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上到线下的“旁观者”悲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_城管打人论文

从线上到线下的“旁观者”悲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_城管打人论文

从线上到线下的“围观”悲剧何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上论文,悲剧论文,到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件回放:狂暴的人群迅速聚集,将一辆城管执法车团团围住,棍棒、石块、锐器雨点般砸过去。120救护车欲将被困者送往医院,失控的人们又将救护车掀翻……4月19日浙江苍南县灵溪镇发生市民围殴城管人员事件,现场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坊间扩散,闻之睹之者无不震惊。这是一起由城管执法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先是城管人员(据称是城管局聘请的临时人员)与摊贩发生冲突,市民黄某看不过去,用手机拍摄冲突场面,城管人员制止拍照,将黄某打倒在地并继续施暴,其他市民上前制止、拍照也遭殴打。城管人员的野蛮行径激起群众的公愤,围观群众越聚越多,很快升级成为一起“围殴城管”的暴力冲突。目前事态已基本平息,无论是殴打黄某的城管人员,还是参与围殴城管、打砸车辆的市民,都将依法受到惩处制裁,但事件远未就此结束,它带给人们的警醒和反思才刚刚开始。

比“围殴城管”更可怕的是什么

苍南官方透露,这次围殴城管事件的一个关键诱因,是有人散布“城管打死人”的谣言,由此点燃了群众的愤怒情绪。而按现场目击者的说法,拍照者黄某被城管人员打倒在地,“脸煞白煞白的,呼吸也不行了,眼睛睁不像睁,闭不像闭,大家都说他被打死了”,在当时的非常情境中,“大家都说他被打死了”很可能就是“谣言”之肇始,基于既往的事例,很多人对此“谣言”深信不疑,群情激愤之下采取极端行为。简单谴责“谣言”是容易的,造谣传谣者也自当受到法律制裁,但必须追问的是,一般人对这样的“谣言”,为何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上千市民围困城管执法车,至少几十人参与殴打城管、打砸车辆,这样的场景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让人深感惊惧不安。然而,比“围殴城管”本身更可怕的是,为何一起原本并不十分严重的冲突,一不小心就发展成上千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以往的群体性事件大多缘于直接利益冲突,如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大多是被强征强拆的农民,现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比如这次苍南的“围殴城管”冲突,大多数参与者和城管人员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他们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很多时候,无直接利益相关者仅凭一句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就在群体气氛感染下采取极端行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行为较以往更容易发起,一触即发的群众情绪是一种巨大的隐患,对此必须予以高度警醒。

公平正义是最好的社会情绪抚慰剂,也是最有效的社会秩序稳定器。唯有大力推进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等各项改革,以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惩腐败的实际行动,提高各级政府和权力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赢得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和尊重,有效消解群众的不信任情绪和极端情绪,最大限度避免“围殴城管”之类事件重演。

(潘洪其,北京青年报,2014.4.21,有删减)

没有一场围观起哄能围出正义

别以为那些围观起哄者会成为胜利者,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正义得到彰显?城管暴力受到遏制?没有,千人聚焦群殴的暴力传递了更暴力的戾气,以“正义”的名义制造了伤害个体和破坏社会秩序的罪恶。

往往“正义感”往前多走一步,就是作恶。如果旁观的群众看到城管殴打拍照者时,路见不平前去阻挡,这是正义;接着将殴打拍照者的城管送到派出所,以证人身份使打人者依法受到严惩,这是正义;借这件事暴露城管的野蛮执法,敦促当地政府严惩相关责任人,更是正义。可围观起哄以暴制暴,对可能不相干的临时工进行围殴,甚至愤怒地掀翻执法车,变成一场街头的宣泄与狂欢,就与正义越来越远了。可惜的是,一些大街上的围观者是缺乏这种理性的,很容易被起哄的情绪和自以为是的正义感牵着鼻子走。

