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范畴的辩证分析_所有制论文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分析_所有制论文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用系统观审视生产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格局下,人们一方面确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模式,并由此模式认为生产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独立实体,人类的全部生活就奠基于这个实体之上。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资资料的能力”〔1〕,这里所谓“能力”应理解为人类的一种实际能力、现实力量。以现代系统观的观点审视,“能力”的含义与“功能”的含义相近,而功能是由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决定的,它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这样,关于生产力的指谓便出现了矛盾,当然,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一矛盾。教科书一般都是在给出定义之后,直接分析、陈列生产要素(教科书称生产力要素),似乎根本没有考虑一般定义与内涵分析之间的矛盾。若视生产力为社会最基础的实体,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怎能建立在生产力要素的静态陈列上?有的教科书则提出“生产力系统”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不得不组合生产关系的内容。〔2〕

大家都认同物质生产或称生产劳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力就是人类在这种活动中体现的现实力量、实际能力。那么,理论上怎么对生产力进行描述和规定呢?应该指出,在马克思的著述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等概念的含义是多样的,在其具体使用时,提法也是多样的。如《资本论》中生产力与生产率的含义时常相同,即所谓“有用的具体的劳动力”,这只讲了生产力量的方面;“一般社会生产力”的提法则包含了生产力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而“现实的生产力”这一提法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质和量,而且包含了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实指生产系统的功能。本文认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生产力应指“现实的生产力”。人类活动总有其组织结构,总要确定一种人——物——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构不成人类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首要的活动。人类只有以一定形式组织起来面向自然,才能呈现出一种社会力量。也就是说,只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时,才形成生产力,即“现实的生产力”,离开了基本的结构形式生产关系就构不成现实的生产力。

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可能帮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更深入地分析物质生产过程。按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中的提法,我们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进而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生产方式看作物质生产系统。那么物质生产系统是由(1)系统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已进入生产过程的)等;(2 )系统结构——生产关系(生产的技术结构和所有制结构);(3)系统功能——生产力三个方面构成的。这样,生产力就被理解为物质生产系统的功能,被理解为人们开发资源,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

二、从生产过程看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属性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 〕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来考虑,劳动过程就是直接表现为这样几个简单的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5 〕所谓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就是人类主体自身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它作为人类自身的活动,表现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现实力量;所谓劳动对象,指经过人类某种“加工”的原材料,自然界未被加工过的外部感性世界则一般被视为物质生产系统的外部环境;所谓劳动资料,则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人造物具。在人类劳动基础上实现的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过程。

需要注意,上述分析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描述,观照现实则不能撇开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谈生产过程,马克思在研究劳动生产过程时正是这样做的。一旦撇开了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劳动过程就消解为各个简单的抽象要素,劳动过程本身就不复存在了。马克思在阐述了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之后,就接着分析了资本家及其所购买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分析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那种从劳动要素分析来代替生产力分析的做法,实际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劳动要素当成生产力本身。

