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结构类型与成人教育的关系_成人教育论文

论人口结构类型与成人教育的关系_成人教育论文

人口结构类型与成人教育关系探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人口论文,类型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1-0043-05

作为人口存在与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人口结构是指总体人口中存在的组成部分及其比重或比例关系。人口结构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人口自然、经济、社会、质量和地域结构五大类型,它们又各自包括不同的亚类型。其中,人口自然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性别和人种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人口产业、行业、职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类型等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阶级、民族、宗教、语言和婚姻家庭结构;人口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人口文化、体质结构等;人口地域结构主要包括人口行政地域、城乡和迁移等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成人教育也是其中之一。本文试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为代表,探究其与成人教育的关联,并藉此展现人口结构与成人教育交互影响的关系。

一、人口年龄结构与成人教育

年龄是人口的基本自然属性,由不同年龄人口组成的年龄结构,在人口结构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有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其划分标志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年儿童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1956年,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表

年轻型成年型 老年型

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少年儿童系数 40%以上30-40% 30%以下

老少比15%以下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30岁以上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目前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基本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却比较高,如2000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属于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结构。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96%,2005年则上升为7.69%。目前,我国已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国家,而且老龄化呈加速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的构成及其演变会对成人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年轻型人口结构的国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普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通常占有较大比重,而成人教育尤其是老年教育的发展会受到政策、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其规模也相对较小。成年型人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比例较高,需要安排就业以及接受就业培训的人数也较多,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要扩大规模以与之相适应,成人教育结构中的成人早期和中期教育所占比例也相应较大。而对于老年型人口国家来说,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不仅使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成为突出问题,老年教育的扩展也成为一种必然。从整个世界的发展看,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年龄结构老龄化是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关注成人教育层次结构中的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的规模将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走向。

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和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表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和文化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即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反之,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越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就相对越高。成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口尤其是女性人口的知识水平、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以及提高人口的卫生保健意识等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949年的36‰和20‰下降为2006年的12.09‰和6.81‰)。究其原因,除了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医疗事业发展比较迅速等原因之外,也与我国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卓有成效地降低了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例,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此外,如前所述,在现代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通过开展老年教育,既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更从容地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因此,在老龄化时代,成人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人口性别结构与成人教育

由男女人口组成的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的基本构成之一,人口性别结构包含许多具体内容,总人口性别结构和出生婴儿性别结构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性别结构。从人类发展历程看,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主要性别比会出现差异,但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人口的性别比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统计资料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平衡区间为96-106,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处于103-107的范围之内。此外,由于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通常表现为女性死亡率低于同年龄的男性死亡率,性别比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有研究表明,在未来三、四十年,我国将经历世界上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而老龄化过程的显著特征是高龄化和女性化。与此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从1990年和2000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对比看,我国女性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就业人口。2000年,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女性就业人口只有14.6%,比男性就业人口低了近5个百分点,而未上过学或扫盲班的女性就业人口高达12%,比男性高了7个百分点。

由人口性别结构的构成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可以看出,一方面,人口的性别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尤其是老年人口中女性占有较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比男性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都会对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成年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有着更大的教育需求,成人教育尤其是老年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努力发展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妇女教育,并切实做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真正吻合女性的身心特征。

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受到人口性别结构制约的同时,它也凭借自身力量推动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成人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婴儿的性别构成而作用于人口性别结构。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于2007年1月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是我国这些年人口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包括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等。也正因此,在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等违法行为的同时,还要通过成人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男女平等的文明生育观念,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有效地遏制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促使人口的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三、人口文化结构与成人教育

人口文化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水平可以通过识字人口和文盲人口在成年人口中的比重、学龄人口入学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每百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等指标衡量。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识字率均有提高,文盲率均有下降。但提高的速度和现有水平在各个国家和各大洲间很不平衡。其中,欧洲和北美的人口文化水平最高,非洲最低,拉丁美洲和亚洲介于二者之间。我国人口的文化水平近些年也有明显提高。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就业人口中,初中文化水平已替代小学文化水平,成为比重最大的群体。未上过学或扫盲班的比重下降较快,由16.9%降到8.1%。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口由4%提高到8.3%。[1]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4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国民整体教育水平。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而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比例只占18%。这种受教育比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也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