城管打人本来并非不可追究,事件本来完全处于“可治理”的状态,可阻止,可投诉,可追究,可监督,打人者会在法律框架中受到严惩。可街头非理性的围观起哄使事件失控,变得不可治理。围观起哄的暴戾,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人迷恋网络和现实中的“围观效应”,迷信“围观改变中国”。但无数的事实表明,没有一场起哄围观最后不是变成了哄客的狂欢,没有一场围观起哄带来了正义,无不是各方的多输。起哄围观带着一种天然的戾气,起哄围观中很少会有“公正的旁观者”,而无不是唯恐场面不乱,无不是希望冲突越激烈越好。就像平常街头的某些看客,面对扭打在一起的人,有几个会去拉架?而多是看热闹。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也是一样。

不要以为每个人的正义感通过围观和聚焦叠加在一起,就会更加接近正义。一个人的智商也许可以判断真假和明辨是非,可人群聚集时智商许多时候就接近零了。那种激烈的对抗和情绪的升腾中,一句“城管打死人了”“警察打人了”“官员欺负老百姓”之类的口号,就可能将人群点燃,将人性中的劣根性和恶激发出来,而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和遏制。将那个“敌人”往死里打,没有人愿意去分辨真假,没有人会顾及围殴的后果,也没有人愿意问谁对谁错,只是被谣言和情绪牵着鼻子走。

起哄围观围不出正义,因为起哄围观之下真相容易被遮蔽,起哄围观者也容易失去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理性,形成多数人暴力并走向集体的宣泄。正义本来在旁观者这一边,可无节制的围观起哄使本来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诉求,走向非理性的报复,并成为违法的伤害。“正义的火气”将无数不相干的人和不相干的情绪卷入其中,在群情激愤中酿成一场对正义赤裸裸的践踏。苍南事件清楚地让人看到了这种围观起哄对正义的伤害。

没有一场围观起哄能围出正义。当你被一件事激怒时,应警惕自己身上的恶被人操纵,克制一下立刻去围观起哄的冲动,冷静下来多思考几分钟,你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冷静和公正的旁观者。实现个案正义和社会正义,更需要的是公正的旁观者,而不是暴戾的围观起哄者。

(曹林,中国青年报,2014.4.22,有删减)

走出“街头愤怒”的权利误区

苍南事件里头有太多的不该:城管不该对拍照监督的无辜路人施加拳脚;少数市民不该不问真相传播“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即便情绪再激愤,也不该用“暴打”来惩罚犯了错的城管……遗憾的是,所有的“不该”都没有在法治的边界面前戛然止步,而是被情绪所裹挟,环环相扣地叠加在一起,最后导致了令人扼腕的悲剧。

城市执法的立身之本与终极目标,都是为百姓服务的。一个服务于民众的部门,面对社会抱怨情绪,首先应该积极反思,制定出有效的政策,解决矛盾,拯救公信,让民众相信执法者的自我纠错能力和勇气,让大家相信法治的程序足以摆正失衡的天平。客观地讲,城市管理的琐碎芜杂,让城管部门几乎天天要面对大大小小的矛盾:屡纠屡犯的违规摆摊,神出鬼没的小商小贩,层出不穷的卫生问题、噪音污染……但长期的任务重压和职业焦虑,并不能成为粗暴执法的理由;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城管部门更应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抓起。这些年来,从各种“柔性执法”的探索,到换位“卧底”的体验,很多地方的城管部门都在积极寻找提升治理水平的路径。这样的改变与改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在信任度依然有待提升的当下,任何一起城管不规范执法事件,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城管队伍的整体努力,只有守正与纠偏双管齐下,城管这个职业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最好钥匙。对于广大市民来讲,城市是我们共有的家园,与摊贩们的养家、城市生活的便利一样,优美的环境、井然的秩序也是广大市民的生活必需。在整体文明素养都有待提高的当下,无论是城管还是市民,都需要培养现代公共意识,学会站在彼此的立场想问题。遇事拳脚相加、随意挥洒戾气,突破文明规则,甚至挑战法律底线,最终伤害的只能是社会的共同利益与自己的根本利益。唯有政府与民众双向认识的升华,才能期待“城管打人与被打”的循环不再上演,才能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毕诗成,人民日报,2014.4.22,有删减)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gd/pl/2014422/99762_3.html)

标签:;  ;  ;  

从线上到线下的“旁观者”悲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_城管打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