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名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 伊春市 153000
摘要:随着我国土地规划的深入开展,国家开始重视土地规划中的环境因素,力求使土地规划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所以,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认清土地规划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影响。基于此点,本文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土地规划;城市环境;影响
1 土地规划不科学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
1.1制约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改进,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然而相对之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费现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使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跃然纸上。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1.2增加交通问题
经济社火的发展促使城市进程的加快,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出现,是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土地规划有着密切联系。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规划土地,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得交通用地不足,交通拥挤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在拥挤的马路上排放着热气浓浓的尾气,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1.3加重污染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土壤污染。由于对各种工业用地不合理地布局,造成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土壤污染除了大量使用农药,还有就是对土地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2003年之前,我国还未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只对大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是无从评估各项项目对环境的作用与效应。从200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使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有法可依。
1.4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地面的占了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本身脆弱不堪。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某些地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却呈现恶化趋势。农业的发展大国,人口的居住大国,粮食的需求大国,这些都需要在土地上得以实现。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或者规划了但没有有效实施,人们为了一己之利,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湿地和滩涂,使环境变得更为不堪一击,一遇到洪水灾害,就出现泥石流、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板结、土地盐碱化等派生的自然灾害。而更多的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惩罚,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引起这个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协调,土地的利用结构及用地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都不利。区域不协调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以行政单位为基础。不同区域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土地规划都相对独立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行政区间的资源环境协调。
2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2.1树立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观念
人类若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应确保处于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人类自觉约束自身的污染、浪费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节约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大力度挖掘全新资源;保障废弃物的排放量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其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人们在注重消费、注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同时,不能提前享受后人应具备的同等消费权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同代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2试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以当前实际发展形势来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以供给为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将“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上升为基本国策层面,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有机融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2.3妥善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建设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我国城市中心区必须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内涵式建设道路。无论是传统的纯商业性的市中心区,还是现代化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都以高密度聚集公共建筑为特征。在这种环境下,硬性规定各公共设施建设单位达到一定的绿地率未必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也难以执行。所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区内单个项目可以不作绿地率的硬性规定。城市“绿肺”可以通过集中建设得到弥站,即在区内集中一定面积的用地建设大片绿地。当然,与此同时还要有“见缝插绿”的城市文明和社区文化,以把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上仍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其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倡社会环境评价,在决策过程早期提出,评价的目的是预防,只有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就提出环境的问题,才可能减少环境问题;注重环境评价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环境评价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性成果,一旦得以执行,便具有了指导性和法律等效性,因而环评要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前瞻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环境评价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环境评价的方式方法、指导思想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环境评价既要注重自身成果的总结和积累,又要从各种先进的决策思想中吸取养分,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评价方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4 结束语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土地规划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土地规划制度,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华.关于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2(35).
[2]玛依努尔?米吉提.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2(9).
论文作者:杜洪财,孙国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土地论文; 环境论文; 评价论文; 城市论文; 我国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资源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