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误诊为震颤麻痹论文_魏丽华

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误诊为震颤麻痹论文_魏丽华

魏丽华

(盘锦市中心医院内科 辽宁盘锦 124000)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氯丙嗪/奋乃静 迟发性运动障碍 震颤麻痹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86-01

1、病例资料

例1 女,69岁,因肢体走路不协调、刻板样手足舞动及伸舌运动7个月,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震颤麻痹,给予美多巴治疗,症状没有好转而就诊我院。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正常,颅神经及感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可见四肢远端及下颌部不自主运动肌张力高,肌力ⅴ级,双膝间反射正常,病理症未引出,头颅CT正常,追问病史该患诊断精神分裂症一年半,再口服氯丙嗪间断应用阿普唑仑治疗,该患者考虑为药物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予更换副作用较小的氯氮平及安坦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得到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2 男,39岁,因自主点头、手抖,走路头偏向一侧、躯干歪向另一侧 4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出现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视幻听、兴奋躁动、打人毁物等行为异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直服用氯丙嗪及奋乃静治疗,病情基本缓解,停药4个月后,出现上述症状,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震颤麻痹,给予美多巴治疗两个月,症状无好转,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合理,颅神经及感觉系统正常,四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偏高,病理症未引出,头颅CT及脑电图正常,考虑为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所致的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停用抗精神病类药和抗胆碱能类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2、讨论

2.1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造成药源性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长期服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药物有关,可常期阻滞突触后多巴氨受体使突触前多巴氨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突触后多巴氨受体对多巴氨反应敏感性增强,产生DA受体超敏[1],处于神经增敏状态,生理剂量的DA可引起椎体外系反应与用左旋DA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应用利血平可减轻症状,氟哌啶醇可暂时掩盖症状,DA增效剂可使症状恶化[2]。抗精神病类药物:五氟利多、奋乃静、氟奋乃静、氯丙嗪、奥氮平,该类药能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不同脑区多巴胺神经功能[3]。故在治疗时也可以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常见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1年以上的患者。表现为有节律的、刻板重复的、持续的不自主动作,一般以面部较多,表现为一种以口唇为中心的整个颜面的不自主运动。年轻患者的表现不在面部,而是四肢和躯干的异常动作,如上肢像钢琴样摆动舞弄、扭动躯体或晃动双腿、手足徐动、投掷动作等。

2.2误诊原因 对药源性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详细,未详细询问服药史,诊断思路狭窄,对药物致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了解,不熟悉。因为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有精神病史及服用药物,在服药过程中或停药后易出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类似震颤麻痹。因此对于患者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应祥细询问病史,如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以免误诊。

2.3治疗

1尽可能缓慢的加药,尽量避免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

2尽量小量或不用抗震颤麻痹的药物。停用或更换抗精神病的药物,停药时要逐渐减量,而不要骤然停药。

3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可将抗精神病的药物换成副作用较小的氯氮平,利培酮或奥氮平,如精神病症状得到控制可停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24

[2]刘道宽.锥体外系统疾病.见: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782~784

[4]喻东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6-57

[5]杨藻晨:神经系统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8-622

[6]安徳仲:医用药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4-132

论文作者:魏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4

标签:;  ;  ;  ;  ;  ;  ;  ;  

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2例误诊为震颤麻痹论文_魏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