人口的文化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文盲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成人扫盲教育的任务会相应较重;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会负有更强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使命;而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则应该也可能更多地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我国人口文化结构的现状,要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以尽快提高我国人口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一般与对于成人教育的价值认同和受教育意愿呈正相关,文化水平高的人通常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对于成人教育的价值认识更加明晰,其自觉接受成人教育的意愿也更为强烈。因此,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的事实又难免成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成人教育在受到人口文化结构状况影响的同时,也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优化人口文化结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人教育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也以优化人口文化结构为最直接体现。这在文盲率的降低和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的提高方面皆有明显表征。例如,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拥有成人学历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为3.10%。其中,拥有成人本专科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39%,拥有成人高中、中专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41%。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3611人,其中拥有成人本专科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1288人。也就是说,我国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已达到整个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的三分之一还多。[1]

四、人口产业结构与成人教育

此处的人口产业结构是指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存在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三种人口产业结构,它们各自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同它相适应的人口素质水准。在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中,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中占50%以上,在第二产业中占2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占25%以下;在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中,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中占16%-49%,在第二产业中占26%-40%,在第三产业中占26%-49%;在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中,就业人口在第一产业中占15%以下,在第二产业中占3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占50%以上。这三种类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在当前并存于世界各国。总体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相对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22.5%、27.5%。而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产业结构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如2000年,美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22.9%、74.5%。

人口产业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成人教育也以这些人口为主要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因应其生产、生活需要的职业知识及技能教育。传统型和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向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则需要成人教育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农业剩余劳动者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此外,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本身也对人口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的存在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成人教育的支撑。这一点对我国而言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而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左右。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与日本差距更大,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相差5年左右。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与日本相差0.8年。[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就业人员整体素质现状都要求成人教育在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素质方面付出更多地努力。

反过来,成人教育应该也可以在推动人口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所作为。成人教育可以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发展面向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这一点已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证明。而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已成为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职责。我国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就提出:“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这些培训措施的实施,可以切实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五、人口职业结构与成人教育

人口职业结构是指就业人口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智力型职业人口和体力型职业人口在人口职业结构中的构成是考察人口职业结构的重要依据。从世界范围看,智力型职业人口和体力型职业人口在各国人口职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国的经济实力和教育发展水平。有些国家智力型职业人口比例比较高,如美国1984年智力型职业人口占40.3%,加拿大占38.4%,日本占29.7%。另一些国家智力型职业人口比例则比较低,如尼泊尔仅占1.5%,孟加拉国占3.1%,泰国占4.3%。[2]我国智力型职业人口所占比重也相对较低。2000年,我国职业人口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构成的智力型职业人口仅占10.5%;由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构成的体力型职业人口则占89.5%。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型职业人口在人口职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体力型职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且体力型职业人口就业的文化技术起点越来越高是一个必然趋势。

人口职业结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目标内容的选择。首先,体力型职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情况是和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联系在一起的。例如,2000年我国从事与农业有关的体力型职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4.3%。这些人口中,高达95.4%的人口仅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只有4.6%的人口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这一现实昭示出成人教育在提升体力型职业人口素质方面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针对体力型职业人口的扫盲教育仍是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体力型职业人口的成人高等教育在今天也依然大有可为。而智力型职业人口占较大比例的国家,应该也可以将其成人教育的重心上移,侧重发展高层次的和非学历性的成人教育。其次,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也要求成人教育在推动体力型职业人口向智力型职业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状况则是一个国家人口职业结构变化调整的基础条件之一。成人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个人或群体职业地位的变动而改变人口的职业构成。对此,我国有学者指出:在社会流动过程中,作为一名业已承担一定社会职责,参与某种职业活动的成人来讲,他们借助的条件是多样化的,但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日益扩大,这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规律。职前教育的优劣以及对专业的选择固然可以初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但就职后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同样能够提高或改变一个人的职业或职业资格,以及与职业相联系的社会地位。[3]其次,成人教育可以通过对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的控制来调节社会职业人口结构。如成人教育可以根据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学科门类和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积极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智力型职业人口的比重。

收稿日期:2007-12-26

标签:;  ;  ;  ;  ;  

论人口结构类型与成人教育的关系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