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论文_侯晋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论文_侯晋

(66325部队,北京市 昌平区 102202)

摘要:分析1962年对印作战主动撤军的原因,剖析此战对当前中印关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军事威胁;边境问题

1962年,在印度就边界问题步步紧逼挑衅,解放军被迫实施自卫还击,最后以我军大获全胜并主动撤军而结束。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对外作战之一。这次战役对稳定我国周边环境、展示我军作战能力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战役中的宝贵作战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主动撤军的主要原因

作为战败国的印度,在几年后重新占领了争议地区,这在国际领土争端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历史上历来以战争停火线划界或控制领土的,中国的行动,是绝无仅有的。

我军在全胜的形势下主动停火撤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际战略局势的准确分析把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正值我国国际关系的严峻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打压遏制,苏联与我关系破裂,东南台湾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我国与周边很多国家未正式建交,不确定因素较多。且这一时期,正值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无暇东顾,这也间接为我国提供一个较好的作战大环境。我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这场作战。在反美、防苏的斗争全局下,我国必须尽快结束中印边境冲突,不给美苏可乘之机。二是反击作战现实的综合态势考虑。一方面,从国家军事战略全局上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衷和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占领争议地区,而是为了积极营造稳定的中印边境,集中力量应对东南沿海方向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对印度实施跨域作战,作战态势也会对我非常不利。当时印军总兵力达数十万,并拥有大量交通设施,可以迅速调兵至前线地区,且拥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及作战飞机,从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通盘考虑,均不利于我实施进一步作战。三是我军综合保障的现实困难所迫。对印反击作战,是在印军占有局部优势,特别是保障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国家战略保障能力上比较落后,且中印边境地区作战环境恶劣,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艰险,战役投送十分困难,很多武器弹药和生活给养均需人扛畜驮。在边界地区附近作战尚能完成基本保障,但深入他国纵深实施作战保障,这在当时是所不允许的。同时,我国必须时刻考虑东南方向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可能作战,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其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可能的东西两线长期作战所带来的巨大消耗。四是我国国际形象的正面树立使然。一场战争,既要考虑其军事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其它各项因素。从政治外交上,大胜后撤军,旨在以实际行动回击印度及国际反华势力的污蔑,表明中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政策和诚意,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同情,赢得国际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地位。也让我国周边其他国家看到我国坚持和平方式解决周边问题的诚心,进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赢得与第三世界诸多国家的深厚友谊,从而巩固1955年万隆会议良好的外交形势,进而为我国重返联合国,恢复联大合法席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对当今中印双方的主要影响

此次作战距今已有五十余年之久,但其给中印双方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却仍然没有停止,以下主要从与我国不利的几点进行阐述:一是触痛了印度国民心理的底线。1962年我国不仅主动撤军,而且还主动将战场缴获的武器、车辆进行擦洗维修,其它军用物资整理包装,开列清单,并于当年底悉数交还印方。此举虽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印度,一些具有右翼言论的战略分析家、退休将领和官员,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苦痛”和战败的“屈辱”,一直耿耿于怀,并叫嚣着要“报仇雪耻”。他们仍然以冷战的思维看待中印关系,在自己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媒体讲话中,经常渲染“中国威胁论”,极力反对并千方百计干涉和阻挠中印关系发展。二是憾失了接管战略要地的时机。1962年主动撤军,虽然很好地展现和平解决领土问题争端的诚意,彰显了我大国风范。但不可否认,两次阶段性胜利后,我军却在战前两军实际控制的基础上,继续主动后撤20公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接管原属我国战略要地的大好时机。特别是藏南地区和沿麦克马洪线周边的多数要地据点,这些地区如今多数已被印度构筑了坚固工事,并从国内修建多条铁路向其延伸,未来作战中我军预想再次夺取,势必要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藏南地区,现阶段仍为印军实际控制,欲要收复仍可能需要通过军事手段予以解决。三是制约了未来可能作战的规模。1962年,我军在大获全胜的有利态势下,主动止步中印边界线并全线收兵,赢得了战略战役双重主动权。现如今,中印领土争端问题悬而未决,仍然可以预见到未来两国为此而展开的军事冲突。现如今,我军在西南边境方向作战准备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鉴于上次交战中我军未能实施跨境作战,未来我军欲突破上次作战规模,实施大规模作战甚至跨境作战,势必要谨防各种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恶意炒作抨击。四是增加了作战以奇用兵的难度。1962年作战中,我军派奇兵穿插迂回贝利小道,在印军毫不知情下断其后路,予以重击,可谓此次作战的一记妙笔。而现今,印军在吸收上次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重视信息力量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倍增器”优势,于2014年已经建立第一支信息化旅,预计在2017年底前再陆续列装6个旅,并拥有多颗军用侦察卫星,近年来,印度国家信息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成果运用到对我边境作战上,势必会对我展开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的侦察监视,我军许多作战行动可能会被印军提前获知预判,这对我达成作战的隐蔽性和谋略性将产生不利影响。

现今,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边界问题的实质是领土主权问题,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很长时间,今后的“常规对峙”、甚至局部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必须认真做好准备、争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迎旭.弄清中印边界战争真相对中印双方都是好事[J].战略参考,2011(12):35-36

[2]叶海林.印度真想再打边界战吗[J].战略参考,2011(12):34-35

[3]寇军强,苟雅宏.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简介[J].知识之窗,2014(4):64

作者简介:侯晋(1986.01-),男,山西省晋中市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学。

论文作者:侯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浅析论文_侯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