟通让子女直接地、即时地感觉到,效果是否会更好?

例如,父母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去派出所报案了!

“担心”是你真正的感觉,愤怒是由“担心”而产生的。你何不直接地坦诚地把你的“担心感觉”沟通给你的子女呢?而子女,不管他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开头,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了。

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大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给予批评,最适当、最有效的句式是:我(信息)——即说出你对子女的行为的感觉、心情;最忌讳、易激发冲突的句式是:你(责备、责怪、责骂)——即直接指责子女的过错行为。可是,我们不少父母往往采用“拙劣的沟通”。

母亲一边整理孩子的床铺,一边生气的责怪:“我叫你每天早上起来先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再盥洗吃饭,都说过100遍了,你总是听不进去!每天都要让别人替你整理床铺,你这么大的人,你好意思……”

孩子也不买帐,回敬“你哪里说100遍了?我也没有叫你理,是你自己要理的!再说也不是每天,这个星期天,就是我自己整理的!你忘了?!”

就此,母子一大早就吵起来了。母亲会因为生气而丢下理了一半的床铺,孩子也可能因为生气而故意不去整理,让它乱着。而且此后,孩子的行为很可能仍是“老方一贴”。母亲感到又生气又无奈:说了,免不了又一场吵,不说又实在看不过去。

但是,母亲如果这样说:“我不喜欢你起床不整理床铺先盥洗吃饭,因为吃了饭你容易忘记整理。也许你没有留意,但我发现你有好几次都忘了整理床铺就去上学了。我已经帮你理过几次。”孩子就会感到内疚,表示歉意。无论如何,顶嘴吵架的事是不会发生了。

亲子沟通中,父母经常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又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父母在对孩子行使批评教育时,要达成良好的沟通,以准确地传达出你的意思和愿望,还要注意下面三点:

1.避免夸大事实。夸张,是一种语言修辞,但不宜用在批评孩子的场合。夸大孩子的过错,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承认过错,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自卫心理。还是上述那个例子,母子俩往往会在有没有“100次”,有没有“每天”的问题上咬文嚼字,争执不休。而母亲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希望孩子养成起床后立即整理床铺的好习惯。夸大子女的过错,还使你的善意变成了吹毛求疵,使自己从“原来有理”也变得“也有过错”了。下面这些句式通常会夸大事实,不能准确地传达出你的本意,如: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平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子女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该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比如,你为某件事叮嘱孩子早一点回来,但结果,你指责孩子回来得不够早;而孩子认为他已经回来得很早了。日常生活中,为这样的事亲子之间也常常发生不愉快。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对同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与其笼统地说“早一点”、“快一点”、“马上”这样模糊的要求,还不如具体说定一个时间,几点几分。同样,“以点盖面”也是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地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夸张的认错。夸张的认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威胁行为,因此常常更容易激起子女的愤怒。像“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这种句式显然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毫无认错之诚意。如果你真正想息事宁人,不想激起子女的愤怒,那么,准确的句式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这样的态度才是科学的。因为即使你现在认为孩子是100%的错了,事实也不一定你是100%对的;更何况,你现在认为孩子是100%错的,还可能明天就觉得孩子也不无道理,甚至错怪了他。留有余地,无论从平息情绪,从尊重事实,还是尊重子女都是行得通的。

最后,还要提及一句的是,不少父母常常易犯的一个失误是“言行不一”。如上例中的那个母亲,她的语言告诉孩子,“每天起床你要先整理床铺”,她的行动却在对孩子说“你不整理也可以,我会替你整理”。如此自相矛盾,让孩子听从你的“语言”好还是听从你的“行动”好?母亲若真要孩子“每天起床自己整理床铺”,不仅要这样告诉孩子,还要“协助”孩子这样做。如可以在孩子的饭桌上放一个纸条,提醒他“床铺整理了吗”,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

也许,你对孩子困惑:你好好与他说话,而他(通常是大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常常没好气对你。如果是这样,很可能的原因是,你的孩子“自我状态”不好;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你和你的家人的沟通状况会影响孩子的沟通模式。在这两种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就不是孩子的“沟通”、“礼貌”问题,而是影响这些行为的背景因素。因此,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为人父母者要学会“准确地向子女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思和情绪”,学会与孩子说话,从而你的孩子才能“学会与父母说话”。当然这不是让父母“一味向孩子说好话”更不是“不能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说,良好的沟通是达成你期望目标的桥梁。

一个警句:如果我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我要避免指责,而对他说出我的感觉。

一个练习: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看电视的行为不满意,你怎样与他沟通?

A.我们为你的视力担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们将协助你控制。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要对你负责。(把关心和协助明确告诉孩子)。

B.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电视!(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可行性)。

C.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看隔壁××,你有哪一样及得上他?不争气的孩子!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你去扫地!(实际上只是发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里他是个“坏孩子”,因而会更不思进取。)

标签:;  ;  ;  ;  

良好亲子汉通原则-准确表达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