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_杨加勇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_杨加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2

  摘要: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

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策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不断增多 近来高校逐年扩招,大学业生人数持续攀高。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这些数据充分显示: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二)社会宏观就业形势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股力量碰撞的局面。这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三)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望与发展。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导也应该是广泛的,将就业指导和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为毕业生传递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补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服务工作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应按“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要求统筹规划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毕业生要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农村、边远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到那些地方去就业,虽然将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机会。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择业的难度加大,与其“蜗居在那里,不如找一块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毕业生要对自己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待就业要有一个和平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掌握过硬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抛开“社会精英”的总结,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

  (三)国家应该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

  国家的制度安排包括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给毕业生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等。在制度上可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对于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可以把他们的户口留在某一个城市,将来他们的子女参加高考时可从该城市报考。

  (四)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对子女上大学难的后顾之忧,除了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该地区的安定团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提高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方面做出贡献。

  (五)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界应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现今社会舆论界关于大学生负面报道的文章越来越多,诸如大学生诚信缺失,与用人单位毁约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许多关于女大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的负面报道等等随处可见。

四、总结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证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各个岗位都需要人才,而毕业生就是我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只要政府,高校,毕业生演好自己的角色并能相互沟通,彼此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不断的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能有利于扩大就业量,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相信只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庭.《教育与产业相脱节是大学生就业难主因》.新浪教育,2010.03.05

[2]麦可思.中国应届大学生就业报告[J].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论文作者:杨加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  ;  ;  ;  ;  ;  ;  ;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_杨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