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论文

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论文

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

杨素真,黄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认知与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对347名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在责任敏感性[t(345)=-2.094,P<0.05]和规范敏感性[t(345)=2.436,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经典道德困境材料,让农村儿童进行道德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影响不显著,但高敏感性组(M=134.63,SD=7.35)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71)的道德敏感性差异显著,t(99)=15.339,P<0.001。同时,非留守儿童高敏感性组(M=134.04,SD=5.08)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20)的道德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t(89)=16.436,P<0.001。而且,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t(89)=-2.018,P<0.05,即高敏感性个体会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学者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基本一致,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2016年2月,联合部门根据这一界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摸排,最后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

在对留守儿童道德的有关研究中,研究者集中关注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研究探索道德行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周菲的研究反映了父母榜样作用缺失以及对孩子道德监控机制弱化,使得留守儿童表现出冷漠、自负、冷酷、无情的情感障碍,缺乏社会责任感,严重者会产生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倾向。[2]也有研究者发现,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逐渐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扩展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母外出这一生活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对此,有研究者分析了出现这种研究现状的原因:文献传讹以及过分夸大留守问题,忽视了儿童本身存在的行为特点等。[3]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留守儿童现象,改革开放初期,留守儿童父亲在外打工挣钱,儿童跟着母亲在家学习,父亲能够提供更多丰富的生活学习用品,所以儿童并没有出现自卑感,反而表现出较强的愉悦感。与早期留守儿童相比,今天留守儿童的父母的社会地位可能更低,但在家庭教育以及留守的性质方面是与早期留守儿童的处境类似的。

道德敏感性是对道德情境的识别和归因解释的能力。Sparks发现,当人们被与道德相关的情境所启动时,他们更可能从道德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表现出道德敏感性。[4]研究者认为,人们的道德决策是始于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识别,而这种认知现象可以用道德敏感性来解释。高敏感性的个体会更多地去思考行为后果。

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贵港等地区为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发展现状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温室一般高4.5~12.0 m,不同的功能按0.5 m的倍数增加,温室的跨度分为9.6 m、10.8 m和12 m,温室的开间距离分为4 m、8 m和12 m。应考虑场地大小、区域划分、使用功能等不同因素,合理选择温室跨度及开间的模数及个数。温室大多采用主体钢架,其寿命可以达到15 a之久。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将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分为高低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敏感性组(M=134.63,SD=7.35)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71)的道德敏感性出现显著的差异,t(99)=15.339,P<0.001。此外,将留守儿童高低组的道德判断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低组的道德判断差异不显著,t(99)=-0.300,P>0.05。

我们的劳动人民身上有很多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品质,比如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强等,这些品质不仅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同时也在感染和激励着他们的子女去拼搏、去奋斗,比如我就从我的父母身上学习和继承了很多东西。

(二)方法

第二部分选取并改编四个经典的道德困境材料(农夫偷药、电车困境、哭泣的婴儿和丢失钱包),[6]采用Licket 7点计分,得分越低表示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越严厉。

船已到河心。男子突然站起,一把提起摆渡人,把他放进河里,说:“老实说,你叫什么名字!”“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男子把他的头按到水里,他挣扎着呛了几口水。男子不再纠缠他的名字,而是问:“你到这里来干什么?”他说:“摆渡。”男子将他再度按入水中。数秒后,问:“你是不是有什么阴谋?”他剧烈地咳嗽着:“没有。”“你叫什么名字?”男子突然弯回原来的问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他似乎处乱不惊。男子摇摇头,“真是个一杭先生。”

第一部分采用杜飞月编制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5]问卷共35个项目,采用Licket 5点计分法。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38~0.86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79~0.590之间。该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即责任敏感性(包括宽容和责任归属)、规范敏感性(包括社会公德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情绪敏感性(包括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和人际敏感性(包括处理人际差异和关爱他人)。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差异分析

根据Licket 5级评分的标准,均值在1~2分之间,处于低水平;2~3分之间是中等偏低水平;均值在3~4分之间,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均值在4~5分之间,则处于高水平。[7]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的总均分为(M=3.15,SD=0.29)分,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得分(M=3.44,SD=0.37),表明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和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差异不显著(t=1.181,P>0.05),但在责任敏感性[t(345)=-2.094,P<0.05]和规范敏感性[t(345)=2.436,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互补效应:联合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产品类型的中间产品,容易造成“局部不大于整体”的效果。采用中间品进口联合“相互搭配”的模式,创新产品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2.在性别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男女生的规范道德敏感性存在统计学差异(t=-2.202,P=0.017),即女生的规范道德敏感性(M=3.25,SD=0.30)高于男生(M=3.38,SD=0.40)。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广西几所乡镇学校初一至初三学生400名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47份,回收率为86.75%,其中男生180名,女生167名。留守儿童179人,非留守儿童168人。

