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水城台州的城市“双修”研究初探论文_王筱丹

山海水城台州的城市“双修”研究初探论文_王筱丹

台州市规划局 浙江省台州市 318000

摘要: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新要求,也是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改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山海水城台州的城市“双修”展开探讨,以“双修”专项规划定项目、定计划;以示范区整治规划推实施、出示范。

关键词:城市“双修”;问题导向;示范研究

台州撤地设市20多年以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形象不断提升。进入新时代,群众对城市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思路[1]。城市“双修”的规划改革,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山海水城”的战略部署,结合台州新一轮总规试点工作,开展“双修”规划工作,重点抓好城市“三景一态”的提升,扮靓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建设新时代的美丽城市。

一、实地调研

通过全面的现场探勘和部门座谈,以及各片区的深入沟通和对接,对山海水城台州城市发展中需要“修复和修补”的主要短板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空间建设相对落后,环境保护不足,三区融合与生态空间保护未能实现协调并行。在公服设施方面,公服集聚度不高,城区高等级服务不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在道路交通方面,区域交通滞后,老城区道路不能满足要求,缺乏快速公交服务。在民生品质方面,城乡社区空间混杂,居住环境品质不高,尚未形成便捷的公服设施生活圈。在城市风貌方面,各区差异大,形象不突出,缺乏区域联动的考虑。

二、研究方向

我们在详实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反复琢磨,不断探索台州城市“双修”的研究方向,从大拆大建向微改造、微交通、微设计转变,从粗犷建设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从鸟瞰视角向蚂蚁视角转变,从闭门做规划向多方协同、公众参与转变,并从参考借鉴先行城市经验向探索“台州模式”转变,通过“双修”工作,将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总结一套规划方法、形成一批技术导则和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最终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台州模式。

三、研究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台州市区城市“双修”规划,范围为台州市区行政区陆域范围,面积1635平方公里。基于全面调查和评估,结合存在问题和发展要求,研究提出市区城市“双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统筹协调城市水系统和绿地系统等,明确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公共空间营建维护、老建筑维修加固、旧厂房改造利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双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并对项目的位置、类型、规模、进度和阶段性目标等予以明确,促使“双修”工作落于实处。

第二个层次为示范区块整治规划,范围为以白云山、枫山、太和山为中心,以其周边城市道路为界,用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编制详细的整治规划方案,对示范区块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街景立面、老旧小区、废旧厂房、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等双修专项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具体指导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四、对策和方法

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并参考三亚、厦门等全国试点城市“双修”经验,以“抓重点、重示范”的原则,统筹谋划,对症下药,包括台州市区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和示范区块整治规划两个范围。

(一)台州市区城市“双修”专项规划

首先对台州的总体格局、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研判。台州城市格局呈“一城三区、向海发展”的态势,总体有山海水城禀赋好,林相矿坟受损多的生态特征;显山露水特色强,路景街景水景弱的风貌特征;新区空间总体佳,老旧小区待改造的品质特征;以及和合圣地文脉多,特色不显分布散的文化特征等四方面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修复一态:包括山体修复、绿地修复

修复太和山、大南山等周边破损山体,恢复林相,治理山坟。针对山体公园为主、公共绿地偏少的问题,采取完善绿地系统、提升公园品质、建设连续绿道的策略。

(2)修美三景:包括水景、路景、街景修美

台州“五水”共治初见成效、水景水质有所提升。修美水景,主要采取提活力、美岸线、复生态的措施。修美路景,主要采取道路全要素设计,打造精细化、品质化的道路空间。重点推进内环路、大环路、机场路两侧景观改造,做好道路两侧绿化美化。修美街景,重点要抓好主干道两边街景立面整治提升,推进城中村改造。

(3)修补二旧:包括老旧建筑、历史文化修补

建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机制,实现改造理念全面转变;划定老旧小区近期改造重点,打造品质、文化小区、智慧小区。推进老旧厂房改造,采取全面改造(用地置换、拆除改造)、整治更新(功能置换、保留改造)、保留提升(功能不变、环境改造)三类修补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7类多项标准指引、实施计划和项目库,并划定重点区块,有效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实施。

(二)示范区块整治规划

示范区以白云山、枫山、太和山为中心,是台州城市时空轴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有着四山连绵、三水贯通的优质生态本底,及阁塔碑庙寺等多种历史文化资源聚集,但也面临有坟多坑多山野荒、慢行空间不通畅、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山脚老旧风貌差等问题。通过以下四个策略,提升示范区品质,打造椒江景观门户。

(1)最公园——建设三大公园群

通过修复15个山体破损点、丰富山体林相,整治墓地,进行山体生态修复。提升3个山体公园,利用山脚拆违地、废弃地打造6个专类公园。利用街边线型地、转角地优化13处城市小游园。实现山体变公园、活化金角银边,建设三大公园群。

(2)最通达——贯通山水三道

白云山、枫山已有登山道,太和山未成体系,江城河两岸步道未贯通。规划倡导慢行慢游,贯通3公里滨水漫道、8公里登山步道、17公里环山步道,为居民健康休闲、漫步、慢跑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设施。

(3)最特色——打造时空六景

结合“双修”打造的主要节点,营造台州之眼、白云阁景、老粮新坊、红枫英烈、映月护城、太和山塔等时空六景,成为台州市区风景新名片。

(4)最品质——提升路景街景水景

重点提升白云西路、解放南路、建设路、青年路、外沙路5条示范路的路景街景。优化江城河、海门河2处水景及周边环境。改造枫山新村、建设新村2处老旧小区。实现路景、街景、水景的品质化提升。

五、总结和思考

山海水城台州的城市“双修”工作不是常规的规划设计工作,这是一项综合性的从规划理念到实施操作的全过程性的工作,既要注意技术方法的研究,也要关注实施策略的探讨以及机制保障[2]。注重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加强规划引领,技术支撑;强化政府统筹,责任分解,保证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分担、及时对接、共同推进。同时,要以此为契机,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转变发展和规划理念,更新发展方式和规划方法,逐渐对更深层的城市空间及生态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达到“更新提升”的层次,实现山海水城台州典范。

参考文献

[1]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刘珺.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 2017(03):25-30.

[2] 张舰,李昕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 16-21.

论文作者:王筱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  ;  ;  ;  ;  ;  ;  ;  

山海水城台州的城市“双修”研究初探论文_王筱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