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像摄影的历史及发展论文_董媛媛

浅谈肖像摄影的历史及发展论文_董媛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620)

一 早期的人像摄影:

1 不朽式摄影

不朽式摄影其方法是将湿板负片的背后贴上黑部或涂上上黑漆,利用负片的反光性能使负像逆转为正像。为了得到最佳的效果,可将冲洗后的玻璃板用一种化学溶液进行处理,使暗色的影象呈现灰白色。这种形式的照片名为”不朽式”照片.,,”不朽式摄影法”,除了人像外,很少用于其他拍摄对象,在1855-1857这两年中,在美国,用"不朽式"摄影法拍摄的人像,比任何其他照像法都多。这主要是由于这种照片与当时十分流行的达盖儿式照片很相似。因此,他们常误称为"达盖儿式玻璃板照片"。

2 铁板式人像

"不朽式"摄影法的出现,意味着过去拍摄不起达盖儿式肖像的人,现在可以拍摄了,而效果与达盖儿式肖像几乎一样.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使照片不那么易于打破,同时,又可以装贴在像册上,美国摄影家H•史密斯用漆为黑色的金属板来代替玻璃,并以此取得了专利权。这个方法,名为"铁板式"摄影法。从1856年直至二十世纪,特别是那些廉价人像摄影室和街头摄影家。拍摄了成千上万的”铁板式”照片。

3 名片式肖像摄影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阿道夫.欧仁.迪斯德里,发明了一个摄影机,能拍摄影名片一样大小的照片,这个摄影机共有4个镜头,通过这四个镜头,可在一张16.5乘以21.5公分的火棉胶玻璃板上拍出8个不同的姿态。先在玻璃板的一半拍摄4个姿态,每个镜头拍摄一个.然后将玻璃板转动180度,在拍四个,将这张底片印成像片,裁好,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既成为新颖的“名片肖像”:名片照片的出现还带来了社会风俗的变化。许多人带着名片照片走访亲友,母亲们则带着孩子去拍摄名片照片并分送给亲友。

迪斯德里在精心宣传他的"名片肖像"。这个新颖的玩艺儿开始活跃起来了,迪斯德里也进入了兴旺发达的时期.甚至走在部队前头正在向战争进军的拿破仑三世,也在迪斯德里摄影室旁边停了下来,请迪斯德里给他拍摄一张“名片肖像”,而让部队在街头等着他。到了1860年,“名人肖像”从巴黎传到伦敦,接着又传到美国,把达盖尔式摄影最后一点点的残余业务一扫而光。于是,"名片肖像"进入了狂热时期,报纸称它为"名片王"。

二 19世纪下半叶:立柜式人像

来势很凶的"名片肖像"热,,是决不能持久的.它的热潮是在1861年至1866年之间,自那以后,便开始衰退了.而且,其衰退正如它兴起一样,非常迅速.许多原来为此而发了财的摄影家,现在,开始亏本了。因为,到了19世纪70年代,大家都觉得"名片肖像"已经过时了,陈旧了。

立体照片的发明者是英国人查尔斯.维茨顿。立体照片的发明利用了人眼看一个给定事物时,由两眼看到的稍有差别的影象在大脑里被组合起来形成透视上的纵深感的视觉原理。立体照片是由一对影象组成的照片,它是由两个稍微错开的镜头拍摄而得的照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维茨顿发明的称为立体镜的装置观看立体照片,可以获得三维纵深的幻觉。立体照片问世后大受欢迎,人们通过这个可以带来极大的视觉满足感的装置来观看、了解并想象其他人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对虚拟现实的视觉体验。立体照片的市场的复苏。廉价人像摄影家又回到不朽式或铁板式的人像摄影方面去了。大部分质量较高的人像摄影室,现在都从事于拍摄裱在11×16公分托纸上的立柜式照片(cabinet photographs).顾名思义,这些照片是用来陈列于衣柜或橱子上的。他们拍摄得最多的是剧院里的明星,都是请到摄影室里来摆布好之后拍摄的,而不是在舞台上拍摄。这种立柜式照片,后来也成了拍摄家庭集体人像的最常用的规格。那时,人们都喜欢穿整齐的衣服,并且,要拍摄得好像是在"室外"一样。

早期的人像摄影出现的方式,大多以商业为目的,到了19世纪下半叶,人像摄影家结合绘画与摄影的技法,巧妙运用光线的变化,准确地把握神态和姿态,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摄影大师是欧洲的纳达尔和卡尔雅。他们相近的表现风格成为人像摄影的一代经典。无疑,在绘画上的造诣是他们在人像摄影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易斯.卡洛尔:写了文学名著《艾丽丝漫游仙境》(1865年)的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刘易斯•卡洛尔了。作为文学家与诗人,在文学的盛名之下,卡洛尔的业余摄影家形象被掩盖掉了。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照相簿内贴有720幅照片。而其中大量的照片是他拍摄的少女肖像。卡洛尔迷恋少女,想方设法地接近他所能够接近的少女与她们的家长,说服家长们同意让他给她们拍照。而后,他得寸进尺,从一般人物肖像到少女化装照片再到少女裸体照片,他一步一步地把视线之手伸向当时道德伦理所不允许触碰的禁区。在与少女们的周旋中,他以摄影为手段,从影像上占有她们。提到刘易斯.卡洛尔的摄影作品,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提到不朽名作《爱丽丝漫游仙境》就会非常熟悉。1856年,刘易斯.卡洛尔够入了摄影的整套器材开始专研摄影,正如摄影家布拉塞所说:“刘易斯.卡洛尔接触摄影时,他24岁,摄影17岁,而胶棉湿板法才只有5岁。”在当时胶棉湿板法是最先进的摄影技术。这是运用玻璃作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方法,把曝光时间从拍摄一张照片需要几十秒的时间缩短到几秒,他马上被这种摄影方式所吸引。

在他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拍摄了大量的少女肖像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古怪美丽,这些女孩点燃了他终生不熄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演化为另一种热情与梦想。从1873年开始,卡洛尔越来越倾心给少女拍摄化装摄影照片。

他在拍摄少女肖像的过程中,逐渐不满足如实记录他们可爱动人的神态与身姿,而是以化装的方式来塑造少女形象。他让这些小女孩或者化装成罗马时代的少女,或者穿上希腊时代的服装,有时也会让他们穿着印度,丹麦,中国,或东南亚的服装。卡洛尔大胆运用化装导演的方法,拍摄了一系列精妙刻画妙龄少女心理的照片。从《扮成小乞丐的艾丽丝丽特尔》中可以看到,她的眼神充满了挑逗,挑衅,无辜,好奇的眼神。她的身体与姿势也介于无意识留露的性感与对于镜头以及镜头背后男人的某种警惕心理,而半遮半掩更显诱惑的衣衫,实际上可以说是半裸体的变相方式。刘易斯.卡洛尔因个人欲望与梦想而摄影,实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的“私摄影”潮流的鼻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少女摄影是最早的“私摄影”。

到了19世纪下半叶,人像摄影家结合绘画与摄影的技法,巧妙运用光线的变化,准确地把握神态和姿态,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摄影大师是欧洲的纳达尔和卡尔雅。他们相近的表现风格成为人像摄影的一代经典。无疑,在绘画上的造诣是他们在人像摄影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的肖像摄影推动着摄影的发展。是摄影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摄影和绘画的沟通的桥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肖像摄影来了解十九世纪的文化尤其是摄影文化。了解十九世纪的摄影家的特点能更好的抓住这个时代的摄影特点为我们今后的摄影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董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浅谈肖像摄影的历史及发展论文_董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