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经贸竞争的战略选择_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经贸竞争的战略选择_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入世”的外经贸竞争战略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经贸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新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该模式是在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丹麦、瑞士、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受到高度评价。波特模式认为决定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四个基本因素。

(一)生产因素状况。指的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等。生产因素又可划分为两类: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基本因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因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因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因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程师、电子计算所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仅靠基本因素不能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因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而推进因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二)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持续改进,从而提高该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相关与辅助行业。一个国家的上下游工业、辅助行业彼此要了解对方的活动与需要,协调配合。上游工业的产品有效率,下游工业才会有效率;上游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会有助于下游工业建立国际竞争地位。所以,一国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也要看该国是否具有高效率的相关与辅助行业。

(四)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目标不同,相应的竞争策略、生产与管理方式也不同。各国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美国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德国的“职工参与制度”都符合各自的国情,这是他们能获得国际竞争成功的原因之一。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厂商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创新活动要求迫切,结果有利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而如果一个企业时时受到本国政府的“关照”,就会养尊处优、懒惰和不思进取,因而不易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的政府可以通过有关的经济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来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波特理论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把一国的国际竞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强调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附加因素的共同作用,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第二,进一步从需求和需求结构方面探讨了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波特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一国的比较优势随时都可能逆转(譬如工资提高使低工资的成本优势丧失),一国必须通过生产因素的持续改进去建立国际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第四,波特十分强调创新和竞争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唯有创新和竞争才能保持一国国际竞争的活力。

笔者认为,加入WTO, 其实质是将我国经济纳入国际经济运行体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能否获得利益,能获得多少利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竞争力。因此,首要的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波特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可资借鉴的思路。

1.从国家竞争优势的高度来总体规划“入世”后发展产业与出口的国际竞争战略模式。

波特认为,出口成本低、贸易顺差多,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比重上升快的国家,都不一定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货币贬值一时也可以扩大出口,被动地低价出口也会有贸易顺差。如海湾国家贸易顺差多,但主要是靠出口“天赐”的原油及其制品获得的,并没有先进的强大的产业基础作后盾,与日本的国家竞争优势不可同日而语。一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其产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我国8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增长很快,在世界贸易份额中的排位提升较快,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低价、亏损输出获得的。出口商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商品则大多是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产品,贸易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竞争力不强,总是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发展产业与出口的比较优势模式要寻求战略转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拘泥于短期内比较利益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增进财富生产力的质,把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置于发展的主导地位。为此,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坚定不移地运用产业政策和国家干预力量为培育、扶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扩大出口的支柱产业,脚踏实地地从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始,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赶,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追,促进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类型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这种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新的比较优势,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获得长远的国家竞争优势。

2.以“入世”为契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借助外来的振荡与冲击,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是运用收入弹性基准、劳动生产率上升基准,使产业结构尽可能向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群转移;二是实行向基础产业倾斜的投资政策, 扭转基础产业的薄弱状况;三是大力推进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加工制造业打下稳固的基础;四是加速管理与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广告设计、法律与会计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五是加快组织结构的调整。运用破产、兼并、控股等机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走集团化、国际化道路,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六是根据市场需求,狠抓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产品,特别是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努力开发新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重视国内需求,把国际市场竞争建立在国内市场充分消费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外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贸易立国”的国家,但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是出口导向型国家。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基本上是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以国内需求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只是到了1965年前后,日本厂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站稳脚跟之后,为寻求更大的规模经济转向国外市场扩张,日本的出口规模才持续不断地迅速扩大,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充分说明,国际竞争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4.适时转换经济发展阶段,由主要依靠生产因素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

波特模式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要素禀赋对一国的贸易形态已经不起主要作用,以此作为竞争的基础难以持久。只有依赖本身在技术、管理、营销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来展开国际竞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积极主动地引进国际竞争机制,而不应回避国际竞争。

根据波特模式,一国的国内市场如果具有足够的竞争压力,既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发展,又有利于需求倾向发展较尖端的市场。因此,“入世”以后不能过多援引WTO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措施和例外条款。恰恰相反,我们要运用国际竞争机制,有意识地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业和产品,改变经济的低效率和低效益发展状态。

6.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制度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应围绕抓住宏观,放手微观,简化行业部门,强化综合协调,健全市场规则的思路,要在通过理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税率、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调节市场,逐步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平稳过渡,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一国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效率,而企业效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装备水平、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激烈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灵活应变,谋求发展。

标签:;  ;  ;  ;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经贸竞争的战略选择_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