生产过程中的三个要素通过生产关系组成起来,才现实地形成了生产过程,或者说,整个生产过程就表现为生产要素、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环境的有机统一。在物质生产系统中,劳动者是能动的因素,每个劳动者作为系统的要素,都在系统中按系统运行规则为获得个人的利益而承担自己的义务,而组织、社会则追求物质生产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人们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和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益即生产力双重提高呢?这需要分析系统整体运作的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生产系统的要素、生产系统的结构和生产系统的功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所谓生产系统的要素,如前所述,是指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说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谓生产系统的结构即生产关系,则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整体性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它可分为两个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层——生产组织技术关系层和所有制关系层。生产组织技术关系层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表现着各生产要素为进行直接生产而建立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直接的关系结构,说的是如何现实地组织生产过程,表现为一定所有制关系赖以实现的手段和过程。所有制关系层作为组织技术关系的基础,则要通过并依赖组织技术关系才能实现。所有制关系说的是谁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它表现着一定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性质,表现着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社会控制力量。某一社会的生产关系改革,主要是指一定所有制关系的调整。而组织技术关系结构内的改革,则是指生产过程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是,任何组织技术关系结构内的改革、完善和发展,都会形成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对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形成冲击。因为一定所有制关系体现生产要素之间的组织技术关系结构中,都表现为一种时间界限和空间界限。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是在所有制层面上实现的变革,重点是通过改革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改变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性质,改变生产过程的社会控制方式,进而推动组织技术关系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我们划分了生产的组织技术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一方面所有制关系层渗透并体现于整个组织技术关系结构中,并依赖组织技术结构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组织技术关系结构也只有依赖于所有制关系结构才能得以实现。但一种生产组织技术关系结构或一种生产关系结构一旦形成,就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产生于某种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生产组织技术关系结构可以被移植到另一种私有制生产关系结构中,反之亦然。但移植后的系统整体效应往往有较大出入,或者反过来说生产组织技术关系结构可以接纳没的生产关系背景。一个物质生产系统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除了环境因素外,就系统内部而言关键在于劳动者能动性大小,而劳动者能动性的大小是由利益决定的,也即由生产的系统结构决定的,其中,生产的组织技术关系结构的作用是直接的,具体的,而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的作用是根本的,这也就是当代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根本理由。

根据上述分析,人们常说的生产力作为人类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形成的一种实际能力,在这里被描述为物质生产系统结构的功能,一种整体效应。它体现着系统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那么生产力就被界定为一个功能范畴,而非实体范畴。按本文的理解,孤立的生产要素和作为关系范畴的生产结构及作为功能范畴的生产力都不能作为社会存在的实体基础,真正能够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相对独立的实体是生产方式,即物资生产系统。

三、生产系统的要素、结构对生产力的几种具体影响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还可以根据系统理论对物质生产过程中要素、结构、功能的关系作更具体一些的理解。

其一,系统的构成要素不同,生产系统的结构不同,社会生产力不同。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改革开放前我国不仅生产系统结构不合理,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体能水平和劳动资料的质量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不难理解生产水平也只能是大大落后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必须改革社会系统结构——经济、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则要提高生产系统的诸要素,特别是人的素质。

其二,生产系统结构相同,而构成结构的要素不同,表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即社会生产能力也不同。我们时常发现,两个村或两个工厂其内部结构和外在环境大体相同,但生产力却有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因为系统要素,特别是其中人的素质不同。在生产过程中,组成生产系统结构的要素的基质,是决定一定生产系统结构及功能状况的最基本的条件。在这里,各生产要素不仅一个也不能缺少,而且在质上、量上还必须相互适应。在前者,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在后者,各要素如果不能相互适应,就应造成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分析生产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就应该首先分析构成系统整体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情况,并根据生产的程度和目标,经常注意在质上量上提高各生产要素的基质,这是提高整体效应即社会生产功能的基础。而要素中尤以人为最根本,由此可知人本身再生产——教育是最根本的,对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三,组成生产过程系统整体的要素相同,但生产系统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决定系统功能的条件,除了生产要素的状况之个,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形式不同,同样会改变系统结构功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工业生产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结构调整对系统功能的影响,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根本原因。

当然,组成生产过程的要素和生产系统结构不同,也能获得相同的功能。在系统控制中,人们注意到,在一定条件下,在要素、结构都不同的系统中,可以观察到同样的或相似的行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要素和结构来实现。至于物资生产的系统结构如何演变更新,从不合理的结构到较合理的结构,再到更合理的结构,则需用系统科学的新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从要素、结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答案。

注释:

〔1〕《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家祥等主编,第102页。

〔2〕《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家祥等主编,第105页。

〔3〕《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2页。

〔4〕《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

〔5〕《资本论》第一卷,第203页。

标签:;  ;  ;  ;  ;  ;  

生产力范畴的辩证分析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