本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总体不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感受到的父母的关注程度区别不大。研究表明,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出现了过分的标签化,夸大了亲子教育功能,忽视了留守儿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8]此外,留守儿童通过网络接触到外界的各种信息,接受积极正能量的教育。但在责任敏感性这一维度上表现出差异,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低的责任敏感性。留守儿童大多都是与祖辈一起生活,但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又比较溺爱孩子。已有研究表明,隔代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会出现一些替代行为,这些过度的娇惯,会使孩子形成懒惰、自私的恶习,[9]导致留守儿童表现出更低的责任敏感性。然而,在规范敏感性上以及处理人际差异这一子维度上出现了反转,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规范性和处理人际差异的敏感性更高。研究者推测,留守儿童即使会与父母进行沟通,也毕竟不是时刻关注,希望可以通过人际关怀来获得关注感和满足感,因此产生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转作风、强执行,开创谋事干事新氛围。倡导自觉肩负党风廉政建设政治担当的廉洁之风,主动深入基层解决难题的务实之风,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坦诚之风,浓厚以学促干、以学明理、以学强技的学习之风。公司各级机关或职能部室带头开展“问计员工、转变作风、帮助基层”活动,并做到年终两问:“我帮基层做了什么?基层为我点赞什么?”形成“党委把方向,行政出方略,纪委督重点,基层抓实干”的干事氛围。

四、讨论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讨论

在规范敏感性上,留守女童表现出比男童更高的敏感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9]这种差异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社会对于女生的角色期待是要听话顺从,更具女孩子特征;对于男生则是以一种独立自强、行为上更具宽容性的角色期待在培养。而留守女童也会表现出更顺从、懂事的行为特点,男生更多的会表现出敢于打破规则、个性意识更强的特点。因此,在这种社会期待和背景下,女生自然就会朝着具有更规范的行为意识发展,表现出规则意识更强的行为特点,而男生则表现出更愿意打破规则和强调个性发展的特点。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责任敏感性和规范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并没有得到一致性结果。[7]

为进一步探究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将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得分也分为高低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敏感性组(M=134.04,SD=5.08)和低敏感性组(M=104.20,SD=11.20)的道德敏感性差异显著,t(89)=16.436,P<0.01。而后对其道德判断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存在显著的影响,t(89)=-2.018,P<0.05。

2.在性别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差异分析

However,Eve’s reaction to Adam when she sees Adam the first time conveys her spontaneous resistance to her subordinate status.Milton portrays Eve’s complex mental activity in a beautiful verse just like what Milton writes in Paradise Lost: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道德敏感性是对道德情境的识别和归因解释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情景的识别和归因解释的能力越强。研究结果表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具有显著的影响,即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越高,就会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但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具体的子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如责任敏感性(宽容和责任意识),但人际差异、尊重他人意识和规范敏感性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对本研究中的道德困境进行判断时,表现出更强的对他人的尊重意识,可能会更倾向于从情绪角度做出判断,所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前者却呈现出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显著差异。这表明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中是有所差异的,然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考察。

五、结论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与非留守儿童在责任敏感性和规范敏感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

本文以某省2002年~2016年15年间的交通事故发生情况为实验研究对象。1∶00-6∶00,7∶00-12∶00,13∶00-18∶00,18∶00-24∶00这4个时间段的交通事故发生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第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性别主效应显著,即女生的道德敏感性要高于男生。

第四,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影响作用不显著,但非留守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判断存在显著的影响,即高敏感性的个体会做出更严厉的道德判断。

参考文献:

[1]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98-102.

[2] 周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危机及教育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73-75.

[3] 李宏翰,袁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7-122.

[4] J. R. Sparks. A Social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Effects on Moral Sensitivity [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5(45):45-54.

[5] 杜飞月.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50.

[6] S. Schnall,J. Haidt,G. L. Clore,A. H. Jordan. Disgust as embodied moral judgmen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8):1096-1109.

[7] 王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31):126-128.

[8] 田杰,方瑞芬.“问题儿童”标签下留守儿童研究评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45-149.

[9] 王桃桂.农村初中生道德敏感性发展现状与培养建议——基于湖南省邵阳市××中学的调查[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22.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05-0015-03[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XYCSW2018025)。

[作者简介] 杨素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雪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收稿日期] 2018-11-21

标签:;  ;  ;  ;  ;  

道德敏感性与道德判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