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侯建新

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侯建新

摘要:超高层建筑是现代工业化、商品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的城市,特别是在我国人口众多,居住面积狭小的情况下,建设适当数量的超高层建筑是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增多,工程规模的增大,结构的复杂性增加,施工难度增加,施工环节增多,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许多因素推动了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项目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现代高层建筑的全面发展呈现出功能多样、形式复杂的趋势。这一发展对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创新建筑技术。

2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2.1 施工周期长

高层建筑施工工作量大,工序复杂,必然会导致施工工期变长,一般的施工工期从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不等,同时还要兼顾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所以有效的减少施工工期,并且不影响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

有许多高层建筑在高处工作,有大量的垂直交通。施工过程中要解决高层材料、产品、机械设备、人员的垂直运输问题。合理选择各种垂直运输机械,合理安排材料、设备、工人通勤运输、水、电、通讯甚至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3 埋置深度大

对于高层建筑,它们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以避免倒塌的风险。在多风地区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更加注意楼板的稳定性,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不受侵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施工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埋深。在埋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地基深度应不小于建筑物总高度的1/12,建筑物楼层的桩基应不小于建筑物楼层总高度的1/15。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至少需要修建一个地下室,当出现安全问题时,现场施工人员可以通过逃生来降低风险因素。

3 施工技术的优化分析

当前,国内超高层建筑工程的增多,必须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完成超高层施工技术的优化。以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和稳定施工为核心。根据超级高层建筑项目的特点和施工环境,超级稳定的高层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的关键,在建设,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注意空气的垂直交通超级高层建筑项目的操作。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相关项目相比难以在高处施工,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空间相对较小,各方面工作难以开展,导致超高层建筑项目施工进度缓慢。在此种状况下,提升垂直运输效率,能够合理处理此种问题。最后,加强超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力度,提升空间和时间的有效运用率。有效结合超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特征,把所有的楼层施工完成科学搭配,有效运用空间,进而实现立体作业目标。

4 超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4.1 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和测量技术

(1)在项目开始前,应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量仪器,建立施工控制网络,及时将控制轴投影到建筑物水平,并放置柱线在控制轴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并进行审查和校对,以确保测量的正确性。

(2)我国各地地质环境不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要因地而异,采取不同措施。当地基土质比较复杂,持力层较深,地下室埋置深度不大时,需要采用桩基础。预制桩的质量好,鉴别承载力的方法较为明确,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也有较大的承载力,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可使用预制桩,但预制桩造价比较高,耗钢量比较大,截桩困难,施工噪音大,因此,可采用现浇桩对地基进行施工,现浇桩的造价较低,适应性强,噪音小,可作为发展的重点。当基础埋置较深时,施工技术较为困难,难以保证施工安全,应采用沉箱法或沉井法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 预制模板施工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主要采用吊装板法、滑模法、爬升模架法等施工方法,吊装板法主要用于吊装设备,建立多层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体系,节省了模板、建设用地和施工速度。采用滑模方法沿建筑周边沿混凝土搅拌建立约1米高的模板。混凝土浇筑时,用千斤顶将模板逐步提升至建筑物全高,完成混凝土浇筑;爬模法施工适用于高层混凝土建筑,通过选用不同曲线型或直线型钢背带和竖向支撑梁,该模板可拼装各类规则或不规则曲面模板,以满足大型建设效果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设计多样性要求的不断突出,筒体爬升模板,将具有非常应用的推广价值,而随着建筑企业装备能力的提高,塔吊的广泛使用使得模板工艺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4.3 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中的混凝土泵送技术

混凝土泵送设备主要包括固定的泵和电机泵两种,固定泵具有的优点是成本低、输送距离长,缺点是劳动强度高、弹性差,电机泵的优点和缺点和固定泵正好相反。因为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混凝土输送距离长、数量多的特点,目前施工过程中使用固定泵为主、机动泵作为辅助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混凝土输送泵需要综合考虑超高层建筑周围的环境、交通条件、泵送时间和数量、选择泵送设备的方向和空间布局、抽运强度的要求等。

4.4 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混凝土浇筑两次,柱在第一次浇筑,梁板在第二次浇筑。若柱浇高大于3.0m,则应在模板一侧或两侧设置门副板。混凝土从门副板处的溜槽或平台倒入模板内,用高频振动器从顶部插入振动器。砼分层浇筑,厚度300- 500mm,模板两侧开孔均匀切割,相对震动。浇注时主要控制振子的浇注高度、插入距离、深度和顺序。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应留有一定数量的混凝土(厚度大于20cm),以免空气吸收,造成混凝土倒流和开关阀之间堵塞。泵送时,每隔2h更换一次水洗槽,检查泵缸行程,如有变化及时调整。泵送时,随时观察泵送效果。

4.5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与结构力学中强调的轴线布置与自然布置模式完全相反,常规模式下高层建筑的施工应注重加大高层建筑下层的刚度,加大密度网的厚度与墙的层数,通过加大高层建筑的底部的牢固,从而确保高层进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但实际上,为了适应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施工的方式与高层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常规相反。上部空间减少,增强剪力墙的刚度设计,在下部把剪力墙改变成框架柱。同时在结果转换的路层设置转换层,建立楼层间的转换关系纽带。转换层的高度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转化层的高度范围要与上层建筑的侧向刚度进行的合适的比例配合,改善下层为位移角与内力的变化。

4.6 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是在人的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把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变成精品,才能保证整个建筑最终合格或优秀。现在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度,所有参与建设的人员都要负责。测量技术员,对“三线”测量复核的精度和准确度负完全责任;材料采购人员对所采购的材料质量;操作班组对自己操作过程质量负责;施工员对自己所负责指挥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负责;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质量负责;建立和完善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5 结语

超高层建筑是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就的有力证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建设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浩,蔡侨,王杜.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与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05).

[2]探析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贾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9).

[3]黄鹏.高层建筑多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2(01).

论文作者:侯建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卷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侯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